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產業人才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服飾行業獲得了巨大發展,上升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大,也使服飾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大后方,如何振興東北服飾行業已經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尤其是大力培養東北服裝設計人才更成為一個大問題。想要培養出更多專業服裝人才,就必須加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育創新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文章重在探討基于東北地方產業人才需求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東北;服飾;人才;專業課程;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東北地區服飾行業也獲得了很大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目前,東北地區也出現了一些較為知名的服飾品牌,“東北虎”便是其中的一個知名品牌。就東北地區服裝企業發展情況來看,很多企業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服飾人才短缺而限制了企業發展,影響到企業的創新能力。加上很多畢業生因為缺乏具體的設計經驗,導致無法在短時間內勝任工作。同時因為畢業生頻繁地更換工作單位,使很多畢業生陷入困境,無法正常參與到工作中。深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看出,主要還是當代大學沒有結合時展與企業需求設置專業課程,導致很多畢業生學成后無用武之地。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地區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
1東北地區的服飾發展現狀
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推進了東北地區服飾行業的發展。由于很多東北地區服飾企業規模較小,產生了許多的問題,嚴重影響到東北地區服裝行業的發展,最為突出就是人才招聘及培養這一方面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極有可能會影響到東北地區服飾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現將東北地區服飾企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整理如下。
1.1很多服飾品牌創新能力滯后
由于東北服飾企業創新能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發展,總體來看,設計創新能力還比較滯后,很多服飾款式都是靠效仿其他品牌進行設計,導致企業鮮少會有新穎且獨具一格的服裝款式推入市場,無法激起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使很多消費者逐漸失去信心與耐心,無法與省外或國際品牌相較高下,也無法在服飾市場中占據更多優勢。如今,隨著消費者對穿著打扮越來越重視,對衣著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使得普通、廉價的服飾很難滿足當前人們的需要,導致很多服飾產品難以打開銷路,造成貨物積壓并占用企業大量資金,甚至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1]。例如因服飾產品庫存量過大,導致資金無法流轉,進而影響到企業正常發展。另外,一部分東北服飾企業沒有結合本地特色來設計服飾,導致設計、生產出來的服飾缺乏應有的新鮮感,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無法占據更多優勢,致使東北服飾市場陷入一種盲目發展的狀態,最終影響到東北地區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1.2缺乏服飾策劃專業人才
民營企業是私有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社會經濟發展之重任,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對中國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由于地域、經濟、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東北地區的民營服飾企業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服飾企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東北企業都是以家族形式來管理企業[2],出現了很多管理問題。例如有部分家族民營企業在管理的過程中缺少長期經營思維,沒有重視服飾企業品牌建設工作,這勢必會制約企業的發展,特別是企業沒有重視人才招聘,同時又對人才培養不夠重視,導致企業人才青黃不接。盡管有部分企業設置了企業品牌策劃管理崗位,但是并不重視人才的招聘與培養[3]。
2大學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
2.1結合大學生學習特點及企業崗位招聘需要調整課程內容
東北地區屬中國經濟大后方,由于當地社會與就業、經濟發展條件限制等,致使一部分東北地區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較為落后,所教授的內容又比較傳統,導致所教內容與服飾企業崗位需求不匹配。很多高校在開展復式教育的過程中都偏重理論方面的教學,使教學內容變得過于概念化,針對性不夠強,同時還不夠具體,實訓內容設置也不符當前企業發展需求,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企業模擬體系,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們的實戰能力(只是學生畢業后在短期內無法勝任企業崗位要求)。基于此,高校必須正視目前的教學現狀與弊端,從實際出發,改變人才教學、實訓模式,敢于突破教學困境,打破桎梏,調整服飾教學內容,同時還應著手改進教學方式,建立起企業實訓模擬體系,這是當前東北地區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第一大任務[4]。眾所周知,服裝設計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要求較高的專業,不但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服裝設計功底、創新能力,同時對學生文化素養也要求極高。所以,如果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很難勝任服裝設計這份工作,更不要說在畢業后能順利參加面試上崗。縱觀東北地區服裝設計專業學習情況,很多高校過于重視藝術類課程教學,忽視了文化課程教學,導致學生盡管掌握了一定的藝術設計技巧,文化素質卻跟不上,視野不夠寬闊,創新意識不足,很難勝任今后的工作。基于此,高校必須加強文化課程教學,重視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提高文化修養。在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應多安排學生接觸時尚界的一些經典案例。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播放知名設計師的設計人生及其經典服飾作品等,使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關于服裝設計發展歷史與進程,感受時代潮流的發展趨向。多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及做好課后筆記,并布置一些與課堂案列相關的作業,以拓展學生們的見聞及吸收更多的知識,拓寬學生們的學習視野,積累更多關于服裝設計的知識。
2.2對不同服裝品牌企業差異化定位,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特長
隨著東北地區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產品功能日益細化,特別是品牌定位之間的差異化正在擴大。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視關于服裝設計方面的理論化教學,課程都設計得面面俱到,目的在于使學生們的設計綜合能力獲得提升,以滿足日后畢業生的就業需要。然而,從客觀需求來分析就不難看出,若是強制性給學生們安排太多專業課程,會導致學生學不過來,精通程度不足。再加上如今很多“90后”“00后”個性都比較鮮明,都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還有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例如,部分學生對女裝設計比較感興趣,有的對男裝設計比較感興趣等,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學生就會多學,而對于不大感興趣的課程就顯得比較被動。由此可見,高校必須打破這種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確定新的教學方向,即在確保主科不落下的情況下,多鼓勵學生去學習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具體措施如下。(1)大一至大二階段,加強理論教學,狠抓理論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們基礎理論知識及文化素質。(2)大三階段,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領域),鼓勵學生學習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專業課程,并組織學生參與學習組織的模擬實訓學習,提高學生們的實際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3)大四階段,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習,使學生能提前適應崗位及了解工作要求、設計流程、服裝生產過程中等,為日后參加工作做好準備及打好基礎。
2.3根據服裝企業機構設計課程,提高學生設計能力
不管是哪一家企業,都需要各個部門通力協作來完成各項設計、制造、銷售等工作。高校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應考慮到企業發展需要,來設置相對應的課程,必須重視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如果課程設計的聯系性不夠強,那么就會導致教學系統不夠完善,這也比較容易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比較混亂,致使學生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和發揮專業所長,影響到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因此,學生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應結合企業各個部門來設置專業,然后共同制定相應的教學與培養計劃,使專業設置更具針對性,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此外,高校必須重視服飾品牌策劃課程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們的品牌設計與管理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市場調研。目前,很多高校都偏重于說教式教學,不重視學生們設計能力及創新能力,導致很多學生創新意識不足,使很多學生創新能力一般。基于此,高校應加強班級實訓學習,采用分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設計、制作服飾,如每半月設計一款由小組共同設計、制作的服飾作為課題作業,再由教師進行點評、打分,將最后成績納入平時學習成績中,以提高學生們的服裝設計能力,使學生盡快了解服裝設計方法。
3結語
服裝設計課程是一門實用性的課程,對設計實用性要求較高,如果學生實用性設計能力不足,就會影響到今后的從業能力。基于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實際教學工作和對學生訓練,提高服裝的設計水平與能力,準確把握流行趨勢,提高職業嗅覺和收集服飾素材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與企業服裝設計崗位技能要求相適應,達到任職要求及能完成企業交待下來的任務。
[參考文獻]
[1]丁英翹.東北地區服飾發展現狀分析研究[J].才智,2014(24):261.
[2]韓靜.東北區域服裝市場發展及對策研究[J].紡織導報,2008(9):33-34.
[3]楊曉軍.中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8(6):115.
[4]王晶.基于成果導向型的《服裝展示與陳列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177-178.
作者:周笑男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