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中古代文學作品教學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古代文學作品教學往往更注重課程的知識性,這是遠遠不夠的。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應當充分發掘其豐厚的人文精神內涵及其對學生的精神化育作用,擔負起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塑造大學生靈魂的重任。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教學;情操;人文素質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倍袊糯鷥炐阄膶W作品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之所在,它包蘊著豐富的思想內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熾熱的愛國思想和雄渾的民族精神,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結晶,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因此,許多高校除中文專業之外,還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相關課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更注重課程的知識性,對如何通過課程教學陶冶學生情操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重視不夠,未能充分發掘課程豐厚的人文精神內涵及其對學生的精神化育作用。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惫糯膶W教學中所選的作品,都是歷代流傳下來的經典。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正應該是對大學生進行經典訓練的過程。因此,要真正實現古代文學作品育人的目的,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強化文學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內涵,以擔負起塑造大學生靈魂和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
一、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和愛國情懷
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涌現了無數的優秀文學家及經典名作,閱讀學習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能讓大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習的過程也是與古人交通,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過程。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庇纱丝梢?,我們的古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著深深的責任感,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時刻不敢忘卻。許多文學家,同時又是愛國志士,在他們的作品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如《離騷》、《過零丁洋》、《正氣歌》、《滿江紅》等愛國詩詞,蕩氣回腸,壯懷激烈,千百年來,讓不同時代的人們產生共鳴,將愛國主義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總而言之,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主旋律和最強音。當今世界處于大繁榮、大發展時期,但戰爭仍時有發生,和平也只是局部的、暫時的,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必須將愛國主義情懷根植于心底,對于生養自己的國土和民族懷有深切的依戀和崇敬的深厚感情,這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的作用。如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大學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情操
物質空前發展的時代,人們往往產生種種欲望,年輕一代更容易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很多年輕人甚至出現了拜金主義,更有了流行一時的“寧愿坐在寶馬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微笑”,缺乏遠大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情操。古代優秀作品中展現的仁人志士的形象及其思想情感,為年輕學子樹立起榜樣,可以培養大學生追求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如《大學》講“止于至善”、“修身為本”。屈原九死不悔,為理想獻身。陶淵明鄙棄榮華,安貧樂道。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的實現要通過刻苦學習、努力奮斗去實現。而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生活的富足,他們幾乎無法感受貧困、苦難是什么。古代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映雪”等刻苦求學的事跡正可激勵大學生戰勝困難,讓他們學會不妄自菲薄,不自甘墮落,練就堅強的意志和刻苦求學的決心,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人,勇于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
三、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大學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培養學生寬容、平和、達觀、灑脫的人生態度,具備頑強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和較強的調適能力。許多古代文學作品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人格心理教育的好教材。例如《孟子•告子下》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是教育人們要用豁達的胸懷正確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挫折。閱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可以看到令人景仰的飛將軍李廣人生悲劇的造成,固然有著其他種種原因,但與其心胸狹隘這一人格缺陷不無關系,可以作為大學生的反面教材。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面對人生的巨大挫折磨難,沒有消沉,而是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這一輝煌巨著。如果面對挫折自暴自棄,就不會有司馬遷的揚名于后世和《史記》的流傳。閱讀唐詩宋詞,我們還能感受到唐代詩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傾慕宋代詞人蘇軾“休將白發唱黃雞”、“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曠達的人格風范,這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大有裨益。
四、培養大學生的仁愛悲憫情懷
古代文學作品充滿了對人與萬物的仁愛之心,表現出以人為本的人性關懷,對人民疾苦的關注,對弱者的同情,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珍惜,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如孟郊吟誦母子之情的《游子吟》,蘇軾懷念亡妻的《江城子》,李白感動于朋友之情的《贈汪倫》,杜甫深切掛念一個于己毫不相干的孤苦老婦的《又呈吳郎》,還有蘇軾對廣大蕓蕓眾生關愛的《荔枝嘆》等,這些作品都從不同角度抒發了人與人之間這種最美好的深情厚誼。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金錢、名利等扭曲了人的心靈,導致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與人的關系變得冷漠。我們強烈呼吁人們最本質、最淳樸的仁愛精神的回歸!學習誦讀古代文學那些仁愛悲憫之情的感人作品,重溫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會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以此來引導學生,宣揚我們中華民族一貫的傳統博愛精神,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是重建人與人和諧關系的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
[2]朱自清.經典常談[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
[3](戰國)孟軻著;楊伯峻,楊逢彬注譯.孟子[M].長沙:岳麓書社,2000.
作者:劉炳辰 單位:肇慶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