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研究在文化傳承中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要深入全面地研究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梳理漢語言文學與文化傳承之間的內在關聯,從文化傳承的視角探討漢語言文學的現代應用價值,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開創新的方向。
一、增進人們對文化傳承的深入認知
漢語言文學研究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內容,體現出一定的學科獨立性,然而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鏈接明顯存在不足,沒有從整體、全局的視角進行漢語言文學的研究,難以真正實現對漢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我們要通過持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研究,從不同渠道采集和整理漢語言文學相關理論知識,挖掘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詮釋和解讀漢語言文化精髓,并將其與現代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相結合,使漢語言文學更加通俗易懂,淺顯明白,能夠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從而逐漸消除人們對漢語言文學的片面認知,突破傳統文化傳承的語言藩籬,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例如,文言文就不同于白話文,其句式結構、語法、用詞均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語言載體形式。《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世人將其視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體現出無可比擬的文學價值和地位,然而因其采用文言文的表述方法,多數人無法領略其真正的內涵和文學價值,大多淺嘗輒止而已,缺乏深入細致的了解。對此我們可以將其進行轉譯,采用意譯、添加腳注、替換、改寫等不同方式,使這部紀傳體通史更加通俗易懂。
二、增強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傳統道德之間的鏈接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能夠更好地增強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傳統道德之間的鏈接,尤其是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對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積極的、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在對漢語言文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之中,要深入剖析傳統文化內蘊的人文精神和倫理思想,挖掘其中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從開放的、多元的視角深入解析漢語言文學內容和體系,研究漢語言文學內在的語義內涵,理性客觀地闡述漢語言文學內容,避免主觀意識上的語義闡釋和過度解讀的現象,增進人們對漢語言文學的深入透徹理解和認知,減少和規避漢語言文學研究的認知偏差,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宋史·楊時傳》中的“程門立雪”這個典故為例,在漢語言文學研究中要圍繞“求學”的層面展開,把握典故的中心內容和要義,理解文中要求學生恭敬受教、尊敬師長的學習態度,并對楊時端正的求學態度給予較高的褒獎和評價,從而使人們深入把握漢語言文學中的傳統文化造詣,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
三、增強應對文化挑戰的能力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深入研究,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意識形態的支撐,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形成強大的社會意識形態凝聚力,增強應對文化挑戰的能力。以話本小說為例,這是一種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類型,涵蓋有文言文講史和白話文小說,白話文小說起源于民間故事和街談巷語,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玉堂春落難逢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有的真實地描寫了古代婦女對愛情婚姻的自主追求,表達出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意識;有的則表達出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較好地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四、注重傳統文化傳承的實用性
漢語言文學研究并非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制,而應當體現出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實用性,要充分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使漢語言文學研究滿足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文化需求。水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我國現階段水利建設的實際發展需求,從不同角度研究我國的水文化,包括水孕育地球生命、大河流域締造人類文明、傳統文化構筑的獨特水民俗和水思想、治水先驅的不朽史詩、古代先民的水利工程等;梳理和分析人類文明發展和流域文化變遷的水文化,結合眾多體現水文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探討人水關系中的文化現象和水文化的發展規律,增強水行業的凝聚力,彰顯水文化的獨特內涵,突顯水文化的育人功效,充分展示不同民族之間的重要精神內核和內在關聯,引發人們對水文化的情感共鳴體驗,提升人們對水文化的傳承熱情。在漢語言文學研究的文化傳承過程中,要抱持包容、開放的態度和理念,采用“理論證據”和“經驗證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使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有充足的、科學的論據,從而較好地規避漢語言文學研究中的“唯證據論”。
五、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
漢語言文學研究是文化傳承的一種主要方式,是一種學術層面的文化傳承,通過專業化的理論學習理解傳統文化的理論內涵。然而,其不足之處在于實踐層面較為淺顯。而民間傳承則是傳統文化傳承的另一種方式,通過民間實踐的方式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文化樣態,然而這種傳承方式的缺陷在于缺乏理論規范,傳承樣態較為分散和無序化,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的持續有效傳承。為此,要以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為依托,構建科學完善的漢語言專業課程體系,充分整合學術傳承和民間傳承的不同形式,使文化傳承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培養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文化傳承人。董秀芳等(2019)的《從上古漢語一批代詞形式的消失看漢語量化表達的變化》之中,詳盡闡述了漢語言的代詞演變過程,針對不同形式代詞和漢語量化表達之間的關系,如“莫”“罔”的量化表達,并指出需要借助于短語進行漢語言的量化表達,由此體現出學術傳承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要在漢語言的現代化轉譯研究中結合不同的語境,使之與不同代詞量化形式相契合,如《古書虛字集釋·卷十》中的“按古莫與或同”中的“莫”,就應當理解為“無”的涵義。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研究要將理論與實際語境相結合,才能準確完整地理解漢語言的語義和意境。
六、注重漢語言文學研究與網絡語言的交流
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研究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要注重漢語言文學研究與網絡語言之間的交流和傳播,規范網絡語言和漢語言文學的語言模式,不斷豐厚漢語言文學體系,適當地將網絡語言的精神、模式嵌入到漢語言文學研究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研究更加有趣和生動。
七、結語
漢語言文學與其他專業學科有一定的差異性,有其特殊的文化傳承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增進人們對漢語言文學的認知和理解,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深度解讀漢語言文學內容,體味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價值引領功能;并將漢語言文學研究融入到實際生活之中,展示漢語言文學的獨特意境和文化場景,突顯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讓人們更加全面深入地體會社會中的生存法則和生存之道,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多元文化的融合,多角度地實現漢語言文學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同時,培育漢語言文學研究的傳承人,豐富漢語言文學傳承者的文化道德素養,加強漢語言與外來文化的交融與互動,實現漢語言文學研究的自我反思和成長。
作者:紀利娟 單位:淮陰工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