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提高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思想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政治參與意識是參與行為的先決條件,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不可忽視對其主觀思想的關注和教育,因此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塑造也是本研究的討論范疇。同時,鑒于大學是青年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逐步形成世界觀、完善人格的重要場所,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客體范圍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影響政府決策”,還應包括他們學習政治參與的一些預演行為。因而本研究對大學生政治參與這樣定義:“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大學生學習和實踐政治參與的理論、方法與形式,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參與或學習參與政治生活,逐步實現自身政治社會化,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核心力量。”
1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與意義
1.1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大學生政治參與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重大的社會意義,主要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其一,政治參與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最通常和廣泛意義的實現。青年期是個體成長過程中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就讀期間是其獲得政治意識、信仰、知識、情感、能力,逐步樹立政治觀的過程;是掌握社會政治規范,形成政治態度,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質,進而成為符合主流社會政治要求的社會成員的過程[3]。其二,擴大政治參與是國家政治民主化對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群體積極的政治參與,將會帶動全社會廣泛和普遍的政治參與,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養和民主意識,全面促進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政治參與最大的政治功能在于影響政府的行政和決策,使之盡可能地照顧到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利益,使國家政治體系的舉措避免或減少對“公平性”的可能偏離,以提高政治體系的穩定程度。亨廷頓等[4]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了公式: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說明政治制度化不良、政治參與無序都會造成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筆者認為,從另一角度講:社會發展∝政治參與×穩定的社會政治,即在社會政治穩定的情況下,提高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將會促進社會發展,同時產生大量的社會精英。
1.2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國內理論界從20世紀80年代末便開始了對政治參與的研究和探討,近十年更是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進行了大量的問卷調查,然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參與”依然是一個罕有人提及的理念。大學師生對于公民政治參與的基本知識相當缺乏,對于政治參與的途徑、渠道、方式方法所知甚少,甚至有些根本沒有聽說過“政治參與”術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加強該領域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著手,尋求對大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和培訓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各地問卷調查數據經過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比較一致,認為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以下特點:其一,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流積極向上,同時存在政治情感冷漠。大多數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比較強,能主動關心時事動態,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政治情感冷漠,政治興趣缺乏,忽視自己的公民權利和義務,更不重視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政治責任。其二,大學生政治認知與實際的政治行為不協調。盡管他們有較強的參政意向,但政治素養不高。表現出理論基礎薄弱,缺乏相對專業的政治理論知識,政治認知模糊,往往在認知層面選擇與實際行為之間存在差異,政治情感不穩定,政治態度不明朗,實際參與能力較低。其三,大學生政治參與動機多元化,個人本位主義趨勢日益顯著。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和資源利益分配機制對人們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和影響,造成大學生中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蔓延[5]。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積極推進大學生政治參與
與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類似,美國的社會教育、德國的政治教育、法國的公民教育也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品行的教育。西方社會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在法制建設、課程設置、行為參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不斷完善政治認知、政治認同和政治參與這三個政治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和關系層面[6]。綜合考慮,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大學生政治參與。
2.1全面提高政治參與的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充分認識到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責任與義務,著力加強政治參與的宣傳、學習和教育,將其作為黨政、團學、學工的關注議題,體現在日常工作中,落實在教學、實踐、思想教育等各個環節,并逐步列為評估高校對社會貢獻和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考核指標。
2.2加強政治認知、政治認同教育
從概念的辨析中,本研究認為政治參與屬于行為范疇,但這些具體的行為必然受參與者的政治認同支配和政治認知左右。加強文化通識教育、豐富政治理論課程,是明確政治認知,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辨別能力,提高政治素養的基本要求。開展豐富的文史哲美倫理等文化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觀、歷史觀、社會責任感,提升其政治素養與人文涵養。中國傳統文化蘊含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及“位卑不敢忘憂國”等思想,可以激勵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而儒家學說中的“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則體現了“以德治國”“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一個具有豐富人文底蘊的人,通常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政治學角度看,該個體必然有著強烈的政治情感,理智的政治認同,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達到了政治社會化的目標[7]。另外,還要強調公民責任意識,形成政治態度。公民政治參與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加入政治參與的內容,加強憲法教育,加深大學生對公民基本權利、公民基本義務和公民社會政治責任的認識。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精英,更應具備現代文明的法制意識和民主精神。
2.3重視政治參與技能,培養公民政治意識
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素養,引導大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時下的政治熱點問題,并努力提高認識的全面性、準確性。政治體制確定以后,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手段很大程度上屬于技術性和方法學范疇。政治參與涉及每個公民,要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的政治參與行為學的教育環節,注重政治參與實務技巧訓練,諸如行政管理的技能技巧、常用法律文書常識、信息獲取與訴求傳遞、選舉和被選舉、辯論詰問與質詢聽證、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公務員法規等實務課程和訓練,使大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政治參與的知識、程序、渠道和方法,學會合法行使權力,了解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如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合理合法捍衛利益的權力,反對社會腐敗的權力,遵守法律的責任,伸張社會正義的義務,必要時應征服兵役的義務等。政治理論要結合社會實際,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的情懷,用民主、法制的精神,理智辯證地審視社會矛盾,客觀全面地分析和判斷政治問題,喚起政治興趣,掌握政治知識,提高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能力。
2.4營造政治參與環境
大學校園文化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延伸,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可使大學生檢驗和修正自己政治思想和理論,產生新的感受和認識,不斷形成自己的政治認知,提高政治參與的能力和技巧,完善政治人格。大學生本著政治參與的意識深入社會,結合社會現實調查研究是很好的形式。通過調查走訪,查閱資料,分析歸納,學生可以學會綜合、質疑、批判、分析、創新和實證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深思熟慮,客觀公正地作出政治判斷,給出相應建議或反應。盡管目前大學設有軍訓、學習參觀、社會調查、大學生村官計劃、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生產勞動、勤工助學等實踐教學環節,這些例行實踐過程論及廣度和深度是不充分的,社會和大學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學校要以培養政治參與實踐的態度讓大學生參與學校各項管理,關心學校的發展計劃,關心社區發展情況。設立校長信箱、校長熱線、校務公開日、領導接待日、后勤監督委員會等,傾聽學生的訴求,提高學生的參政地位,關切校務管理的途徑和方法,都是讓學生在校園里踐行政治參與,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理念,避免非常態的極端化做法,是對未來關心國家事務和社會公益的前期準備和鍛煉。在校園內可以創建一些模擬的社會管理模式,例如辯論會、模擬施政演講與質詢會、聽證會、網絡交互論壇等,有意識地為政治參與鍛煉服務。要引導政治意識、組織管理、行政能力、工作作風比較突出的學生骨干學習和依法實踐政治參與過程,假以時日,他們將是未來的國家英才。要為其創建實踐平臺,發揮各種學生社團的作用,擴大政治參與面。基層民主是政治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完善機制,調動學生熱情,在校園范圍內開展合理、合法、合規的團學干部和社團干部競聘上崗制度,培養大學生發表自己的施政主張、詰問對手和上任承諾的能力,也養成接觸群眾、兌現承諾的習慣。這種模擬政治選舉的活動,既可以鍛煉有政治意向的學生干部,也可以使學生得到作為選民的政治體驗和人生經驗,對未來參與正式選舉和被選舉是一種預演和準備。
2.5發揮社會政府職能
支持和鼓勵大學生政治參與應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政府和社會應當疏通信息渠道,特別是利用互聯網功能,將聽證公告信息聯通高校;廣開參與門戶,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營造和諧良好的參與環境,歡迎大學生參政議政。政府的招標會、聽證會、法庭庭審等涉及社會公開公正公平的形式,應向高校開放旁聽,讓大學生了解政府或政府機構如何行政管理,公民政治參與的權利是否得到保證,參與的方式何為有序。長期以來,多處高校所在社區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與大學生接觸甚少,應當改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脫離選民的狀況,社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應定時按約與大學生選民溝通,如開通網絡議事,以了解他們的訴求,解釋他們的疑慮,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一種真實體現的政治參與過程。要鼓勵大學生自覺地投身政治參與,上通“天氣”,主動學習領會黨的政策方針;下接“地氣”,積極下基層進社區,習慣與群眾結合,習慣面對挑戰,習慣參與競爭,習慣接受監督,習慣保持誠信,習慣恪守廉潔,習慣為民施政,習慣兌現承諾,習慣承受來自于公眾的壓力。使大學生樹立起“我是國家未來管理者”的觀念,樹立起“我是國家棟梁”的自豪感。
3結語
現代民主政治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公民政治。因此,培養具有獨立的理性判斷能力的權利和義務主體、具有民主意識的公民是建立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8]。而在公民這個大集合中,大學生無疑是知識、能力、水平較高的子集,是國家未來的支柱。在各級政府的配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在培養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和實踐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將從根本上推動整個國家的民主發展進程,其意義極為深遠。
作者:陳瀧 單位:浙江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