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德育教育培養目標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培養目標為主線,以“知識人”為中心,從教育培養目標要以德育角度出發,大學通過教育活動來塑造學生人格的整全,從而發展學生之道德福祉。作為一個合格“知識人”應該具備“知識”,如專業知識、廣博知識和發展知識的能力。除此之外,必不可少的是要擁有德行。大學德育教育的缺失導致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出現,所以大學教育的首要目標應是培養一個有德行的人。
【關鍵詞】大學;德育;培養目標;大學精神
“理念”可以指明了某個方向,是一種懷揣著的內心,我們內心秉持著某種信仰去做某些相符的事情,最終朝著指引的方向奔行。大學的理念是偏于理想和追求,或是信念,但無論偏于什么,大學的理念主要闡釋大學是什么,追求什么,以及大學做了些什么的問題。這些主要理念充分體現在教育當中,那么教育理念到底追求什么?培養了怎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是我們一直窮追不解的困惑。大學歷史發展的軌跡經歷了從培養“知識人”向塑造“完整人”的轉變,這一嬗變意識著“大學精神”地位的提高。大學精神的本質是以“人”為主體,對人的生存價值、自由以及發展的眷注和珍惜的思想。大學精神立足于大學的靈魂中,也是大學精神的“源泉”,更是大學教育的最高境界與本體體現。作為大學的發展其理念無容置疑的是一種主義、態度或是一種意識。當健康和崇高的大學精神滲透于大學之中,便會對教育活動中的“人”起到規范行為和勵志奮蹄的效果,對人文精神起到自覺的精神。大學對培養人的德行方面的教化和形成需要借助大學精神而深化,大學精神的塑造反而又依靠德育而產生和發展。目前,大學的德育教育缺少,德育精神缺失嚴重,有知識無品德成為危害大學的風景線,成為“媒體眼中的罪惡”。德育教育已成為我國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大學之為大學”這個問題是一個悠久而深遠的話題,未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且常常爭執不下。大學作為大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不同背景和需求下,大學理念進行變遷,但無論怎樣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育活動來塑造學生人格的整全,從而增進學生之道德福祉。但怎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知識人”?作為知識人來說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知識,一方面是德行。
1.教育培養目標——知識之人
作為知識人首先就是“知識”的具備,而承載“知識人”場所的大學本身就是一個知識性匯集的地方,這個從中古時“Universitas”的詞義便可得知,所以作為“知識人”最基礎的就是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這些通過大學專門化的課程學習來掌握,使其達到對專業知識的深度;其次,了解廣博的知識。作為“知識人”應是一個完整的人,當今施諾“二個文化”分裂的問題仍然嚴重,專業知識掌握的局限性,影響到知識的發展,人們無法擁有一個整體的文化觀去發展知識。要想改變此情況應當站在耶士培“大學整全性理念”的視角上,在大學中可以通過艾略特“選修制”、康納德“通識教育”的“科際整合”方法來進行擴展課程的學習。最后,最為重要的是擁有發展知識的能力,當掌握知識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時,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識轉化為社會的需求,把社會所需要而需要應該是大學的目標。發展知識的能力是要靠大學的培養來完成的,這應是大學在所謂“知識”培養中最為重要的目標。
2.教育培養目標——德行之人
作為“知識人”擁有上述能力是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完整人”,其內在德行的擁有更為重要。紐曼之書中大學“博雅教育”理念認為:大學是培育紳士的地方,也就是通達而有修養與識見之文化人。人之所以為人的首要前提是有一定道德品行,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的自我約束,肆意的做自己的事情,那社會將雜亂無章,這個世界也將離滅亡不遠了。作為大學來培養“知識人”來講,如果“知識”是基礎,是一個人能否為社會服務的能力,那后者德行就是指南針,這涉及到當“知識人”掌握知識和具備技能之后能否為社會服務的問題。近些年眾多例子都警告我們“知識人”德行問題的首要位置,如2013年“復旦投毒案”的事,因為瑣事醫學院林森浩運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運用N-二甲基亞硝胺毒害自己室友黃洋;美大學生因不滿分數,槍殺自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老師;西安音樂學院學院學生藥家鑫撞人殺人等,這些事件都暴露出我們在德育方面的嚴重缺失,正如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說法,“我們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段話雖然是在批評貪官,但社會的這些現象的出現也體現出現代大學對“德育”教育的缺失,他很好的告誡了我們大學,作為大學我們真正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大學作為獨立的主體,其理念核心具有自由精神。當大學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依附于其他地方時,德育教育也會迎合它之外的林林總總而為知識性的量化和指標馬首是瞻。從蘇格拉底對于“美德即知識”這一古老命題的敘述,就說明了知識融于一切美德當中,而一切美德都離不開知識,它們具有共同的性質。大學培養目標的知識性取向造成德育培養不足的關鍵原因。作為大學應該擺正德育的地位,不但要重視知識性教育還要重視德育的地位,使得大學教育培養目標整合,培養具備知識和道德的完整的“知識人”。
參考文獻:
[1]尹強.大學德育:重返本質的教育——對大學德育暨教育理念之反思[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2]黃俊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金耀基著.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4]約翰•S.布魯貝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蔣凱.跨越知識與道德的鴻溝——關于大學培養目標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3.
作者:楊露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