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科感染性疾病中干擾素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抗炎、抗病毒作用
干擾素常常在細菌感染過程中產生,效應復雜,并且不一定都參與宿主抗細菌感染免疫應答,如同病毒感染中干擾素有時參與抗細菌感染一樣。LuisM等于1985年首先觀察到了Ⅰ型干擾素能阻止沙眼衣原體在人非造血細胞內的復制。后來的研究表明,Ⅰ型干擾素不是誘導致病菌在胞內被殺滅,而是在原體到網狀包涵體的轉錄點抑制衣原體的生長周期[6]。在人內皮細胞,內源性IFN-β以及IFN調控因子3和7等是控制肺炎衣原體復制的必需因子[7]。干擾素的抗菌效應也可能與其介導NK細胞、樹突狀細胞的激活以及抗體的產生有關。干擾素抗病毒機制的研究較為深入。干擾素受體通過信號轉導誘導和活化RNA活化蛋白酶、Mx蛋白等內源性抗病毒因子。干擾素也能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于NK細胞、T細胞、B細胞、吞噬細胞等,有效地調節固有或適應性免疫應答[8]。當然,病毒也在進化,例如許多病毒能夠妨礙Ⅰ型干擾素的誘生,或者通過受體阻斷其信號轉導[9]。然而,干擾素可以通過調節細胞的活力和機能而影響許多抗性細胞效應的發生,如誘導細胞凋亡、自噬、分化、遷移、抑制細胞增殖和血管發生等[10]。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這是一種嬰幼兒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可由多種不同的病毒所致,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見,少數為人肺炎衣原體,個別情況可能為病毒與細菌混合感染。有研究顯示[11],重癥患兒血清IFN-γ的濃度低,病毒復制多,臨床癥狀重,因而采用干擾素治療是合理的。霧化吸入干擾素可使藥物通過氣道直接抵達病灶區,大大增強了病灶區的藥物濃度,可迅速而明顯地改善臨床癥狀,不良反應少,患兒易接受,依從性好。多項研究表明[12-14],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兒童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全身性傳染病,其中母嬰傳播或宮內感染占很大比例。我國屬該病毒高感染區,雖然對本病的防治作了大量工作,已使兒童中的感染率已大大下降,但要控制本病,尚需艱苦努力。臨床薈萃分析[15]表明,不同劑量和療程的IFN-α在治療結束及隨訪6個月或以上時,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陰轉、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陰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陰轉、HBeAg血清學轉換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復常均有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在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抗-HBs)血清學轉換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俞海英等[16]的研究顯示,治療后2~4歲組HBV-DNA定量下降時間、HBeAg陰轉時間最快,HBeAg/HBeAb抗體血清轉換率最高,提示2~4歲是使用INF-α的最佳時間段。嬰兒輪狀病毒腸炎:輪狀病毒感染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研究顯示[17],IFN-γ參與了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病理過程,表明該病存在免疫失衡,應使用免疫調節劑予以調節。國內有研究[18-19]顯示,干擾素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歐文聞等[20]使用干擾素灌腸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癥狀好轉快,總治療時間縮短,避免了靜脈或肌肉注射導致的患兒疼痛或恐懼,操作簡單方便,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手足口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有20多種,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A16)及腸病毒71(EV71)最常見,特別是EV71易導致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干擾素能抑制病毒復制及誘導淋巴因子的產生,國內有研究[21-22]顯示,干擾素在兒童手足口病的治療中安全有效。歐其偉[23]報道,干擾素局部涂擦皮疹,可減少傳染性,同時部分干擾素還可吸收入血,發揮局部及全身作用,達到促進機體康復的目的。
結語
近年,干擾素的產生機制及其在感染、免疫、自身免疫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作為目前抗病毒譜最廣的藥物之一,干擾素已在臨床多個領域包括治療兒童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顯示了較好療效,能有效縮短病程,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本文作者:李渝華、郭梅、蔣怡 單位:重慶市合川區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