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取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如何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我國大學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常談常新的話題。2011年下半年以來,大學校園里發生了不少吸引眼球的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問題的關注和討論。據報道,由幾名大三學生創辦的逃課網一夜爆紅,該網站證實93%的同學逃過課,還鼓動大學生加入逃課網去感受鮮活有趣的大學生活[1]。與之相印證的,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幕:在一所大學的課堂上,一名白發老教師正在認真講課,聽眾卻只有3名學生。下課時,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師還向這三位前來上課的學生道謝[2]。與上面反映的情景不同的是下面的兩組報道:一是,前不久,姚明退役后到上海交通大學完成學業,見諸報端的一張照片令人愕然:當姚明出現在教室門口,一大群學生粉絲水泄不通地圍堵在面前,人人都高舉手機、相機,對準他拍個不停,使他滿臉驚慌。另一個是,2011年11月10日下午,復旦大學哲學系一教授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上課,赫然發現教室里空蕩蕩的,一個學生上來告訴他,因為幾位著名香港藝人來訪,應該上課的學生都被叫去維持秩序,因此請假。與空空如也的教室相比,活動現場則座無虛席,氣氛熱烈。該教授對此十分憤怒,發文抨擊,甚至事后不接受校學生會的認錯和道歉。對此,有不少明顯是學生的網友則認為,該教授有點小題大做了[3]。以上幾例發生在大學校園的事件所反映出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與社會主義大學教育所要達到的育人目標產生了不同程度地偏離,說明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正發生著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變化。
二
一直以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及其人生價值追求方面總會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總的來看,當代大學生精神風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在某些大學生身上確實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我們看到,一些人讀書、上大學,完全是為個人謀幸福、為家庭爭光,把個人利益的訴求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而社會的責任、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這些事關個人幸福的整體利益往往被拋之腦后。在大學校園,該上課不來上課而做與娛樂相關的事情變得十分普遍。一部分大學生把追星、娛樂當成時尚,明星做客大學,猶如英雄般凱旋;超女走入校園,為大多數學生傾倒。而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成為大學生中受冷落的課程[4]。在一些大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老師甚至只好用點名的辦法來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學生聽課,而來上課的學生中認真聽課的學生也屈指可數,大多數不是睡覺就是在看其他書籍,還有人在瀏覽網頁,有人下載電影或網絡聊天。類似這般的沉悶氣氛,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已經司空見慣。一些機構曾經對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作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主流政治意識和政治價值的認同并沒有隨著年齡和知識而增長,有時甚至呈現出負增長[5]。同時,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態度消極的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感到就業無望,認為學什么都沒有用,到大三大四的時候干脆在宿舍打游戲,真正能坐在教室而且安下心來聽課的人越來越少,以致于一位大學教授不禁發出感慨,何處覓一個書桌前安靜讀書之人[6]?試想,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大學校園,作為國家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的大學生,如果在人生價值觀方面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不懂責任與擔當,沒有自立意識和奉獻精神,把腐朽當神奇,把庸俗當高尚,把謬誤當真理,邪氣上升,正氣下降。這種現象不僅與文明社會風尚極不協調,也與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格格不入,更無法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必須引起全社會尤其是高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和高度關注。
三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種大的社會環境必然會對大學生正確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造成較大沖擊和深刻影響。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具有可塑性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感染,特別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及其腐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造成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在一部分大學生中有一定的市場。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成為大學教育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位少將撰文指出,當前,我國周邊并不太平,還有敵國外患,祖國尚未統一,分裂主義勢力仍對我國構成威脅,國際局勢撲朔迷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輿論導向不是弘揚尚武精神、英雄情懷、愛國情操,而是渲染娘娘腔、脂粉氣,那么一旦國難臨頭,這個民族是沒有凝聚力、戰斗力和生命力的[7]。總理在談到道德滑坡問題時也曾嚴肅地指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8]。雖然這些警示性的話語是針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各種不良社會風氣而言的,但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令人不安的現狀也是極為適用的。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要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希望同學們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加強自身思想品德修養,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胸懷遠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學精神,立為國奉獻之志,立為民服務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確航向,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以實際行動創造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譜寫壯麗的青春樂章[9]。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不僅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引領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四
針對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出現的問題,高校廣大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必須切實肩負起立德育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做好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首先,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師要堅定信仰,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作為向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高校德育教師,必須有較高思想政治覺悟,也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充滿信心,對黨的教育事業無限忠誠。有了堅定的信仰,高校德育教師就能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使大學生不斷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從而達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其次,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師要有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加強師德修養,用愛感染學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育人。愛是教育的靈魂,為師之道,就是必須熱愛自己的學生。只有具有崇高師德修養的高校教師,帶著他們無私的愛去教育學生,才能使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達到春風化雨的效果。再次,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就要注重人文關懷,把每個大學生都當成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自主創造潛能的人,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和人性,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需要,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完善人,把人文關懷融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去,使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能夠符合現代社會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問題意識、雙主體意識、開放意識、探討意識和能力培養意識,改變過去那種由教師單一課堂講授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思想陶冶,一種精神享受,使學生每次聽完課后都會覺得受益匪淺。這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一定會在不斷滿足的精神需求中得到提升。最后,高校教師要堅守平凡、寧靜淡泊。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有的教師會迷失在對物質利益的盲目追求之中而忘記了所肩負的育人使命。其實,堅守平凡、保持平常心態,做到寧靜淡泊,本身就是教師理想信念、生活態度、工作責任的一種體現,也是對教師自身品質修養、情操風范、思想境界的內在要求。高校教師要甘于平凡,淡泊名利,擁有一顆平常心,在潛移默化中為大學生做好人生觀價值觀的領路人與示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