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陶冶教育法的小學德育教育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跟學生說道理,要求學生認清事實,這固然重要,但每個學生都是有著自我思想、感受的人,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忽視感情因素,能在跟學生講道理的同時,加入真誠的情感,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問題。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和利用各種情感和環境因素,讓受教育者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感化和熏陶。
[關鍵詞]潛移默化;愛;真誠持久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也在逐漸成長,孩子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己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別人的干涉或控制。但由于孩子們接觸的事物比較有限,對于社會缺少全面地認識,因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往往有一定的偏頗性。跟學生說道理,要求學生認清事實,這固然重要,但每個學生都是有著自我思想、感受的人,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忽視感情因素,能在跟學生講道理的同時,加入真誠的情感,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問題,從學生心理發展的這個階段來看,良好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陶冶的教育方法就是其中一種。
一、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很多,概括來講,主要以下幾種:(一)情感陶冶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師與孩子溝通時,應該基于尊重、平等、友愛的前提。當孩子感受到教師善意、積極的情感態度時,他會更愿意敞開心扉、與之交流,更愿意傾聽、接受教師提出的建議,更有利于與教師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態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常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沒有春風化雨般的教導,沒有細致耐心的傾聽疏導,孩子又如何能從教師處汲取鼓勵與力量,去不斷完善自己呢?反之,如果感受到的是教師的厭惡和責難,從學生內心就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不求上進,自暴自棄,甚至產生抵制情緒,拒絕接受教師的任何教育。一年級的小明同學無故搶人家的東西,教師批評了他。在班上再次叫他回辦公室接受教育,不來!幾位同學扯他去,他又哭又鬧甚至在地上打滾,硬不肯去。為什么小明犯錯不肯改,不肯接受教師的批評教育,既嬌氣又霸道呢?其一,孩子剛從家庭走向學校,還不適應集體生活,不懂如何去處理這突然而來的矛盾。對教師、同學不了解,沒有親近感,受不了教師批評。其二,現在生活條件好,不管獨生子女還是多生子,在家大人都圍著孩子轉,總是在各方面滿足孩子,那種在集體生活中所需的謙讓、關心他人等品質沒有機會得到培養和鍛煉。對此教師對學生首先要親近,學會換位思考,真正體會學生的內心。跟學生說道理,要求學生認清事實,這固然重要,但每個學生都是有著自我思想、感受的人,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忽視感情因素,能在跟學生講道理的同時,加入真誠的情感,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問題。如學生貪玩、不遵守規則,教師直接上去批評指正,學生沒有辦法從心里真正的改正,反之,教師如果從情感角度出發:“我知道,你一定很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我們來想想辦法,看看怎么做可以達到這個目標”,通過這樣的情感交流,從學生角度看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教育者的愛,從而使教師的嚴格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動。(二)環境陶冶環境陶冶是指利用學生生活環境對其思想品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諸如祖國的大好河山,校園的花草樹木,班級的集體氛圍、人際關系等,都可以陶冶學生產生熱愛自然、奮發向上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使學生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思想品德受到某種教育因素的啟迪,產生美好的理想并激發出實現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育目的,充分利用環境中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和影響。例如:教師把教室裝扮得整整齊齊,窗明幾凈,窗臺上擺放著鮮花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心情舒暢,又會不斷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和巨大力量。或在四季交替的季節,教師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學生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向往。(三)情境陶冶在德育工作中,教師應重視活動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教師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創設情境幫助孩子陶冶情操、培養學生集體主義。例如:教師組織的藝術欣賞活動、讀書報告會或日記交流會等,就是讓學生通過對優秀作品崇高的主題、直觀的形象、豐富的內涵和優美的意境的分析和欣賞,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記得那次班會課上,我和孩子們交流題為《,我想對你說》的日記,這場面真的令人感動,一位同學在日記中這樣寫:親愛的奶奶,你知道嗎?我是多么地想念你。自從你回老家后,沒有人像你那樣關心我,愛護我。因為我不懂事,經常去打游戲,而你經常給我錢,所以爸爸把你趕回了老家。我真是后悔,前天晚上我還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你是那么慈祥,對我加倍呵護。等我醒來,我的枕邊都濕了……讀到這里,他再也讀不下去了,失聲痛哭起來,同學們也流下了感動的淚花,情感也得到了熏陶。由于集體活動具有融知識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體的特點,因此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有益的集體活動,有利于他們在積極向上的集體氣氛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影響,也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積極的情感。
二、陶冶教育法的要求
教師運用陶冶教育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情感,師與生之間的“靈丹妙藥”,教育內容要被學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只有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重教師,才能搭建起良好的情感橋梁,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反之,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一種敬而遠之的回避心理,那么這個教師就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其提出的教育要求也會被學生自動回避。所以教師應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發自內心的熱愛孩子,真誠地奉獻出自己的愛心、耐心,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情感陶冶便有了濃厚基礎。(二)創造契合完善的教育環境對于發展中的少年兒童來說,環境因素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環境,能激發學生健康情感和前進力,對形成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者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精心選擇、設計、創造環境,充分利用其中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在這種精心安排的“氣候”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三)搭建真誠友善的情感平臺教師對學生要以真心捂童心。真實是情感陶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使情感富有感染力的重要條件。只有付出真心,才能使學生信服,自覺去接受老師的幫助。當然,這份真誠的情感必須持久,這樣才能發揮感化作用。否則,教育者情感像六月天,說變就變,往往使學生難以適應,不知所措,所以教師無論是以情育情還是以境促情,都應持久、穩定。總之,陶冶教育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作者:盛月清 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