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然保護區公路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一些新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無法避開自然保護區,道路工程等設施穿越自然保護區必然對保護區內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何在公路施工過程中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達到最小程度破壞,最大程度保護的環境目標,是值得道路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國道216線馬克項目施工環境保護管理措施為例,針對項目施工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從項目施工準備,過程實施控制,竣工驗收三個階段的一系列管控措施,旨在有效減少保護區環境的破壞。本文可為類似工程環境保護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公路施工;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管理措施
引言
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但同時也對自然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實施綠色交通、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基礎設施是未來較長時間的重要發展任務。公路項目建設期間,施工活動可能會破壞植被,污染環境,降低生物多樣性等,或多或少會給周圍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不利于當地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從多角度分析施工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制定出完善的應對措施,從根本上降低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實現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減小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活動對周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管控措施。
一、工程概況
國道216線馬克項目路線全長25km,按照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km/h,路基寬度26m。其中大橋8座、中橋3座,橋梁總長1,600.0m,占路線總長的6.4%,通道44座。U型轉彎1處。其中24km位于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保護區實驗區。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保護區是1982年4月成立的新疆準噶爾盆地干旱荒漠區野生動物保護區,位于準噶爾盆地東緣,總面積14,668.22km2,主要是以保護和發展普氏野馬、蒙古野驢、鵝喉羚、狼、沙狐等有蹄類野生珍貴動物及其棲息生存環境為主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動物種類繁多,據考察及資料記載共有58科28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6種。區域環境的生態條件較差,植被覆蓋率低,主要植物有梭梭、白梭梭、沙拐棗、駝絨藜、琵琶柴、紅柳、蘆葦及蒿類等,植被蓋度約10%~20%。
二、環境影響分析
1.臨時設施建設的影響性分析本項目設置的料場、棄渣場、取土場、施工便道、拌合場等臨時設施會破壞該區域內的植被,并影響周圍植被和覆土情況,損失一定的生物量。同時施工人員踐踏、施工活動也會使臨時場站及周圍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修建臨時便道會造成沿線地區地表植被帶狀破壞,降低原有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從沿線植被的分布和工程用地情況分析,工程臨時用地共占用林地、裸地約600畝,損失的植被主要為梭梭、白梭梭、駝絨藜、琵琶柴、紅柳等。2.施工過程主要影響性分析(1)對動物棲息地環境的影響本項目施工工期三年。公路施工期臨時用地包括施工便道、取土場以及工程人員生活占地等,將臨時占用動物棲息地并改變其內的植被和理化環境。由于荒漠地區降水和水源稀少,植被恢復十分困難。(2)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進場施工車輛和人員使施工便道成為施工區域內受影響最頻繁的地帶。雖然施工便道車流量有限,但施工車輛噪音、燈光、震動和相關人類活動會造成動物回避,阻礙動物日?;顒?,形成一種動態屏障。進而對該區域內營巢的嚙齒動物、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交配、繁殖及覓食、育幼等日常活動造成干擾;運輸和工程車輛進場,可能直接造成動物生命損傷;夜間施工車輛照明、場站生活區照明則可能對一些野生動物造成影響。同時可能存在部分施工人員缺乏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哄趕、捕捉、傷害野生動物,或處于好奇追趕和接近動物,對其造成心理和身體上的損害。(3)對重點保護植物的影響根據沿線調查結果,梭梭在沿線戈壁灘內均有分布,本段全線永久占地將破壞一定數量的梭梭等灌木面積,施工過程中應重點加以保護和恢復。(4)水環境影響橋梁基礎施工過程產生的鉆渣、淤泥,若處理不好,會污染周邊環境。施工機械的維修、保養及作業過程中的滴、漏會產生含油污水,對施工周邊環境造成影響;施工過程的砂石料沖洗、混凝土拌合、養護等過程產生的廢水;生活區污水一般含有較高濃度的COD、BOD5和SS,由于施工期長達36個月,如果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附近水體,將會導致水體質量下降。(5)空氣影響在公路施工期主要空氣污染物是揚塵,施工揚塵污染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路塹開挖、路基平整、土方運輸及填筑等施工作業;碎石加工廠、拌合站的降塵設施不到位,灑水不及時,生產過程均會產生粉塵污染;水泥、砂石料等運輸車輛在施工便道及施工營地運行過程中將產生大量塵土。(6)固體廢物影響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廢土棄方、瀝青廢料、臨時設施拆除、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7)施工噪音影響施工噪聲主要來源為工程機械,因不同的施工機械影響的范圍相差很大,晝夜施工場地噪聲限值標準有所不同,夜間施工噪音的影響范圍比白天大;施工車輛行駛過程中鳴笛等噪音影響。
三、環境影響管理措施
始終堅持“最小的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原則,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始終堅持“環保核心理念”,減少場地干擾,尊重自然環境,實施科學管理,保證施工質量,即在施工的過程中采取響應措施,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1.施工準備階段管理(1)前期策劃及方案管理項目進場后,對項目所在區域進行全方位了解,對施工內容全面熟悉,充分考慮施工內容,區域位置,施工周期等因素影響,對環境保護進行專項策劃管理,做到提前謀劃;選取合理位置作為臨時設施建設,盡可能避開林地、保護區用地;制定有針對性綠色施工實施方案,嚴按照方案進行施工管理,同時針對施工過程對環境因素的影響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2)加強人員教育培訓聘請熟悉卡山保護區動植物保護的有關專家,給全體參建人員進行野生動植物保持等專題培訓,并邀請森林公安局講解保護區內野生動物保護辦法,組織相關施工技術人員認真學習國家和地方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及條例。(3)加強制度落實,合同約束為減小公路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勞務隊伍合同簽訂上,勞務隊伍需要全面落實保護區內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工程合同之中,明確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并遵守安全文明施工原則,采取積極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在提升建設質量的同時,減少生態環境破壞。2.施工過程控制措施(1)植被保護措施以臨時用地盡量少占自然保護區為原則,項目所有臨時駐地均設置在保護區外,為減少保護區內施工便道臨時用地,只在橋梁及涵洞位置征用了便道,施工便道兩側必須設置環保樁,并加貼醒目的紅黑相間的反光標簽;嚴禁施工車輛、機械設備駛離施工便道和主線用地范圍,其余便道均設置在主線范圍內,合理組織施工工序,左右幅交替施工,交替作為施工便道,有效減少了便道用地;對建設中永久占用林地部分的表層土予以收集保存,采用密布網進行覆蓋,待工程結束后,鋪筑在場站、駐地、便道上,以利于植被恢復。(2)動物保護措施施工期加強施工人員的教育、管理,嚴禁捕殺、驚擾野生動物;根據保護區提供的遷徙路線,采用糞便、食物設置誘導標志,引導動物沿著遷徙路線進行通行;在野生動物活動頻繁的時間段,禁止施工,確保動物遷徙不受影響。施工期間禁止鳴笛,夜間施工采用近光燈,精良避免驚嚇野生動物。(3)水環境保護措施一是樁基施工采用旋挖鉆干挖法施工,避免了泥漿的污染,同時鉆渣用于填筑路基,減少固體廢物的排放;二是設置合理的排水溝、截水溝,將水引至地表水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達到了節約目標;三是施工廢水設置沉淀池,經處理后用于便道的灑水降塵;對施工營地設置化糞池;對洗滌污水設置三級沉淀池集中沉淀處理后排放,沉淀池做防滲處理,沉淀的固體廢物實行定期清理。(4)大氣環境保護措施。在碎石加工場設置粉塵消減和控制裝置,拌合站設置除塵器、減少粉塵對大氣的污染;加強施工現場的管理,對拌合站、便道等易起塵區域采取灑水抑塵,對易揚塵的施工材料進行覆蓋;土石方運輸車輛采用篷布覆蓋,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散落;在施工區、駐地、場站內嚴禁焚燒可燃物體,減少對大氣的污染。(5)固體廢物處理措施。施工期固體廢物采取“集中收集、分類處理、盡量回用”的原則,其中可利用的棄石方運至碎石加工廠加工成碎石后用于水穩施工,不能利用的、多余的廢棄土石方送至棄土場處置,按照先挖后棄的原則進行堆放,運送過程中車頂采用帆布覆蓋。保護區外設置施工營地,施工營地周圍建立小型的垃圾臨時堆放點,堆放點采用帶蓋桶裝形式收集垃圾。設專人定期清除,可回收的塑料袋、塑料瓶回收使用,不得對外逸散,不得焚燒,及時清運至垃圾處理站。(6)噪音影響的處理措施。施工期的噪音主要來源于施工機械和施工車輛,設備進場前對設備噪音進行檢測,不符合國家要求設備禁止進場,加強對施工機械的日常維修和保養;有野生動物出沒位置禁止鳴笛。3.施工結束保護措施施工結束后,在動物通道兩側設置野生動物飲水點,用于收集雨水,供野生動物引用;并在兩側撒布糞便、食物等措施誘導,引導動物沿著通道通行;拆除所用臨時設施,并恢復原有地貌,對取土場、棄土場采用放坡處理,坡度不得大于1:3,場地平整完成后,在上面覆蓋一層清表土,并選用采摘的草籽冬季下雪前及春季融雪后兩次撒播種子。
四、結論
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每一位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密不可分,人的思想認識是環境保護的第一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施工前必須對公路建設人員進行專業環保教育,提高每位參見者的環保意識,才能有效減少因施工人員環保意識不夠而出現的環境破壞;項目通過利用主線路基作為臨時施工便道,可減少臨時用地250多畝,有效減少了植被破環,但在路基施工組織安排上必須做好安全防護措施,確保施工和通行的安全;采用區內采摘的草籽進行植被恢復,減小了外來物種的入侵,保護了生態的穩定性,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孫玉龍.高速公路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交通世界,2021,(z1):103.
[2]郝瀛龍.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影響及環保措施幾個方面的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4):4-5.
[3]何禾.公路工程綠色施工環境影響因素及保護措施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
[4]張慧.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8,(20).
[5]田國富.淺談戈壁地區管道施工生態環境保護措施[J].化工建設工程,2004,(3).
[6]武艷麗.公路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分析[J].公路工程,2014,39(2):262-264.
[7]林敏.自然保護區道路建設的意義與環境保護[J].措施科技廣場,2009,8.
[8]張丹.綠色施工推廣策略及評價體系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作者:尹茂科 李聰 單位: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