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思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在高校相關專業中面臨困境,在民辦高校尤為明顯。文章分析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民辦高校中的現狀及其原因,并就其改革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也是相關專業如秘書學、新聞學、廣告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長期以來承擔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學傳統的神圣使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民辦高校的中文及相關專業中,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必設課程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與社會、市場的全面“接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挑戰,其危機遠甚于公辦綜合性高校,令人深思和憂慮。分析這種影響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專業和課程的調整。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以培養社會需求的應用性人才為目標,“學歷+職業技能”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堅持的是市場導向和學生需求為本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被換以面目,甚至被取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課時一再被壓縮。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為128課時,非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僅為96課時,與傳統課時數相去甚遠。古代文學的學科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廣,課時的大量縮減,必然會影響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系統性和延續性,許多知識點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2)文學邊緣化的大形勢。這是目前高校文學課程面臨的共同難題。文學不再是青年學生心目中神圣的夢想,他們唯“技能”是圖,以好工作為大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學習這門課有什么用?成為古代文學和其它文學課堂上教師被問到最多的一句話。重技能訓練輕人文審美、重實用課程輕文學課程成為高校諸多專業的不爭事實,文學課程的社會價值遭到無情的懷疑,這里面不僅僅是學習者的原因,更有教學決策者和教學實施者的原因。
(3)民辦高校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弱。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作為專科或三本類的民辦高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積極性不強,自信心不足,怨天尤人,眼高手低,往往成為他們的通病。在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中,他們缺乏最基本的文史常識,不少同學僅僅滿足于上課不遲到、不睡覺、不搗亂,課后閱讀和思考成為教師對他們的奢望。盡管在民辦高校中,也不乏優秀學生,他們努力學習,并最終考上研究生,但總體上差強人意。
(4)教學評估壓力下的教學評價體系。高校的教學評估決定了高校的發展和生存,在民辦高校顯得更為突出,但由此衍生的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評價體系卻往往成為課程教學的制約因素。教案、講義、講稿等諸多檢查在古代文學教學中顯得繁冗和多余,流于形式的大量的書寫往往成為教師的負擔。在民辦高校中,學生的中心地位顯而易見,他們對教師的評價成為教師考評的一個重要因素。民辦高校外聘和兼職教師較多,精力投入相對有限,責任感不強,加之學生的評價,導致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過于遷就,最終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質量。
以上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如何直面現實,通過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努力培養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我們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者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幾年的古代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增強文學意識,打造人文氛圍。錢穆先生在其代表作《國史大綱》的扉頁中指出,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國民,對本國的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并必附隨一種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1]。其實,對于中國文學來說,“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文史類專業學生也該有這種“溫情與敬意”;對于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和教育決策者,也該有這種“溫情與敬意”。古代文學課程是學生汲取文學、語言營養的基礎課程,更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民辦高等教育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即以社會和市場為導向、學生的就業為指歸的應用性教育,但其畢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種,也應該有非功利性的一面。提高文化育視野素養、陶冶審美情操、培養愛國情感,這些都是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該達到的目標,而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增強文學意識,需要民辦高校自上到下的重視,從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和改革等多環節入手,才有可能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真正具有大學氣息,才有可能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對于中文專業的同學來說,學好古代文學是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對于非中文專業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部分古代文學的課程則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有可能做一個“不器”之“君子”②。
(2)提高教師素質,探索評價體系。在古代文學課程漸被邊緣化的大形勢下,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完善就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教師不僅是文學課程的講授者,更應該是一個文史哲方面的通才,從一名教材、講義的簡單敘述者向知識豐富的“學者型”教師的轉變是一名成功古代文學教師的必由之路。古代文學教師不僅要努力打通文史哲,也要貫通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并且應具備傳統文獻學的基本素養和開放的當代視角,真正做到古今、中文的結合和多學科的融合。外聘兼職教師是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也是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在聘請兼職教師過程中,應堅持高標準,把一些高水平的、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和知名學者引入進來,這對加速年輕教師的成長、增強課程吸引力、提高教學質量等都不無裨益。高校教學評估尤其是本科教學評估,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呈現一種“異化”的趨勢。教師往往疲于形式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步驟、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內容的空洞撰寫,而沒有時間真正思考教學方法和效果的問題;學生測評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水平,但絕不是全部,但民辦高校對教師的考評中學生測評占據過高比重,學生也往往因為自己的“上帝”的角色意識而以教師的“消費者”和評判者自居。因此,學生的學習不從自身出發,教師的教學一味無原則地遷就,往往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如其他學科一樣,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如何確定一個較合理的評價體系,需要不斷地摸索和探討。比如通過教研室內部的同事之間的相互聽課的方式,既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又可以得出較公正的教學水平的評價。
(3)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需要教師改變過去的傳統觀念,不再是培養精深的專業人才,而是以培養應用性人才作為基本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師生觀,強化自己的服務意識,同時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首先,堅持專業基礎不能丟。2006年在上海大學舉行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古代文學課程要以培養“通才”為目標,但也強調了“回歸原典”的重要性,同時明確指出不能忽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③。古代文學經典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所在,歷代為人習誦,在今天對我們仍然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所以,加強諸如《詩經》、《論語》等國學經典的悟讀以及對經典詩歌、小說的鑒賞,是古代文學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同時,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把古人為文的精髓挖掘出來,指導當代的寫作。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對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既是專業培養的基本要求,更是學生就業的立足之本。是任何教學改革都不可廢棄的基本點。其次,以實用性和創新性為導向。有人認為古代文學都是陽春白雪,是空中樓閣,與今天的經濟發展格格不入,實際上并非如此,中國古代文學家一般都能學以致用,成為濟世之才。目前的“國學熱”,古代文化深入人心即是明證。目前的古代文學教材往往注重研究性,而忽略了實用性,因此在民辦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中,可根據需要編訂使用更加注重實用性的教材。在教學中,要以文學作品為核心,同時需要更多地走向課外,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構建更豐富的、更全面的知識體系,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則是指在教學過程可就某一知識點或者專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開展一些基礎性研究工作,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吐故納新,不斷提高。再次,著力聯系地方文化和文學。古代文學教學需要納入文化視野,避免文學的單一性,同時,更應該納入地域視野,這是許多學者的共識④。尤其是地方性的民辦高校,將古代文學教學與地方文化、文學結合起來,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意識,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顯得尤為必要。就安徽地域來說,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和文學。從先秦的老莊、魏晉的建安詩歌、唐宋的杜荀鶴、梅堯臣,元明的方回、程敏政,清代的桐城派、施閏章等等,都是在文學史上留下重要影響的大家,《明代徽州文學研究》[2]僅述及有明一代徽州一地之文學,就洋洋四十萬言。徽商也曾經在明清時期創造了繁榮和輝煌,為全國十大商幫之首。然而由于當代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得安徽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和關注度遠遠不夠。因此,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可較多聯系安徽的地域和文化特點,這既是古代文學中地域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
(4)改進教學手段,拓展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手段,主要是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的結合,有利于古代文學課程豐富知識的傳達,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 高整體教學質量。同時,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許多有用的知識和信息,教師可積極引導,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在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中,也可將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如傳統的文獻檢索方法,要占用大量的紙質資源,費時費力,而利用現代檢索技術,則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現代檢索技術在教學中的引入,不僅僅培養學生對古代文獻的檢索和感知能力,也能增強他們查閱和利用現代文獻的能力,能更好地去適應現代化的工作方式。古代文學課程設置的單一性,使得其只能在中文及相關文科專業中開設,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因此,古代文學課程完全可以進行拓展,從而進入非中文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的選修課堂,這在許多學校已經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民辦高校還是應該拋棄功利性的教育觀念,積極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古代文學課程的拓展課程有很多,如《古代詩歌鑒賞》、《中國文學概覽》、《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古典小說名著選讀》、《先秦諸子與中國文化》等等,這些課程完全可以通過專題或者講座的形式展開,教師積極開展新的教學模式探索,不需要太多的課時,但是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對古代文明某一領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抵御大學生日益明顯的精神庸俗化的傾向。
總之,民辦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古代文學教師應該積極面對各種新形勢,用于革新,而不是被動應付。“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通過各種教學改革和創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一定會增強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底氣.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韓結根.明代徽州文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王鵬 單位:安徽新華學院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