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工科下電子技術教學改革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筆者以“電子技術”課程為分析對象,詳盡分析了其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積極推動“互聯網+”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混合式金課;刪繁就簡,發揮工程主導,突出專業導向;以賽促教,積極提高學生創造力;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等一系列教改舉措。教改結果證明: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課程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時空上的限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術過硬、思想素質優良的復合型工程人才,有利于打造“金課”。
關鍵詞:新工科;電子技術;教學改革
0引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時代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飛速席卷社會各行各業。世界上各主要大國為掌握前沿科技,搶占高新市場,相繼推出了工業振興計劃。2017年以來,為響應“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1-2]重點建設工程,并制定了一批重大政策措施與指引,以促進工程高等院校創新體制機制,搶抓發展機遇,抓好未來工程技術領域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人才培養計劃,以探索建立領跑世界工程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模式、傳播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筆者認為,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主要基地,應著力于培養具有扎實專業技術理論知識、良好的工程實踐操作能力以及敢于打破固有思維的創新意識的新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同時,高職院校應切實以三全育人[3-4]為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價值引領、思想引領的作用,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以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電子技術”作為理工類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對于學生掌握電學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大力發展“新工科”背景,探討如何切實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金課”[5]、培養全方位發展的電子類技術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電子技術”課程特點與現狀分析
“電子技術”課程特點。“電子技術”作為理工類學科的核心與基礎學科,主要包括了模擬電子技術與數值電子技術兩部分。該課程以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電路分析等基本學科為理論知識基礎,系統地講述了電子電路技術、非線性系統分析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從而使學生掌握電子電路分析、計算、仿真與設計能力,同時為以后深入學習后續課程和相關技術工作奠定基礎[6-8]。因此,該課程要求學生對于之前所學的基礎理論課程有充分了解,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否則很容易造成理論知識上的斷層,無法理解新課程的相關知識點。“電子技術”課程現狀。一是電子技術涵蓋知識繁多,內容復雜,老師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知識要點的教授,容易導致老師全課程講解知識點,學生全課程被動聽講,缺乏足夠的時間消化吸收知識點,師生間無法獲得充分的信息交互,學生無法及時向老師反饋困惑點,老師也無法及時給學生答疑解惑。固化的傳統課堂教育,單一的教育模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思維創造性,導致大部分學生對課堂缺乏積極性,從而學習效率低下。二是原有的課程教育僅停留在專業知識的教導,缺少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塑造,未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因此,為培養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對“電子技術”課程教育進行改革成為必然之舉。
2“新工科”背景下“電子技術”教學改革思路
2.1積極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造“金課”
2020年年初以來,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號召,全國各高校積極開展多種媒介途徑的線上教學,很多媒體也積極推出了對應的線上教學平臺,以滿足學生的線上學習需要。在“互聯網+”[9]時代背景下,線上教學快速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形成互補,突破教學時空上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線上教學方式的便利性及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充分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完成課堂復習,師生有針對性教育,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老師也可在網絡平臺上傳有關的課程照片、錄像、ppt等教學資源,方便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課前預習,了解課程基本內容,針對課程內容中的難點或者疑惑點,可通過線上問卷和彈幕等形式及時反饋。根據學生反饋情況,教學平臺可進一步設計統計排序功能,直觀展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情況。教師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時提出的難點、困惑點及平臺提供的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排序情況,及時調整線下課堂的講授側重點,對學生普遍理解到位的知識點進行概述性介紹;將課堂主要時間及精力用在學生普遍認為的重難點部分的講解上,對該部分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有限的線下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針對每節線下課堂教學內容,老師在平臺上傳對應的課后強化提高訓練,學生利用課后碎片時間學習,夯實基礎,加深理解,從而實現對所學內容的充分掌握。2)線上教學模式可以制定不定時打卡機制,方便快捷地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傳統的線下課堂學習主要通過老師耳提面命式的三令五申要求學生按時上下課并認真聽講。該方式不僅容易打斷老師的上課進度,耗費老師有限的時間精力,也無法真正督促學生完成課程學習,效率低、成效差。線上教學平臺可通過制定多種形式的不定時打卡機制,檢查學生是否進行了線上學習,如平臺不定時暫停視頻學習內容,需要學生手動點擊繼續學習;平臺不定時需要學生進行人臉識別繼續學習;平臺不定時根據已播放學習內容彈出相對應的問題窗口,需要學生進行回答。通過線上不定時打卡制度,方便快捷地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防止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缺課、“刷課”等行為,從而督促學生切實完成線上學習。3)線上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校的教學參與度。傳統的課堂模式采取“教師中心”的模式,學生必須被動服從于教師的知識講授,參與感較低。線上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彈幕、視頻、語音等形式與老師互動,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參與者”,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線上教學資料形式豐富,視頻、ppt、語音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料可以直觀地展現復雜的機理,從感官刺激上吸引學生,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課程學習中。結合線上網絡教學和傳統線下課堂教學,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時空上的限制,充分利用師生碎片時間進行課程學習,通過豐富的學習資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不定時打卡機制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使學生切實掌握專業知識,打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金課”。
2.2“刪繁就簡”教學內容,發揮工程主導,突出專業導向
“電子技術”課程涵蓋知識龐雜,覆蓋多個專業,且知識點深奧難懂,師生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所有知識點的教學難度頗大,因此造成了老師課堂教學中“滿堂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全程聽”等教學現狀,極不利于該課程的教學工作。針對受眾學生專業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10-11]對課程知識的要求,結合學生具體專業培養方向,突出專業導向性,有側重性地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授在專業方向具有應用價值的知識內容,減輕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壓力。淘汰課程中落后、過時的知識內容,與時俱進,結合當代工程技術,打造符合當代電子技術的知識架構體系,深入發掘各學科的工程背景,把“新工科”理念融合到工程課程教學內容中,以實現現代工程教育的主導作用,以培育高素質工程人才為總體目標,重點建設現代工程與技術學科的課程體系。
2.3“以賽促教”,積極提高學生創造力
課堂學習中,老師所教授的專業知識抽象復雜,學生只能通過有限的案例或者演示掌握專業知識,且無法很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程實踐中,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現有的大型電子類競賽由于水平層次高,只能針對少部分專業技術過硬的學生,無法覆蓋全部學生,因此高職院校參與度不高。針對該現象,課程教學中應以專業知識能力高低搭配分組的形式,將全班學生分為各個不同的小組,并制定難度適中的工程實踐競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能力,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中,以培養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不指定競賽的具體內容和方案,而只是以實現某種功能為目的命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以過程為主要評價指標。在競賽過程中,師生應保持積極溝通,老師應實時跟蹤各組學生的實施進度,并根據各組進度和個人表現進行競賽打分,并將競賽分數作為課程總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讓學生重視課程競賽,積極參與其中。學生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應注重組內分工合作,在進行充分的資料查詢、組內討論后確定方案設計,充分讓組內各學生參與其中,群策群力,積極克服方案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通過競賽的方式,老師可及時了解到課程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應調整教學側重點,以競賽反哺教學,從而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現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
2.4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
在目前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僅以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而忽略了對學生專業素養、道德品格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基于“新工科”的大背景下,高職教育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術過硬、思想素質優良的雙優型技術人才。因此,在平常的課程教學中,應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由于經濟飛速發展,從而在社會中衍生了一定的浮躁風氣,學生接受海量的信息傳導和文化輸入,理解本國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夠深入,且難以沉淀內心,專心鉆研工程技術,對待事物往往呈現急功近利、浮夸散漫的風氣。除此之外,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日益脆弱,無法經受生活的磨礪和挫折,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究其根本,還是當代教育對學生心理建設不夠重視,無法很好地將思政教育這劑良藥注入學生心中。思政教育切忌形式主義、浮于表面、停留在口頭“雞湯”層次,應著重與課程內容相結合,深入挖掘課堂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在知識點的傳授過程中穿插思政教育,讓學生真實體會到思政的重要性。老師應注重查閱與課程知識相關的思政材料和課外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無形中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針對現在的中美經濟貿易摩擦,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屢次卡脖子行為進行介紹,美國無理禁止向華為出售芯片及相關技術事件,激起學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及奮發圖強之志[12]。
3結語
“電子技術”作為電子類專業的一門承上啟下的專業課程,對于電子類專業學生學習掌握電路分析、仿真、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對“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刪繁就簡,以專業為導向調整教學內容,“以賽促教”提高學生創造力,重視課堂思政教育等手段打造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金課”,培養德智全方位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
作者:胡慧琴 單位: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