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場所將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報訊(記者陳慧慧)為大力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提升群眾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日前,我市出臺《進一步推進全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工作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力爭到2022年轄區內取得群眾性應急救護證書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不少于1%;到2030年轄區內取得群眾性應急救護證書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不少于3%,接受救護員培訓的中小學教職人員師生比例不少于1:50,轄區師資隊伍達到300人;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救護設施不斷完善。
一、持續推進應急救護普及活動
根據《方案》,進社區—舉辦“救在身邊·守護社區”普及講座。積極開展應急救護知識普及進社區活動,試點推進社區紅十字志愿者隊伍建設,定期開展應急救護、防災避險和衛生健康知識普及活動。進農村—舉辦“救在身邊·鄉村救護”普及講座。緊緊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開展應急救護知識宣傳培訓,普及應急救護和防災避險知識,提高農村群眾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進學校—開展“救在身邊·校園守護”活動。將應急救護培訓融入教育活動、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將應急救護知識技能納入學生軍訓內容;鼓勵市屬高校開設應急救護相關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積極推進校醫、體育教師、重點教職員工救護員培訓。進企業—開展“救在身邊·安全健康”活動。加強部門協作,將應急救護培訓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單位職工繼續教育、安全生產教育、職業培訓相結合。把應急救護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內容,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應急救護素質和技能水平。進機關—開展“救在身邊·機關先行”活動。在機關單位舉辦應急救護知識講座和公益健康講壇,率先倡導“黨員帶頭學急救、危難時刻當先鋒”服務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家庭—開展“救在身邊·平安家庭”活動。把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納入小區物業安全教育內容,利用小區宣傳欄開展應急救護科普宣傳,倡導家庭組團參加應急救護培訓,組織開展小區應急救護演練。
二、積極推動應急救護服務陣地建設
加大公共場所應急救護設備配備和應急救護隊伍培訓力度。在動車站、汽車站、大型公共體育場所、大型文藝場所和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醫療急救設備。督促全市現有配備AED的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按1:10的比例培訓救護員。完善紅十字應急救護基地設施建設。鼓勵在醫療機構、學校成立紅十字應急救護基地,融入當地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市民安全體驗基地,發揮安全體驗、救護培訓、科普宣傳、教學實踐等綜合示范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學校、企業、社區建設綜合性紅十字服務站,配置AED訓練機、安妮模具、滅火器、逃生繩等應急救護和防災避險器材,為社區群眾培訓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強化紅十字生命教育體驗館建設。根據各地人口規模、學校分布和現有紅十字生命教育體驗陣地等情況,至2025年底,在全市學校或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紅十字生命教育體驗館5個以上。積極推進景區“紅十字救護站”建設。加大景區紅十字應急救護陣地建設力度,到2025年,每個5A景區至少建成一個紅十字救護站,同時推動4A級景區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及時有效的應急救護服務。
三、大力加強應急救護
志愿服務隊伍建設與管理加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救護師資隊伍培養力度,動員更多有愛心、有醫學背景、有教學經驗的人才參加初級救護師資班學習,不斷壯大救護師資隊伍。加強救護師資管理,健全師資培訓檔案,規范師資注冊管理,不斷提升師資教學能力和服務質量。推進重點領域、行業應急救護培訓。推動交通運輸、礦山、建筑、電力、安保等行業將應急救護培訓工作納入安全生產和崗位培訓重要內容。加強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優化培訓課程設置。按照《中國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工作手冊》,扎實推進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規范化。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培訓課程設置,豐富培訓內容,滿足各行業、各領域、各層級受訓需要,適應教學與自學、線上與線下、集中與分布等培訓需求。推動應急救護培訓國際認證課程,提升國際化水平。管理督導救護培訓。統籌規劃和管理督導全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工作,嚴格遵照執行省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體系建設、培訓教學規范、培訓質量督查等標準化管理工作。加快應急救護信息化平臺建設強化平臺信息管理。依托省紅十字會“數字紅會”“網上紅會”平臺,將市紅十字會救護師資和救護員數據納入全省統一的救護師資數據庫、救護員數據庫,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進“線上+線下”培訓模式,通過學員網上報名、在線學習、理論測試、網上取證,提升培訓普及率和獲證率。積極運用新興技術。積極探索、有效利用“互聯網+”“虛擬現實(VR)”等技術,創新情景教學和實操測試模式,進一步提高應急救護培訓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并為群眾提供應急救護培訓場所布局、AED配置查詢和培訓服務等內容。
作者:陳慧慧 單位: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