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三個維度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教學是當前院校各個學科、專業教學的主流趨勢,這一趨勢為我們當前應當如何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即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研究方向。本文從我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抓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角度,闡述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的三個維度,即教師、教材和學生。從當前這三個維度的現狀出發論述了在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需要探討注意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途徑,從而實現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三個維度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已是我國當代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已不再是思政課的專利,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每一個學科和專業教學中。基于這一背景,如何從學校鋼琴教學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課程思政,或者如何發揮課程思政在鋼琴教學的應用價值,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筆者認為,課程思政之于鋼琴教學改革有著十分廣泛的意義,它的目的不僅再一次強化鋼琴教學的知識與傳授功能,而且對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藝術人才也影響深遠,由此在本文中提出在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應當建立和完善三個維度,從而更為有效地體現出課程思政的價值。
一、教師教學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首先,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需要依靠教師理解和傳授。其次,課程思政的內涵在于課程的育人效力,從思想觀念改善和創新的角度達到育人的目的。[1]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自身專業技術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完善相結合,以德才兼備的師德修養去展開教學,以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格去培育人才,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當前學校鋼琴教學中,主要采用“導師制”,即學生在學期間主要是跟隨指定的教師進行學習,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鋼琴課程思政內涵傳授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德才兼備。其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體現出來。在鋼琴教學中,無論是個體授課還是小組、集體授課,都是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引領。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在于合目的性、合規律性與合必然性。在合目的性方面,教師需要在充分把握鋼琴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體現出價值,從培養鋼琴應用型、綜合性人才的角度實施教學,而無論什么人才的培養都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合規律性方面,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好思想教育規律和鋼琴教學規律,將知、情、意、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思政培養和專業技能教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必須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進行體現,所以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必須改變原有的鋼琴教學思路,從課程創新的角度突出課程思政思維的運用,價值是內容,教育教學實踐是形式,只有內容與形式合理,才有利于課程思政的進行,真正地讓學生在鋼琴學習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和人生的指引得益于教師的引導。[2]從以上關于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關鍵性作用的分析中可以斷定,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師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教學能力,為鋼琴課程的思政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地擴大和加深。其具體實施途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表述:一是知識傳授的教學思維。鋼琴作為一種器樂藝術,沒有技術的支撐難以駕馭,同時又包含著鋼琴家、鋼琴創作、鋼琴音樂共同構筑成鋼琴文化。自鋼琴藝術發展三百余年來,無數的音樂家、演奏家以及音樂文化學者賦予了這件樂器更加深刻的藝術內涵。在鋼琴教學中,教師需要從知識廣度出發去闡釋鋼琴音樂,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多技術之外的文化內容。這說明鋼琴教學不只是技術的教學,而是藝術的教學,技術不是鋼琴教學的唯一內容。二是思想引領的教學思維。在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在一首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教學、表演、欣賞等各個環節中,都主要注重思想引領的作用。鋼琴音樂創作包含了作曲家個人思想情感的融入和受到他所處于時代背景下社會思想的影響,由此鋼琴音樂雖然以樂譜記錄、音響外化,但是在記錄和外化的過程中卻蘊藏著人文內涵和精神。在教學和表演中,教師需要從解讀與闡釋的角度向學生講明白、說清楚作品中的內涵與精神,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和體會,從而加深對作品的印象,才能夠體驗和表現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才能夠使欣賞者在音響的聆聽和體驗中感受到來自作曲家、演奏家內心的聲音,由此而引起共鳴。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的思想引領作用無疑是對音樂最為有效地闡釋。
二、鋼琴作品中的思政內容和內涵
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依據和載體是教學內容,即鋼琴音樂作品。在思政教學前提下,可以說給予了鋼琴音樂作品更為深刻的闡釋。在以往的鋼琴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作品,即創作背景、音樂要素、演奏技巧、問題解決等。在創作背景介紹中主要說明作曲家的創作風格以及作品創作的原因,在音樂要素的介紹上,則關注作品的曲式結構、旋律、織體、和聲等;在演奏技巧方面主要是教授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觸鍵、踏板、八度、和弦等具體的彈奏方法;在問題解決上則主要是針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風格問題進行說明和答疑等。由此可以看出在鋼琴教學中對于作品的內容更多的關注在音樂方面,而較少的涉及到作品的內涵,以至于學生在彈奏過程中難以把握作品的風格和情感態度。而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告訴我們,在對鋼琴作品的闡釋中,要始終將內涵的表現放在第一位,樂曲中的各種演奏技巧是為表現內涵而服務的。現在的問題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鋼琴教學中的關注點發生了轉移,忽略了從作品創作思想、內涵表達的角度進行詮釋。[3]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對于作品中思政內容和內涵的把握需要教學各主體從教材建設的角度重視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內容及其內涵。這樣不僅能夠延伸到作品的創作背景方面,還能夠體現出作品的思想深度。如在肖邦鋼琴音樂作品的教學中,有必要系統的對肖邦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特點進行分析。如對肖邦生平的介紹,需要從波蘭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中進行論述和分析,這也是肖邦個人及其鋼琴音樂民族性思想的由來;而肖邦的很多練習曲如《革命練習曲》、根據波蘭民間舞曲創作的瑪祖卡、波洛涅茲等無不是滲透著對國家和民族的關懷。在浪漫主義中后期興起于歐洲各國的民族樂派,同樣是從國家、民族的立場出發,充分運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表現出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敬仰,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情懷和時代精神,如俄國民族樂派巴拉基列夫、穆索爾斯基等人的鋼琴作品無不體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情;這一時期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等人更是從國家命運和民族進步的角度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鋼琴音樂作品。因此在教授這些樂曲時,通過對作曲家、作品的說明可以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到作曲家實際上與社會時代、國家命運、民族精神同呼吸、共命運,由此在教學和演奏這些作品時,也需要將內心的情感同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精神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中國鋼琴音樂雖然起步較晚,只有百余年的歷史,但是在內容和內涵方面卻有著無可比擬的豐富性。首先從內容的角度看,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依托于五千年中華古老文明,對傳統文化有著廣泛的繼承,無論是鋼琴改編曲還是創作曲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如《牧童短笛》《花鼓》《夕陽簫鼓》《百鳥朝鳳》等,這些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和創作的作品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審美。這些作品都高度的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寫意風格,以描繪性、戲劇性的手法表現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時在內容上也不難看出,中國鋼琴音樂除了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外,也深刻的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實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結合,如反映建國初期農村的改編曲《翻身的日子》、根據冼星海作品《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黃河協奏曲》等作品則反映出了中國人民為了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英勇斗志和拼搏精神。在鋼琴教學中,如果單純地從技術層面上對這些作品進行講述,那么學生則不能完全理解作品的主題,如果教師能夠從作品創作背景、創作內涵的角度進行講解,則會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情感共鳴的作用進行彈奏,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從中國鋼琴作品中所具有的內涵看,這些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性、時代性以及所蘊藏的精神、氣質共同形成了中國鋼琴音樂與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思想之間的關系,其內涵之處就在于對當代人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以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方式使這一內涵永遠的繼承下去。因此,在學校鋼琴教學中應當注重對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內涵的認識,從作品的理解和闡釋中挖掘思政的內容與內涵,通過教學這一育人的途徑達到傳承的目的。
三、學生的學習意識與修身意識
對于新時期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他們本身作為育人的對象,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接受者。從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角度看,筆者認為應當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身份角色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第一個身份是新時代的藝術教育的傳承者。經過大學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不僅專業技藝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更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教育,對音樂藝術教育在傳承與內化中產生自己的理解,不斷地為藝術注入新時代的血液,成為新時代的藝術教育的傳承者。當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之后,仍然以在學校中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思想為基礎,通過對課程思政深入理解,可以在工作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優良品德思想的傳播。第二個身份是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學生除了在專業上有所提高之外,還需要在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得到不斷的升華,如果沒有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樹立遠大的理想則不會在人生道路上創造出非凡的業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因此要使中華民族能夠長期永存,離不開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努力,而要想努力得到回報,就必須要有著繼承傳統文化的理想和科學的思想指引。由此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傳承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使命和責任。通過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既能夠讓學生深入把握鋼琴藝術的精神內容和價值,同時又能夠從中體會到理想、思想的重要性,從而承擔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第三個是社會道德品質的實踐者和受用者。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體的發展,只有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質,才能夠使社會發展得更加和諧。學生需要知道,音樂不僅具有藝術內涵,還有著社會內涵,就是音樂的“和”之效力與“和”之品德,演奏鋼琴音樂是一個和諧身心、愉悅身心、感染他人靈魂的過程,同時鋼琴教學也是一個讓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和實踐美的過程,這一切的過程都是圍繞“和諧”而展開,從個人之和達到與他人之和,從而構筑起社會大眾之和,由此每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得到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無論是在學期間還是步入社會,都體現出社會道德品質的實踐者和受用者身份。從以上三個身份角色的辨析看,在課程思政教學的背景下,作為學前教育學生需要從學習意識和修身意識兩個方面來提高自己。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終身學習的內容不僅在于歷史上產生的眾多風格的鋼琴作品,而且還包括鋼琴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由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摒棄“唯技為上”的觀念,注重從作品分析的角度去探索作品的思想價值,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達到人文關懷,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演奏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在演奏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自己的思想和心靈也會得到不斷的凈化,真正的體現出鋼琴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教育價值。其次就是要有修身意識,南宋詩人陸游臨終之時曾告誡子孫說“汝欲學作詩,功夫在詩外”。這句千古名言的哲理性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要想將自己的專業練到一定程度,單純的從鋼琴內部探索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將鋼琴之外的,能夠有利于專業發展的因素融入進來,加強自身的外延修養才能夠使專業提高。由此可以看出,鋼琴課程思政與鋼琴藝術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筆者認為,學生的“詩外”修養主要是思想、精神、文化的修養,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不斷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不斷地完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夠提高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這也是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提出的客觀要求。結論從課程思政的典型作用和現實意義看,其實施的主要目的是將專業教師的教學思維轉移到育人上,從而逐漸揚棄單一的授業思想,真正的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有機統一。在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方面,既要教會學生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和彈奏鋼琴的技能,又需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所學音樂作品中挖掘思政的元素,從而達到知識、技能、思想的高度統一。在這一過程中,就將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牢固而不可分割的三個維度,真正的體現出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依托、學生是主體的“三角”整體,只有充分地認識組成這個整體的各個方面的關系,才能夠真正的體現出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價值。
注釋:
[1]鄢顯俊.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2]唐芳云.立德樹人:高校“課程思政”價值定位的哲學審視[J].理論導刊,2020(02):121—124.
[3]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50—58.
作者:雷勵 單位: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