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形成性評價在兒科臨床實習教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兒科實習的128名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所用教學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授課法,觀察組引入形成性評價。教學結束后,進行出科考試,發放調查問卷,比較兩組教學效果。結果觀察組出科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學習興趣,增強臨床應用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兒科;臨床實習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進入我科實習的本科生128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總結性評價)和觀察組(形成性評價),每組64人。其中,觀察組男35人,女29人,平均年齡(21.3±2.4)歲;對照組男32人,女32人,平均年齡(21.8±2.5)歲。比較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兒科學理論考試成績等基礎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
1.2研究方法
兒科實習時間為6周,對照組采用傳統授課法。觀察組按中山大學實習管理規定,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4~5人,每兩周為一個學習階段進行形成性評價,具體如下:(1)入科考試:學生之前已完成了兒科學大課學習、兒科臨床見習,有了一定的兒科學基礎,但是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在入科教育后進行一次摸底考試。(2)第一階段:學生按照實習計劃在各專科(兒童呼吸、兒童血液、兒童泌尿、兒童消化、兒童風濕免疫、新生兒、PICU等)輪轉,由帶教教師一對一或一對二帶教,采取LBL(小課講授、操作示范),PBL(教學查房、提出問題、學生自行查找答案),TBL(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典型和疑難病例討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兩周后,以Mini-CEX和DOPS評估學生病史采集與臨床操作(體格檢查、骨髓穿刺術、腰椎穿刺術、鼻導管吸氧、插胃管、導尿術、新生兒窒息復蘇術)能力,當場公布分數,師生共同商討改進方案。(3)第二階段:學生按照改進方案進行第二周實習,兩周后再次進行Mini-CEX和DOPS評估,并與第一次評估結果進行對比,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確定改進方案。(4)第三階段:最后一周實習,并在實習結束時進行第3次Mini-CEX和DOPS評估以及出科考試,與之前的成績比較。
1.3評價指標
以理論考試和操作考核的方式[2-6]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向患兒家長發放調查問卷評價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患兒家長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帶教教師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兩組考試成績比較
觀察組理論考試成績、操作考核成績以及患兒家長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兩組學生滿意度比較
問卷調查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滿意度分別為96.9%和70.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3.1在兒科臨床實習教學中應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兒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生的必修科目。然而,目前,醫學生普遍存在輕視兒科、認為兒科是“小科”、畢業后不愿從事兒科工作的現象,實習積極性不高,得過且過。傳統教學評價采用總結性評價的方式[7](出科考試),學生考前突擊背誦書本知識就可通過考試。隨著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單一的總結性評價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醫學人才培養需要。
3.2形成性評價有助于教學相長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Assessment,FA)于1967年由美國著名學者斯克里芬在《評價方法論》一書中提出,隨后本杰明•布魯姆將其引入教學,并于20世紀70、80年代初現雛形[8]。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在活動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佳而修正本身軌道所進行的評價。高等教育實行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記錄反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為評價主體和積極參與者,體現以學生為中心[9-10]。教師通過觀察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向,以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11]。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評價以及自我評價來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12-13]。本研究中,觀察組學習主動性、病史詢問、體格檢查、臨床思維方面得分以及總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最初就知道在學習過程中的持續觀察、記錄將影響最終成績,無形中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另外,雙向評價既有利于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又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綜上所述,形成性評價的優點是教學互動的及時反饋,相對于終結性評價方式更能客觀反映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綜合應用能力。在兒科臨床實習教學中引入形成性評價,能夠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臨床思維,提高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悅,郭愛葉,高嵐.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4):469-472.
[2]劉連生,李吉平,李栩薇,等.形成性評價在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25):25-27.
[3]余和芬,丁衛,程杉.形成性評價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8(7):528-530.
[4]劉忠民,余琳,范婷婷,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教學形成性評價表的設計與應用[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5):822-826.
[5]徐玢,許蓉,楊鐵城,等.形成性評價在醫學生德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8(8):803-805.
作者:李曉峰 凌業生 羅湘琴 陳惠芹 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