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圖書館古籍修復室規范化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目前全國古籍修復工作發展水平不均衡,一些圖書館的小型古籍修復室軟、硬件條件落后,以及在管理模式上存在了許多問題,從制定合理的修復規劃、科學的修復方案和建立審核驗收機制這3個環節入手,提出了修復工作規范化管理的建議,以幫助古籍修復實現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
關鍵詞:圖書館;古籍修復;規范化管理
古籍修復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技藝,像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以師徒傳授的方式延續至今,修復水平的評價并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操作過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隱性知識,這種隱性知識的掌握要求修復者具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手感”。無論在任何時候,經驗與“手感”都是傳統修復技藝必不可少的素質,但同其他文物保護技術一樣,古籍修復的學科化、標準化、科學化勢在必行。2006年,文化部出臺了《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配合“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的開展,全國各藏書單位的古籍修復逐漸走上標準化、科學化的道路。在人才培養上,也形成了從中專到研究生的比較完整的學歷鏈條。但從全國古籍修復現狀看,地域間、機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部分省、市級圖書館、博物館和高校圖書館已經形成了科學規范的古籍修復管理模式,但仍有很多收藏單位的古籍修復工作較為隨意,特別是一些修復人員少、修復室面積小、工具設備簡單的小型修復室,除軟、硬件設施不完善外,管理模式上也有很多漏洞。在這樣的狀況下,修復原則難以在實踐操作中落實,產生的修復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古籍很可能在不規范的修復過程中遭受二次傷害,科學的古籍保護和修復更無從談起。
1小型古籍修復室管理現狀
1.1缺乏明確的修復規劃
小型修復室所屬的圖書館其古籍文獻藏量并不在少數,有許多還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文獻達到10萬冊以上,但與之對應的修復人員僅有2~3名,有些修復室甚至只配有一名修復人員。在這樣懸殊的差距下,很多小型修復室依然沒有制定明確的、長遠的修復規劃,對修復目標的選擇被動而隨意,或是處理讀者在借閱過程中發現的破損古籍,或是在書庫內隨機查找待修復的古籍。如果不從館藏的整體破損情況去制定修復計劃,會導致一些輕微破損、品相尚好的古籍被優先修復,而一些亟待處理的、破損已經十分嚴重的古籍持續惡化下去,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也是在浪費已經十分有限的修復力量。
1.2缺乏科學的修復方案
修復方案是開始正式修復操作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包括對破損古籍的檢測、修復材料的選擇和準備,以及在這兩者基礎上擬選用的具體技術方法。小型修復室因人力和資金條件的限制,容易出現在操作前準備敷衍,甚至忽略修復方案的現象,表現為不對紙張進行科學檢測,修復材料不適配或制作不規范,修復方案缺乏針對性、不符合修復原則等。
1.3缺乏審核機制
很多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全程沒有管理人員監督,承修人員自己制定修復方案,不經討論和主管審核后就自己執行,最終的修復成果也無人檢查驗收,不評定修復質量就草率入庫。雖然古籍修復人員一直秉持著職業操守和工匠精神,但限于個人間修復經驗和技藝水平的差異,在擬定修復方案時難免有不成熟的地方,最終的修復質量也高低有別。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必須引入規范化的審核和責任機制,以及時糾正工作失誤,避免給古籍帶來不可逆的損傷。同時,在接受審核和評定的過程中,年輕修復人員也能夠快速提高修復技藝,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為未來的職業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2修復工作規范化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2.1制定修復計劃
2.1.1開展破損狀況普查隨著古籍普查工作的開展,各收藏單位已基本摸清館藏古籍的版本信息,但對古籍的破損狀況還沒有整體性的了解。雖然同一收藏單位的古籍保存條件一致,但由于古籍的年代、紙張種類、歷史流傳不同,破損的狀況也千差萬別。為了制定有序的、有針對性的古籍修復計劃,并嚴格落實“搶救為主,治病為輔”的修復原則,應首先對本單位的古籍破損狀況作詳細普查。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于2017年對館藏的35785冊圖書進行了古籍破損定級普查,為該館后期制定合理的修復計劃提供了依據[1]。小型修復室的人員較少,難以應對上萬冊甚至數十萬冊的藏量,因此普查的開展最好由典藏人員和修復人員配合完成。典藏人員熟悉館藏布局和版本信息,修復人員能夠判斷破損狀況,確定破損等級。古籍破損情況登記表除了古籍的基本信息外,還應包含以下幾個要素:①破損狀況描述。為節省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登記效率,應在表格內事先列出常見的破損狀況,包括酸化、老化、霉蝕、粘連、蟲蛀、鼠咬、絮化、撕裂、缺損、燼毀、水浸、線斷,登記時在相應的破損種類后標記即可。②破損面積。以百分比的形式記錄受損書葉占全書的比率。③破損分級。依據前兩項將受損古籍分為1~5級[2]。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將《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熟稔于心。實際中一冊古籍會伴有多種破損類型,依照《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此時遵守“就高不就低”和“不累積”的原則,即該古籍的破損按照其最高級別的破損類型定級,幾種破損類型的級別不累加。如一冊古籍的老化現象為輕微,僅有少量黃褐色斑點,定為四級,同時有蟲蛀現象,單葉面積的30%有蟲洞,蟲蛀書葉占全書的60%以上,定為二級,則該書的破損等級為二級。古籍破損情況調查的結果可以與前期的古籍普查成果相結合,形成對從基本信息到保存狀況的全面了解。同時可以將破損情況也錄入書目查詢系統,使工作人員和讀者在檢索時能夠一目了然該古籍當前的保存狀況,對于一些不便于再翻動的古籍,工作人員可以向讀者推薦可替代的影印版和電子版。
2.1.2修復對象的選擇做好前期的破損情況調查后,在制定修復計劃上就會有的放矢。各收藏單位的實際工作情況不同,修復計劃也不會全然相同,一般來說可按照以下順序確定修復對象選擇的優先級:①讀者需求。古籍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利用和挖掘古籍的價值,不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都應把讀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特別是在沒有影印版和電子版可供替代的情況下,或是為了研究古籍的紙張和裝幀形式必須閱覽實物時。若讀者要借閱的古籍是斷線這樣所需修復時間較短的破損,可由修復人員先進行緊急處理。對于像紙張脆化、粘連這樣不能再翻動的古籍,先向讀者說明情況,再將其優先提上修復日程,待修復完成、紙張確實恢復應有的物理性能后,再聯系讀者進行借閱。②依據《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綜合古籍的價值和破損等級,優先修復價值高、破損嚴重,尤其是老化、酸化、絮化、粘連、霉蝕的古籍,這類破損如不馬上處理可能會繼續擴大,甚至污染周圍保存狀況良好的古籍。其次是破損嚴重的一般古籍、破損較輕的珍貴古籍和破損較輕的一般古籍。像蟲蛀、撕裂等僅造成書葉缺損,但不危害紙張物理性能的可以暫緩修復。③特殊情況。配合正在進行的數字化和科研項目時,要及時修復破損的古籍,避免使用過程中造成二次傷害。④無須修復。哈佛燕京圖書館在制定修復規劃時提出以下3種情況不做修復:不會影響辨識度的污漬;不會妨礙到文本的舊有修復;書口斷裂但仍可進行數字化照相[3]。在這些情況下不做修復,不僅能合理調配修復力量,也是遵從“最少干預”的原則。雖然修復人員總是力求恢復破損古籍的原貌,但在修復過程中噴水、錘平等一系列操作,都會對紙張的張力和纖維造成細微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發現一些古籍僅有少數書口開裂,或僅有一兩個蟲洞,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將整本書拆開、修復后再重新裝訂了。綜合看來,按照《古籍破損定級標準》制定年度或更長遠的修復計劃是主線和基礎,同時要配合讀者需求、數字化和科研項目靈活調整。制定年度修復計劃時,可以通過往年經驗預估所修古籍的修復時長,對年度的工作量有一個整體把握,但不能為了年終的工作成果而一味追求速度和數量,比如棄破損嚴重、較難修復的古籍于不顧,為了完成數量任務,僅修復輕微破損的古籍。這就要求收藏單位的管理者對修復工作的特點有所了解,在工作考核中把握質量和數量的平衡。
2.2制定修復方案
修復是保護古籍的最后手段,任何修復方式都會改變古籍的“原貌”,因此才一再強調用“最少干預”和最安全的修復方式達到“整舊如舊”的目的。如何在修復操作中更好地貫徹修復原則,需要在開展作業前制定修復方案,以找出最科學、安全、切合的修復方法。
2.2.1紙張檢測前期的破損狀況普查,已經為修復方案的制定打下了基礎,揭示出了破損類型和原因,但在制定方案前,仍需進一步檢測,不能僅依靠“肉眼”和經驗草率地制定修復方案。如有的古籍表面看品相良好,紙張沒有明顯的顏色變化和發脆現象,但其pH酸堿度已低于5.6,未來一旦保存環境發生變化,紙張的狀況將會迅速惡化,因此需要及時進行脫酸處理。對古籍紙張的分析主要包括纖維圖、酸堿度、白度和厚度的測量,在揭示病灶的同時還可以檢測出紙張的種類,為配紙提供依據。小型修復室短期內無法建設儀器完備的實驗室,但應至少配備纖維測量儀、紙張測厚儀和pH測試計。2016年~2017年,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幫助和支持撫順市圖書館、錦州市圖書館、遼寧大學圖書館、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建立了小微古籍修復室[4]。一些還未達到標準的小型修復室也可以參考這種方式,尋求本省古保中心的幫助,高校圖書館還可以與本校的文博、考古、化學院系開展合作,借用實驗儀器。
2.2.2備料安全的修復材料是保障修復質量的關鍵,因此在選擇和制作修復材料時也要做到科學化、規范化,特別是漿糊和紙張這兩種最重要的修復材料。2.2.2.1漿糊的制作。漿糊的濃度一般控制在1%~5%之間,具體濃度要視紙張的厚度和吸水性而定,這一點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修復者的經驗。但漿糊的沖制和使用仍可進行規范化管理。調制漿糊的水最好是弱堿性的,若所在地區水質較差,可使用自來水凈化器過濾。無論是熬制還是沖制漿糊,水溫一般不超過90℃,因為糊化后溫度過高,黏性反而降低[5]。熟成的漿糊不能馬上使用,此時漿糊黏度過高,作用于紙張會形成核桃紋般的褶皺,應等待其自然冷卻后去除暴性再用。制作好的漿糊可用冷水浸沒或儲存在冰箱冷藏,每次只挖取當天的用量,避免污染剩余的漿糊。2.2.2.2配紙。配紙是否合適直接影響修復質量的好壞,纖維、厚度、簾紋不同的紙遇水后收縮率也不同,如果配紙與原書紙張的各項指標相差較大,會導致搭口周圍縮皺,書葉難以平整,因此規范的古籍修復室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多地儲備不同類型的修復用紙,建立分類齊全的紙庫,不能僅用一兩種紙張應對所有類型的古籍。目前,筆者所在的蘇州大學圖書館儲備的修復用紙有兩個來源:①多年積攢下來的以往修復時拆下來的護頁,隨著日常消耗,存量在慢慢減少,且有的古紙自身已經出現老化現象,不再適用于修復;②購入的當代生產的手工紙,但種類較少,無法滿足日常修復。在手工紙的價格逐年上漲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可以先從必要的、常用的紙張入手。館藏文獻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尤以清中后期為多,這一時期古籍的主要用紙為竹紙。在儲備修復用紙時,可多購進幾種不同厚度、白度的竹紙。除補破用紙外,溜口、托裱、紙捻、書皮、吸潮等各種不同用途的紙張也應配齊,最基本的包括構皮紙、桑皮紙、連史紙、毛邊紙、宣紙、各色書皮紙等。目前,市面上修復用紙的質量參差不齊,同一類紙,不同地區和廠家生產出的質量相差較大,因此每次購入新紙前都需要進行紙張纖維和酸堿度的檢測。最理想的情況是與可靠的傳統造紙廠家長期合作,定制修復用紙。
2.2.3具體方案同一種破損類型往往對應多種處理方式,但并不意味著修復人員可以隨意選擇。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應當嚴格遵守“最少干預”“過程可逆”“整舊如舊”的修復原則。比如對于蟲洞密集的古籍,前人的修復痕跡中有用整張托裱的,這就違背了“最少干預”的原則。這種方式雖然快捷,但經過整托的古籍厚度大大增加,有的甚至要分為兩冊裝訂,嚴重破壞了原有的裝幀形式,而且整張托裱漿糊使用量大,更容易招致蟲害。因此除非紙張的機械性能極差,一般情況下修復人員不能為求省求快選擇整托的方案。再如一些古籍殘毀嚴重,或經過前人粗糙改裝,已看不出原有的裝幀形式,修復人員在擬訂方案時不能隨意揣測,應比對其他館藏品相較好的版本來確定,沒有相同版本的話,可以暫時留置,待拆書后觀察書眼的位置來決定。修復方案的制定要規范、細致,提前做好風險預估,實際工作中更要遵照方案執行,但同時要把握方案的靈活性,方案中的操作難以達到修復目標時要及時調整。如在揭紙時,方案中計劃采用干揭或濕揭的方法,實際操作中發現粘連嚴重、漿糊過稠或墨跡洇染,干揭、濕揭沒有效果時,可改為采用蒸揭或熱敷法。對于實際操作與修復方案有出入的,要寫明原因詳細記錄在修復檔案中。
2.3建立審核驗收機制
審核、驗收是為了保障修復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的落實,避免出現因修復人員懈怠敷衍或經驗不足而導致的不規范操作。修復人員擬定好修復方案后,先交由負責人進行審核,如不合格,與修復人員討論、修改,直至方案通過,再開展修復。修復完成后,修復成果交由負責人進行驗收,評價標準按照《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定為優、良、合格、不合格,對不合格的要指出未達標的原因,責成所修人員返工補救,直至驗收合格后方可入庫。在修復檔案中不僅要記錄修復人員的姓名,也要有審核驗收人員的簽字確認,形成古籍修復的責任追究制。修復成果還應接受定時監測,即一段時間后對修復過的古籍開展二次檢驗,查看是否有書葉縮皺、補紙脫落的情況,脫酸效果和防蟲效果是否能維持。定期監測能使修復人員明確認識到自己的修復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能經受住時間檢驗,幫助修復人員總結經驗教訓。同時,修復過的古籍再次出現損傷,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館藏環境的問題,依據出現的破損趨勢,可以有針對性地改善當前古籍保存的環境條件。
3結束語
古籍修復是一項環環相扣的操作技術,從修復規劃到最后驗收,任何一個環節不規范,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給珍貴的古籍造成本不應有的傷害。完善的修復平臺需要領導層的重視,需要設備和資金的投入,同時工作人員也要努力打破條件上的局限,使每一項工作環節做到標準化、規范化,盡全力打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古籍修復場所,這是修復工作走上科學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守護古籍所承載的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王楓,姚晨剛.淺談古籍修復規劃———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為例[J].蘭臺世界,2019,(7):138~140.
[2]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S].
[4]杜希林.整理蕓編無厭倦名山事業薪火傳———遼寧省古籍保護工作的現狀與任務[J].圖書館學刊,2018,(8):7~10.
[5]林明.文獻修復糊方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3):71~74.
作者:趙晨浩 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