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科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的管理手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提升兒科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的管理手段。方法我院組建風險管理小組,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以此達到人性化的護理模式。結果在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的基礎上,病人對護理人員的認可度顯著提高,表明改進后的護理效果優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兒科護理人員而言,其應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促進臨床醫學的飛速發展。
【關鍵詞】兒科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管理手段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兒科護理人員共15名,年齡(19~46)歲,平均(30.6±1.3)歲,本科生8名,大專學歷4名,中專生3名,同時,主管護師3名,護師5名,護士7名。
1.2方法
兒科護理風險小組中有1名組長,并具有2名臨床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每周小組中的護理人員將會召開會議,探究風險事件的產生原因及對應的解決辦法。同時,監督科對每一名護士的護理流程實施全面監管,判斷此種方法是否能夠產生風險事件。
1.3判斷標準
如果護理過后,小兒家屬對護士的評價度逐步上升,則表明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如果家屬對護士的評價度較低,則表明具有不佳的護理效果。
1.4統計學方法
在獲得數據的情況下,運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并運用x2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實驗可知,在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的情況下,患者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明顯優于未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兒科護理人員應時刻具有風險性的意識,對整體護理過程具有清晰的了解度,倘若護理過程中產生疏漏,將會使患者具有較大的精神痛苦,因此,兒科護理人員應具有良好的風險意識,使病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促進患者身心狀態的顯著好轉?,F今醫院產生的風險事件逐步增多,護士應對護理風險具有較高的認識程度,逐步完善護理流程,從而使醫院發生風險事件的頻率逐步降低,護理人員在對每一名患兒的身體情況實施全面考量的情況下,便能制定差異化的護理方案,確保護理流程處于積極的發展趨勢中[1]。此外,護士應對護理工作具有良好的了解度,護理人員應具備正確的健康意識,在對小兒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便能夠在逐步遵循醫囑的情況下,對護理流程實施反復確認,在確認無誤的情況下,便能使護理流程具有規范化的特征。同時,護士在護理完畢的時候,應由醫生進行反復審查,如在對藥物實施全面篩查的基礎上,便能達到良好的執行效果,并且在實施藥物登記的過程中,便能達到較佳的護理效果。護士在放置各種護理器械及藥品的時候,應遵循醫院的護理制度,如對藥品的準入操作流程具有基本的認知,從而將確保藥物使用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傾向,在記錄護理流程的過程中,便能夠對小兒具有全面的了解,減少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促進護理過程的積極發展[2]。在此基礎上。在較短的時間內,小兒便能恢復到健康的模式中,出院時間被顯著提前,達到極佳的護理效果。并且護理人員會對風險事件進行全面分類,其中一種為差錯事故類的風險事件,即服藥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標本送檢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一種問題為投訴風險事件,即患者家屬對護士的護理服務不滿意,如不滿意護理人員的護理手法,從而將會增加醫院中的風險事件。另外一種類型的風險事件為護理記錄類的風險問題,即記錄過程中存在缺失的現象,致使具體的護理方案中出現差錯[3]。因此,醫院應對護士進行專業性的培訓,培訓人員會對其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實踐知識的考核,并設置合理的考核流程,同時,注重護理人員心理壓力的變化情況,對其心情進行全面疏導。從而將使其心理癥狀發生變化,對工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小兒科室中產生風險事件的頻率逐步降低。綜上所述,對于兒科護理人員而言,其應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才能大幅度提升兒科護理質量,使小兒科室中發生的風險事件逐步降低,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促進臨床醫學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曾菊華,李莉梅.淺析提高兒科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的管理辦法[J].中國醫藥指南,2016,12(15):276-277
[2]王曉梅,王靜杰,吳盛芬.探討心內科護理潛在風險因素的防范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6):153-154.
[3]劉媛媛.兒科護理管理中的風險防范方式及施行意義探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6(11):137-139.
作者:夏愛燕 魏賽君 單位:昌邑市人民醫院小兒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