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接受美學視閥下的兒童文學翻譯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審美特征
首先,兒童文學相較成人文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其獨有的稚拙性。為適應兒童的口味,兒童文學作品往往稚嫩、淳樸、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學所沒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氣”。這種稚拙之美通過的作家的筆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兒童內心真實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兒童文學,人們就會聯想到浪漫與想象、夢幻與詩意、神秘與瑰麗的意境。兒童文學的審美創造往往與幻想聯系起來。沒有幻想就沒有兒童文學。兒童的理性思維偏弱、現實感不強,分不清現實與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內在聯系。為接近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文學主張要張揚幻想。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能為兒童打開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門。再次,寓言這種文學形式被兒童常態化適用。在童趣審美意象組成的單純簡約的外層結構下,兒童文學濃縮著創作主體的復雜深厚的社會文化積淀。單純想象的審美符號體系下,寓言形態的兒童文學容易被兒童接受,引發共鳴。蘊含于作品中關于社會、人類、自然等復雜的深層內涵可以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釋放能量,幫助兒童對社會、世界的認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語言特征
首先,兒童文學的語言淺顯易懂。兒童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思維能力弱,語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淺顯、簡潔、準確、流暢,能夠被兒童讀者理解接受,并未兒童的語言習得提供范本。其次,兒童文學的語言具象化。由于兒童抽象思維差,以形象思維為主,兒童文學的語言是形象、生動、具體、動態的。運用兒童熟悉、常見的具體形象進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聲音、色彩、形狀、神態等具體、直接的表現出來,與兒童鬧鐘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兒童喜游戲玩樂的特點決定了兒童文學語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東西符合兒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快樂的情趣。有經驗的兒童文學作者往往把“引起興趣和引人發笑”作為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出現的一種文藝美學思潮,也是文學研究領域中興起的一種新的方法論。由于它主要探討讀者能動的接受活動在文學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稱為“接受理論”、“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國康斯坦茨學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爾(WolfgangIser)。這一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確立了讀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論實現了從“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讀者中心”的現代轉向。文學作品要以讀者為中心,讀者為導向,相應的,兒童文學的翻譯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兒童的審美要求、視野期待是譯者翻譯活動的重要指導指標。
四、接受美學理論下的兒童文學翻譯
1.以兒童讀者為中心
不同于以往的“作者中心論”和“作品中心論”,現代西方文論強調“以讀者為中心”。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絕不是被動地作出反應,相反,它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的構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收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野之中”。[2]在接受理論下,讀者的閱讀反應和創造性理解是文學意義、文學內涵形成的基礎。文學的目的是為了讀者接受,沒有讀者,就沒有文學作品。讀者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文本,而是積極主動地“創造加工”。這個理論不但有效地拓展了文學作品的研究空間,同時也為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兒童文學作品的讀者是兒童,因此,兒童文學翻譯應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地位和作用為基礎。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要深入理解兒童獨有的特點,對他們的期待視野進行分析與預測,解析其與成人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保證譯作能夠為兒童讀者所理解接受。
2.滿足兒童的視野期待
期待視野指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的各種經驗、文化修養、心理素質、知識水平、審美情趣、鑒賞水平等綜合組成的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期待。“任何一個讀者,在其閱讀任何一部具體的文學作品之前,都已處在一種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識的狀態。沒有這種先在理解與先在知識,任何新東西都不可能為經驗所接受。這種先在理解就是文學的期待視野。”接受美學理論下,只有兒童的閱讀才使兒童文學的意義具象化。
3.尊重原作
接受美學視閥下,原文作品不但有一定的開放性,也有一定的封閉性。其開放或封閉的程度受到作品圖式化結構的影響。因此,“面對眾多的翻譯文本,除了從歷史環境以及譯者人文素養等方面進行合理解釋之外,還必須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尋找各個譯本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原作是翻譯活動的根本基礎,也是評價翻譯作品的根本基準。由于歷史、環境、個體的差異,翻譯文本的接受與理解度可能與原文本有所差異,但翻譯活動必須以原文為基礎。
五、結語
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的主體地位,重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個體理解與再加工過程。在此理論下的兒童文學翻譯活動,譯者需在完整真實地再現原文的同時,要肯定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在閱讀中的主動參與性;充分考慮兒童讀者特殊的年齡、心理、個性和閱讀能力,滿足兒童的視野期待,呈現出易于兒童理解接受的翻譯文本。
作者:丁瓅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