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實踐力下的高中研學旅行方案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6年教育部正式將研學旅行納入了教學計劃中,并對高中地理研學旅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和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文章基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進行研學旅行的方案設計研究。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方案設計
高中地理課程是義務課程和專業課程銜接性比較強的一門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眼光來欣賞世界。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和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游學”中注重實踐和實際體驗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與古代的游學比起來,現代的研學旅行更科學,更系統,更具備教育意義,旨在通過教育部門和學校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安排,引導學生在集體旅行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具備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點。該學習方式讓學生受益匪淺,徐明波[1]的研究表明,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學生形成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并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部等部門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根據學生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其中各種科目的活動課程開發中,就包括了地理類。因此研學旅行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理實踐力的概述及基于此的研學旅行方式
地理實踐力指學生在進行考察、調研、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展現出來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2]地理實踐力主要展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通過各種地理工具例如地圖、羅盤等,進行方位確定和周邊環境特征如云層變化、土壤植被分布、地質地貌水文特征等的描述;第二是學會運用地理視角如從氣候、地形水源等視角進行生存營地的選擇,從而避免在野外遭遇自然災害,確保學生具備積極自信的環境適應、獨立生活和自我認知的能力;第三是通過觀察和描述來刺激自我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進行環境演變過程的推斷模擬,能夠對環境變化進行欣賞解釋的綜合能力;第四是能夠設計自然規律和原理模擬演示試驗方案來進行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的模擬演示方案,并且借助實驗環境,完成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具備有關的科學調研能力;第五是能夠根據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有關的調查訪問,關注社會生活和文化現象,對現實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從而推動地區的區域發展,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因此,地理實踐力可以概括為組織協調能力、實地考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空間圖像能力等。[3]學生只能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掌握、鍛煉以及提升地理實踐力。因此研學旅行在該能力的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基于地理實踐力開展的研學旅行前,教師應重視活動的設計,在導學方案和教學設計環節時,更要注重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研學旅行活動通常具有三種形式:一是先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再進行實地考察;二是先進行研學旅行收集實地資料,再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行解釋和驗證;三是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二、基于地理實踐力的研學旅行設計
(一)明確活動目標,凸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教師在進行研學旅行活動的相關環節的研學旅行的設計時,應以學生身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作為載體,鼓勵學生進行校外活動的考察,以此來幫助學生了解身邊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形成,使學生養成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學生在進行地理現象分析的過程的同時,促進地理實踐力等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在進行研學旅行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來了解流水侵蝕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流水侵蝕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地貌形態,通過對流水侵蝕作用的總結,幫助學生明確本次進行研學旅行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流水侵蝕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在地表通過降水降雪進而融水匯集形成溝谷流水,通過溯源侵蝕加深和延長了溝谷,再通過地下水的補給形成了“V”字形河谷,此時初步形成了河谷,再進行倒蝕,形成了河谷展覽,最后通過側蝕堆積,形成槽型河谷,為河谷的成熟期。通過這些理論知識,在游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具體的地形地貌的特征,最后進行總結。在這一次的研學設計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具體體現在了實地考察能力即需要進行野外地位、地形地貌的描述、環境演變過程的推斷、設計制作能力、感知概括能力即對河流水文特征等進行描述和綜合分析能力即推測“V”字形河谷的成因,以及最后的實驗模擬能力。[4]
(二)精心選取活動地點,彰顯研學旅行的教育新形式在進行研學旅行地點考察的時候,要注重考察地點的選擇,主要應該遵循以下四點原則:第一,安全性原則。這是研學旅行開展的前提條件,所有研學旅行活動必須在保證師生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因此活動地點的選擇以及研學旅行的路線規劃必須提前踩點,做好規劃和安全、應急和避險措施,充分考慮研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安全問題,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職責到位。第二,教育性原則。遵循教育性原則首先是要求學生在進行研學實踐過程中,在面對現實中具體問題時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分析、推理,然后通過觀察實驗對問題進行驗證和解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其次是促進學生進行書本知識,實踐能力的融合,活動方案的設計要考慮到教育性,學科知識與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關聯性,在融合的過程中應以本次研學旅行的教學目標為核心,把研學旅行與學科知識相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學科知識”包括但不限于地理學科知識。第三,有效性原則。選取的研學地點應該能夠直觀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進而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同時應對研學成果進行展示評估,對學習內容進行鞏固提升。第四,可操作性原則。這是研學旅行實踐活動實施的基礎,也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根本。只有學生親自動手觀察,才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進行方案設計時,需要根據當地不同的地域特色,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同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養。如在進行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這一節課的研學旅行時,教師應該選擇一些設備開發較完善、地理特征較為明顯的山地,讓學生進行研學旅行實踐活動。
(三)拓展延伸,提升研學旅行能夠進行科學化結束研學旅行后,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旅行中的知識進行研究和總結,并對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做出客觀評價,從而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收獲感,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如在《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這一章節學習時,教師在進行流水侵蝕或者溶蝕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喀斯特地質地貌”相關知識點的交流,分析在旅行中遇見的一些石林地貌形成的成因,并結合學生的開展活動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個體或者小組的“言”和“行”做出全面的、客觀的、公正的、科學的評價,總結該研學旅行的收獲。學生也可以在《河流地貌發育》這一章節中,根據事先的知識學習和旅行所見,對途中某一段河流的形成進行探究,同時進行山前洪沖積扇形成的模擬實驗,同樣在最后對該研學旅行做出評價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徐明波.研學旅行的德育創新與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4):8-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黃雯君,林惠花.中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表現性評價研究[J].地理教學,2019(20):36-38,27.
[4]魏晉龍,馬成源.“讀行金城”初中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設計[J].地理教育,2019(9):57-59.
作者:謝道州 單位:福鼎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