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鮮花電影中民族藝術及電影藝術的融合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電影《鮮花》以哈薩克族即興彈唱表演的生態文化形式“阿依特斯”和草原生活為敘事背景,講述了一個飽含濃郁哈薩克族氣息的唯美故事,著力塑造了一位性格堅毅、善良聰明的女歌手“鮮花”的生活、情感、奮斗經歷。影片將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融入到電影鏡頭中,各種神秘奇特的民俗、蘊含哲理性的語言、絢麗壯美的新疆景色、特殊的民歌旋律,都統一在唯美的愛情故事下得以體現。
新疆本土電影《鮮花》是“西部暖流”派的代表性導演謝爾扎提•牙合甫執導的一部反映新疆少數民族題材的影片。《鮮花》則主要描寫了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和伊利地區的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世界,哈薩克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哈薩克的傳統音樂——阿依特斯。哈薩克民族生活在邊疆草原,然而冬不拉和阿肯、厚厚的雪、遼闊的草原、草原上的鮮花點點、策馬、揚歌……則給予我們對西北草原所有的夢幻向往,展現了全新的異族風光,并在優美的風光中講述著現代與傳統的侵襲、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以及一個女阿肯對傳統的堅持。
一、民歌音樂的主旋律
《鮮花》這部影片在展現故事脈絡時,穿插了數十首草原民歌,如睡搖籃、挽歌、挽聯歌、謊言歌、阿肯歌、哭嫁歌等,哈薩克風俗都在影片中以歌曲的形式鮮活表現。國家電影審查會專家鄭洞天贊譽《鮮花》是“迄今為止國內描寫草原山川最美的一部影片”,還有一些學者評價說“這是中國哈薩克版的《音樂之聲》”。(一)塑造人物、深化主題“生命的長河直直彎彎,時而平靜,有時波瀾。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跨過萬水千山……”這首曲子環繞了整部影片,從一開始的鏗鏘悠揚,伴隨冬不拉的彈唱,影片將受眾拉入了哈薩克族這個陌生又神秘的民族,在高亢的歌聲中,女主人公鮮花也在古爾邦節的音樂中降生,這也預示著鮮花的一生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鮮花》的主題曲如泣如訴緩緩拉開了故事的序幕,伴隨著鮮花的成長,從一開始的小啞女,爸爸在做家務攬入懷中的低聲淺唱,到受欺負后點著小鼻尖的寵溺之唱,再到后來捕魚歸來雪橇上的嘹亮歌唱……在音樂中,鮮花長到了五歲,但意外發生,爸爸不幸去世,再也沒有人對鮮花吟唱著充滿智慧、充滿記憶的歌曲了。但音樂卻永久地存活了下來,它訴說著爸爸的期許、爸爸的智慧和古老哈薩克族的人生哲理。而且鮮花在爸爸去世的時候由小啞女奇跡般的開口就能吟唱,吟唱的就是這首主題曲,道出了不盡的凄切與思念,令人淚下,但也暗示著小鮮花受到了爸爸的智慧、哈薩克族智慧的傳承,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然而生命的厄運再次降臨,親愛的丈夫再一次不幸離世,主題曲再次以哭唱的聲音傳出帳篷,顫音凄慘,綿延整個草原。最終女主人公鮮花走出悲痛,并最終成為哈薩克族的杰出女阿肯,教育了一批批優秀的下一代阿肯,將哈薩克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民族智慧傳承下去。(二)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音樂,最擅長的就是刻畫人物的內心,表達無法直觀感受到的情感。好的音樂將會與畫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鮮花》更是將此條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當幼年鮮花陪著爸爸去捕魚時,歡樂的心情溢于言表,配合的音樂也是歡快靈動的,父女之間的快樂幸福不言而喻;當卡德爾汗與女主人鮮花對情歌時,歡快迫切的內心躍然腦海之中;鮮花不能拋棄年邁的母親而與卡德爾汗不得不分手,悠揚的背景音體現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徘徊、躊躇、不舍與無奈;當鮮花的老公蘇里坦離開之際,嗚咽低緩的音樂,凄涼幽怨更體現出了鮮花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心如死灰般的絕望展現得淋漓盡致。(三)渲染氣氛,聲畫合一當然正如上段所說,優秀的電影音樂將與畫面相切合,形成聲畫合一,音樂將參與畫面表達,更加深化視覺效果。而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在《鮮花》這部影片中不勝枚舉。快樂時候的歡快推進,幼年的無拘無束,父慈母愛,青年的時候被才華迷倒的卡德爾汗,愛戀嘻嘻,后來遇到真心喜歡自己善良的年輕醫生蘇里坦,都配以歡快的音樂,節奏明快歡樂。印象最深刻的要屬當鮮花真正接納了卡德爾汗,兩人在大草原上,以天為蓋,大地為床,白云為被,鮮花野草為裝飾,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和舒緩的音樂聲中,隱喻表現了二者的融合,使受眾感嘆人生的幸福莫過于此。然而隨著劇情的需要,當爸爸、愛人離世的時候,音樂的交疊、低沉、悲鳴,則與綿綿的大雪,一望無際杳無人煙的荒蕪相對應,一片荒涼的場景與沉悶的背景音,更體現出主人公的悲痛欲絕。(四)連貫鏡頭,推進劇情發展本部影片以回憶的手法敘述了主人公鮮花的一生,如果事無巨細在95分鐘的電影中則根本無法呈現,那就需要關鍵的時間鏡頭配以邏輯的剪切編輯,音樂也起到了連貫鏡頭的作用。不同的鏡頭切換,配以連貫的音樂,則完整了劇情。影片中還以音樂來作為影片的結構,將主人公的每段成長都用不同的音樂來表現。音樂是沒有國界,不分種族的,這樣的概括既通俗易懂,又將民族歌舞文化融入其中,在美妙的音樂中推進故事的劇情發展,新穎而又巧妙。如“搖籃曲”代表了鮮花的童年生活;“挽歌”代表了鮮花從童年到少女的蛻變;“謊言歌”則代表了鮮花夢竇初開初嘗愛情酸澀;“哭嫁歌”則昭示了婚姻生活的悲喜變化;最后的“無聲”則是無聲勝有聲,則也將是鮮花真正的成長與成熟階段,她也作為一名女阿肯的音樂教師,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民俗與信仰的深邃
作為一部少數民族的電影,《鮮花》并不像其他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電影成為挖掘民族歷史和曝光民族生活的無差別紀錄片,而是通過對影片多方面包括民俗、宗教、信仰、生活等等相結合后整體把握創造,流暢而又自然地向我們介紹了哈薩克族的幾個重要代表性的民族風俗和文化信仰。首先,就是哈薩克族繁瑣隆重的喪葬習俗。影片有兩處涉及到喪禮,一次是小鮮花五歲時爸爸的突然離世,另一次是鮮花成年后丈夫在為她買琴弦的路上不幸遇難。因此影片展現了兩次喪葬習俗,但是第一次則相對濃墨重彩一些,第二次則采用了側面反映,各具深意,截然不同。對于鮮花爸爸的去世,導演比較細致地展示了哭靈歌、送葬、入土等過程,并采用長鏡頭抒情的展示了送葬時的情景。皚皚白雪,四面八方來的馬拉雪橇聚集在一起只為送葬這位德高望重的老阿肯,高山的聳立,一望無際的厚實的白雪,伴隨低鳴的悲吼,眾人紛紛相聚一起,為這位老阿肯送葬,這也不僅體現出鮮花爸爸在這片地區的德高望重,更是表現出了其作為老阿肯的人生價值,阿肯作為哈薩克族古老傳承的藝術價值。而對于青年醫生鮮花丈夫的去世,則更多是采用側面烘托,例如扯斷的琴弦、悲痛的昏厥等,這樣既避免了情節的重復,又進行了情感的延伸。其次,是哈薩克族的還子習俗,也就是新人夫妻婚后會將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過繼給南方的爸爸媽媽,也就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那么本來的孩子則與父母成了兄弟姐妹的關系,這種習俗不論在外人看來多么荒誕不可理解,但這就是民族的習俗,存在即合理,而且應該受到尊重。導演就是抱著這份尊重的態度,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習俗。最后,就是推進劇情發展的一個重要節日,古爾邦節。哈薩克族信奉的是伊斯蘭教,而古爾邦節則是其相當重要的宗教節日。在這一天會進行宰牲、賽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項目,別具一格。少數民族熱情、奔放、豪邁等的風情一覽無余,也成為了其最好的名片。在節日中,更令青年男女向往的則是阿肯對唱,彈奏著帶有新疆特色符號的民族樂器冬不拉,男女青年利用情歌對唱傳達愛意,互訴衷腸。阿肯對唱也是哈薩克族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自由生活在遼闊草原,雄偉高山,奔騰江河流域的哈薩克族人,以奇特的智慧和飽滿的情感用音樂訴說著人生百態。這種即興彈唱啟迪智慧,傳播思想,這也是阿肯備受尊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電影對話的哲理性
哈薩克民族世代依山傍水,以游牧為主,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雖然不常有固定的局所,只在冬季毛氈房短暫居住,但這不妨礙其仍是一個富于智慧的民族,生活的語言處處充滿哲理。例如小鮮花的爸爸,德高望重的老阿肯對年幼的鮮花說,“人在幸福的時候流的眼淚才有價值,痛苦悲傷的淚水就是幾滴咸水水一樣,沒什么用”“小羊羔,別把紐扣大的事情看成駱駝”,這些用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反映出大量的哲理,使人折服。而本片片名《鮮花》既是主人公的名字,又代表了草原的一代代兒女,更象征了草原中鮮花所蘊含的意義,誠如影片最后主人公的一句話草原上的鮮花如此美麗,正是因為花蕾中積攢著風霜雪雨,之后留下的則是堅忍不拔,最終燦爛的綻放。
四、唯美的自然景觀
印象中的新疆除了小時候動畫片中的阿凡提,再就是初中課本中所描繪的一排排的胡楊樹和一望無垠的沙漠,以及落后與貧瘠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實的新疆呢?大多數沒到過的朋友肯定無從知曉。本片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呈獻給我們一幅大自然美輪美奐的畫卷。影片中處處皆景,巍峨的高山,廣袤的草原,點綴的鮮花,純潔的白雪等,不同的季節更有不同的韻味,儼然一副世外桃源,令人神往。我想會有多少觀眾像我一樣,在被影片內容牽動的同時,又被如此純凈的自然景觀所征服,期待能有幸走出城市,來到新疆一覽大自然的美妙,體驗當地哈薩克居民的風土人情。因此這部影片也成為了新疆的一張最好的名片,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里,了解這里,喜歡這里。整部影片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節、所有的愛情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之上,所有的生活習俗也都孕育在這片土地上。這片凈土賦予了哈薩克族人民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對大自然報以崇敬、敬畏,古老的民族孕育出豐富的哲理,大地母親以其無限的包容與恩賜,養育了這片草原人民,呵護了哈薩克族人民。
五、思考與總結
《鮮花》這部影片帶給受眾太多的驚喜與啟迪,不僅僅打破了少數民族電影給大家那種枯燥無味,新疆地區貧瘠落后的刻板印象,更加促進了多民族之間的互相了解與理解。比如說還子習俗,比如說古爾邦節,再比如說冬不拉樂器和阿肯對唱,非富多樣的民族文化,才使得我們祖國更加豐富繁榮。鮮花的初戀情人,則代表了外來文化的浸染,他本是當地阿肯到城市發展,新的事物沖擊年輕的一代,也使他們迅速接受與改變,林中嬉戲大塊播放機里放的是邁克杰克遜的流行歌曲,這是新事物的刺激,更是現代文明的侵襲。后來他對鮮花的失信,他想接鮮花到城市發展,放棄游牧生活,其實更暗含現代文明與傳統游牧文明的對話與對接。鮮花也作為傳統游牧民族的代表,不僅拒絕了他的初戀,更是另一種身份守護者傳統的民族特性,并在經歷磨難之后成為了一名女阿肯教師,延續了哈薩克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孕育了游牧民族的接班人。這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更深層的含義:所謂的全球化、全國化,是否應該保持所有民族的多彩性、不一性?多民族多文化獨立存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否才是未來社會與民族發展的最終之路呢?
【參考文獻】
[1]廖海波.影視民俗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挺.新疆少數民族電影的民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3]木子凡.電影《鮮花》新疆“綻放”[N].中國電影報,2010-05-06.
[4]謝詩思.哈薩克族電影《鮮花》簡析[J].戲劇之家,2012(7):68-68.
[5]吳玉霞.民俗文化在新疆本土電影《鮮花》中的價值體現[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9(1):58-61.
作者:郭玥岑 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