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科臨床中阿奇霉素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阿奇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臨床治療中有廣泛的應用,殺菌效果顯著,尤其對衣原體、肺炎支原體、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厭氧菌等菌種的作用強大。為了可以在兒科臨床上更好的利用阿奇霉素,本文就本院隨機抽取的200例患兒,對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兒科患兒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齡4~13歲,平均年齡(6.7±2.3)歲,病程6d~1個月,在接受研究的200例患兒中,無嚴重的慢性疾病,其中160例為呼吸系統感染,25例為皮膚軟組織感染,15例為泌尿系統感染。將200例患兒隨機分為甲組與乙組,各100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甲組患兒進行靜脈注射阿奇霉素的方法治療,依據患兒的體重給予阿奇霉素10mg~0.5g,1次/d;對乙組患兒進行口服阿奇霉素治療,同樣依據患兒的體重來確定服用劑量,0.25~0.5g,1~2次/d。對兩組患兒均進行1周的連續治療,統計并分析兩組患兒產生的不良反應。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主要出現的不良反應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發熱、胃腸道反應,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阿奇霉素在治療多種病原菌感染效果均較為明顯,在治療過程中,由于部分患兒對頭孢菌素或是青霉素類的抗菌藥物過敏,或者抗菌效果較差,臨床上一般會選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隨著臨床治療上對阿奇霉素的應用增多,其產生的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多,且患兒出現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在升高。本文通過對200例患兒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現不良反應的統計,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出部分解決措施。通過分別進行靜脈注射與口服阿奇霉素的甲、乙兩組的部分患兒都出現了不良反應,但其不良反應的種類與發生率均沒有顯著的差異。這就說明不良反應的發生與給藥途徑沒有直接的聯系,調整給藥途徑并不能根本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針對研究中兩組患兒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為胃腸道反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發熱。
3.1胃腸道反應
在兒科患兒中最為常見,主要的反應癥狀為惡心、嘔吐等,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無法表達疼痛,表現為啼哭、拒食等,嚴重時還會出現抽搐。當患兒出現此類反應,應立即停藥,直至癥狀緩解為止,再進行緩慢滴注。
3.2過敏性休克
出現此類不良反應主要是由于患兒對阿奇霉素過敏,導致休克,主要臨床癥狀為抽搐、昏迷、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若患兒出現以上癥狀,應立即停藥,對患兒進行抗過敏處理,擴充患兒周圍容血量。
3.3過敏性皮疹
其主要的癥狀為患兒上肢及軀干出現對稱性皮疹,并且瘙癢劇烈。患兒出現抓撓表現后應立即停止用藥,并對其進行脫敏治療,直至皮疹消失為止。
3.4發熱
有些患兒在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現明顯的體溫升高現象,患兒的面部出現潮紅并哭鬧。患兒在出現以上表現后,應立即停止用藥,若體溫過高,應給予及時的降溫處理。具體的治療方法要根據每一例發生不良反應患兒的體質再進行選擇,例如過敏性皮疹主要采用的是抗休克、脫敏治療、補充周圍有效循環的治療方法;而對于胃腸道反應的患兒,主要是進行胃復安靜脈注射或是口服;針對發熱的患兒,病情較輕的一般只需要進行物理降溫,若體溫高于正常10℃,應進行藥物降溫治療或是退熱藥物靜脈滴注。綜上所述,阿奇霉素的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反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發熱等,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抵御能力較差,這些不良反應會給患兒的機體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臨床上對患兒進行給藥時,應密切關注患兒的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作者:車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