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內部審計風險管理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綜合發展過程中,對我國整體的核心體系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以單位、企業為基準,內部審計具有風險評控、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整體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影響當中,我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產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將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企業控制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國目前雖然對于審計風險管理的內部審計質量具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當中依然有亟待改進之處。本文基于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研究展開討論,闡述現代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以及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風險因素,研究如何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對內部審計風險的質量進行集中加強。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管理;審計質量;控制研究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企業的規模以及數量呈現了“爆發性增長”。企業的增長不僅可以為我國經濟帶來有效的支撐效果,同時還額外增加了工作職位,使我國人均GDP產值得到有效增強。為了保障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對其內部的審計以及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因此,這對于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融入,對于整體的內部審計質量更是產生了“雙刃劍”的作用。雖然可以有效地提升整體的管理水平,幫助企業能夠實現更好發展,但是也會對其進行一定影響。如何加強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提升內部審計質量,將是本文探討的重要目標。
一、現代企業的內部審計質量風險解析
(一)現代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綜合含義在對我國企業進行整體宏觀分析時,可以得知,如果企業自身的產品質量以及產品形式想要得到有效保障,就必須對內部審計進行加強[1]。因此,企業內部審計質量可以與內部審計報告或審計結論的質量為基準。在企業的綜合發展過程的當中,內部審計質量具有“廣義”與“狹義”的分別。其中,“廣義”泛指內部質量的工作總體質量,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內部審計管理與審計機構的工作程度;從“狹義”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內部審計質量,對于項目立項、實施、選擇、效率等具有明顯的掌控效果,可以保證企業達到預期值。
(二)在現代企業的綜合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的特征對于審計工作,應保證不同的審計主體以及客體具有明顯特征。對審計工作進行宏觀分析,可以得知在我國經濟業務當中,世界經濟一體化“跨國經濟”業務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的發展常態[2]。因此,對于部分企業來講,在個體經營業務當中,經常會涉及海外業務,這對于內部的審計風險管理系產生了全新的要求。內部審計在整體狀態當中的調整,都會對企業的控制、生產以及人力資源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很多企業在此類環境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整體業務有可能會出現虧損的現象。此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下,企業內部的審計工作呈現“多樣性”發展,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財務報表性質。在整體的審計工作過程當中,企業必須加強自身的培訓,保證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并始終并使其業務呈現“一體化”“專業化”“現代化”“多元化”的發展特點。以便在后續的改進過程當中,可以實時根據時展特征,進行綜合調整。同時,對于在教育當中出現的一些常規性的問題,必須加強重視,對于獨立審計賦予專員的權限。通過權限賦予,避免審計處于被動趨勢,加強整體審計風險的有效性。
二、企業內部審計中的審計風險因素解析
(一)企業內部審計中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風險因素”對企業內部審計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主要具有“主觀性因素”以及“客觀性因素”,對于主觀性因素而言,審計人員自身的業務素質以及整體道德素養是保證整個審計工作有效性的關鍵[3]。只有工作人員自身的工作積極性有效養成,才可以保障企業在后續的發展過程當中得到有效支撐。對我國目前的企業經濟現狀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內部審計過程當中,很多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知識體系。這種“缺乏性”對于整體技能的培養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很多領導并未對內部審計工作加以必要的關注,對于審計部門的認知,也僅局限于“輔助性”的認知。這種“單向化”思維不僅影響了內部審計的發展,更是會導致企業整體效益的降低,引發嚴重的風險危機。因此,對于企業綜合發展來講,內部審計人員必須要以整個組織形成有效的利益觀點,具備基本特點,加強整體業務因素以及風險管理意識。
(二)企業內部審計中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風險因素”在現代公司的整體治理模式當中,內部審計的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客觀性因素”影響。例如,在內部審計組織設計當中,其自身的地位以及架構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將導致整體的審計“獨立性”以及“權威性”產生一定的綜合影響[4]。對我國整體的內部審計機構以及紀檢等部門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內部審計過程當中,基本以“掛靠”財務部門或紀檢部門為主,整體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受到了明顯的壓制。在企業的綜合發展過程當中,內部審計的對象也由“簡單性”變為的“復雜性”。審計內容不斷延伸,整體工作進程不斷加快,這對于內部審計的信息對稱性產生了嚴重影響。
三、如何在后續的工作模式中加強內部審計風險控制質量
(一)加強整體的審計意識對審計部門展開單項分析,可以有效得知在財務報表當中,審計所負責的區域繁多[5]。在財務管理以及企業管理當中,整體存在一種“倒置”的性質,無法對企業未來產生的風險以及現有風險進行準確識別。這將導致內部審計無法發揮其有效性,喪失其原有的作用以及效果。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對企業后期的經營產生嚴重影響,必須加強工作人員自身的風險意識,調整其工作態度。例如,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在日常工作當中進行大力宣傳,有效激發審計人員的風險認知,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后續的工作當中開展審計工作。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運營機制為了保障內部審計可以對企業整體的運營起到“有效性”,應對其獨立性進行專業提升,使其保障在相對獨立的位置[6]。企業想提升自身的運作模式,強化整體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對內部審計管理機制進行完善,使其發揮其應有作用。因此,內部審計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對企業自身的產權關系以及內部管理框架進行整體梳理。例如,企業內部的領導層制定相應的運營機制,緩解在企業運行過程當中內部審計的壓力,積極減輕風險發生概率。并將我國制定的審計條例與公司現狀進行融合,保障整體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性。以此完善現有工作制度,加強各個部門的協調工作,落實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確保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能夠有效發揮。
(三)加強對相關職員的整體培訓機制對內部審計工作來講,除企業制定有效的強化措施外,工作人員自身的積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只有工作人員自身養成有效的工作模式以及認真的工作態度,才可以有效提升內部審計工作整體的質量。在后續的改進過程當中,企業必須定期組織培訓,加強審計人員自身的專業體系,使員工在工作中形成自身獨特的工作模式[7]。介于審計人員自身的工作強度較大,因此,培訓模式可以以線上模式為主。例如,在釘釘群當中,以直播的方式對員工進行培訓,利用員工休息或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此外,制定專項的獎懲措施,對審計人員進行激勵。當內部審計人員在整體的工作當中取得有效進展或突破時,公司應給予其職務或現金獎勵,調動員工整體的積極性。此外,對于出現審計錯誤的工作人員,必須對其進行處罰,保障整體獎懲機制。有效的通過集中設計,使內部審計產生高效化的特點,還會對后續員工的整體工作流程以及進度起到保障效果。
(四)開展有效的審后評價體系對整體的審計項目檢查完畢后,必須對工作人員現有的工作情況以及設立項目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對整體目標的達成效果以及風險體制是否健全、完善等起到有效的認知性。例如,企業自身加強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幫助其自身對審計人員未意識到的問題進行改進,并以此為基礎,衍生出全新的評價依據,為日后審計項目的選擇與計劃提供必要的參考。(五)完善審計工作整體的考評制度在對現有的審計工作制度進行分析過程當中,應建立有效的考評制度,對整體審計質量的標準進行評定[8]。例如,加強考核制度。通過考核,激發員工的認知性。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設立考核制度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規定,避免考核出現“隨意性”以及“主觀性”。考核對于員工整體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在考核的設立體制當中,公司不應以“強迫性”為主,應開展“陽光考核”,以提升員工工作能力為基礎進行設立。
結語
綜上所述,在基于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內部審計質量進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審計風險除與審計人員自身的業務素質以及職業道德水平有一定的關聯性之外,還與企業整體的經營理念及方案設定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在二者的融合過程當中,必須加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管理模式。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加強自身的管理模式,使其可以根據企業整體的現狀進行有效的評估。判斷相關風險,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進行規避,實現公司盈利的與自身價值的雙向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妍妍,張強,李妍,等.內部審計在企業財務風險控制中的作用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8(23):216.
[2]高樟亭.基于內部審計視角的農商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2018(24):266+271.
[3]胡琳卿.基于企業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審計質量改進[J].財會學習,2020(15):155–156.
[4]顧剛.基于內部控制五要素構建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J].財會學習,2019(19):159+161.
[5]謝薇薇.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研究[J].消費導刊,2019(32):244.
[6]焦鴻雁.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8(09):153–154.
[7]張亞茹.基于風險管理的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探討[J].中國民商,2018(05):171+237.
[8]趙連啟.企業單位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23):118–119+121.
作者:沈瑞鑒 單位: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深圳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