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調控一體化下的電網調度管理優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廣東電網調控一體化模式的推進,地調業務逐步轉變為包含全網信號監視、設備操作、電力指揮等內容。為保障調度指揮安全高效運轉,基于調控一體化模式下業務不斷增多,流程缺少系統化工具的特點,采用智能電網先進技術及管理優化策略,從組織措施改進、制度建設完善、先進技術應用3個層面探討適應公司調控一體化發展的高效靈活的調度指揮體系建設,以提高電網調度控制能力和生產運行效率。
關鍵詞:智能告警;智能操作;制度流程;間接許可
引言
廣東電網推行調控一體化以來,地調調度臺的業務在原有電力調度指揮基礎上,增加了設備監視、遙控操作等工作,并承接上級調度操作票編制工作,即地調履行“調度運行管理、電網監視、系統操作”職責[1]。新增工作僅依靠現有人力資源及技術條件很難無差錯完成,亟需對現有薄弱環節進行分析,尋找解決方案。本文通過分析調度業務現狀,結合智能電網先進技術,從組織措施改進、制度建設完善、先進技術應用3個層面探討電網調度管理體系建設,以期優化調度業務運轉流程,減少人員工作量。
1現狀分析
1.1調控一體化現狀
調控一體化建設將監視業務從集控中心分離出來,地調調度臺將調度與監視業務相融合,新模式下的業務包括調度、監視、控制、許可現場工作、編寫中調操作票等。以2019年為例,全年執行的檢修工作達5492項,執行操作指令票6684張,編寫中調操作票845張,監視信號近360萬條,許可線路工作票732張,業務繁多復雜,存在安全風險。
1.2存在問題
調度工作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工作隱患大:當前線路工作票由調度臺直接對工作票負責人進行許可,調度值班員非設備運維人員,對作業現場情況不熟悉,難以把控現場安全措施情況,存在安全隱患。(2)業務相交叉:調度臺不僅要指揮停送電操作,還要編寫操作票,指揮與策劃業務相交叉,各項業務容易被中斷,存在工作疏忽錯漏隱患。(3)監視信號多:告警信號雖可實現集中監視,但信號監視設置規范性差,重復處理信號多,日均處理異常信號約9994條,信號的智能統計與分析功能欠缺,依賴于人工。(4)操作風險高:調度操作采用調度員人工校核操作,手動人工下令至廠站端執行操作,缺乏防誤閉鎖功能。
2管理思路
為保證電網調度工作的順利開展,采用管理與技術手段對調度業務進行組織措施的改進、制度建設的完善以及先進技術的應用,并形成一套高效的調度管理體系,實現業務精益改進,提高生產效率。
2.1組織措施改進
針對調度臺工作隱患大及業務交叉的情況,采用推行日前擬票、線路間接許可、潮汐值班的方式來優化業務管理模式,將策劃業務與指揮業務分離,并根據業務量動態調整值班人員。
2.1.1推行日前擬票在調度臺抽調4人成立行政值,專門負責編寫操作票業務,使策劃工作風險前移,操作票提前進行審核、預發。當值調度僅負責實時指揮業務,提高停復電速度。針對重大停電,行政值提前編制操作方案,組織輸變電人員召開協調會,各單位提前做好準備。
2.1.2線路間接許可在輸電所抽調4人作為間接許可人,專門負責線路工作票許可,調度確認檢修申請單安全措施落實完畢后將檢修單許可間接許可人,由間接許可人按照檢修單要求對現場工作票進行許可、終結,形成專人負責專項業務。待現場工作票全部終結后,由間接許可人匯報調度,調度即可辦結檢修單終結。
2.1.3潮汐值班模式結合檢修單計劃停復電時間和值班人員工作飽和度,推出停復電操作預約機制,限制單位時間內操作數量,錯峰復電。另外,根據計劃操作量的多少,動態調整值班人員數量,使人員與工作量保持一定關聯匹配,保障操作安全性。
2.2制度建設完善
根據日前擬票與線路間接許可的推進情況,修編相應的管理制度,并開展人員培訓,完成業務的有序過渡。
2.2.1修編制度流程針對日前擬票業務,制訂擬票規范,并明確行政值人員職責;針對間接許可業務,修編和業務指導書,并完成高壓線路工作票間接許可移動APP建設,實現系統支撐。
2.2.2開展人員培訓制訂輸電間接許可人受令資格培訓大綱及培訓計劃,并根據計劃開展工作許可人、調度檢修申請人員的培訓管理工作,完成間接許可流程宣貫,提高人員技能水平。
2.2.3業務有序過渡在業務轉換期,先設置一個月的高壓線路工作間接許可過渡期,由調度與輸電間接許可人共同進行線路工作票許可,待輸電所間接許可人取得受令資格后,再全面實施主網高壓線路工作票間接許可,并對結果進行回顧總結。
2.3先進技術應用
針對監視信號多、操作風險高等問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2],將智能告警、調度操作機器人應用于調度臺監視與操作,改進業務依賴人工完成的情況。
2.3.1智能告警應用在地調現有PCS9000監控系統上,對告警信號采用分層分區、綜合分析和自動確認的策略,實現信號自動分析,減少人工監視工作量[3]。(1)分層分區:將監控告警窗口由單窗口改為三窗口,即未確認窗口、未復歸窗口、所有信號窗口。其中,未確認窗口顯示需要手動確認的告警,未復歸窗口顯示所有未復歸的告警信號,所有信號窗口顯示全部告警信號。圖1所示為告警窗口分層分區展示。(2)綜合分析:待確認窗口中出現某一指定信號,系統則對該條信號之前10min內出現的次數進行計算,該信號出現的動作復歸次數超過6次時,則自動生成一條綜合分析,記錄過去10min內該信號出現的次數,同時自動確認該信號除最后一條以外的其他信號。(3)自動確認:因電容、直流系統等相關信號發出并快速復歸后,運行風險在可接受范圍,故設置該類設備信號為系統自動確認。如圖2所示,玉泉站#6電容器發出控制回路斷線動作信號,又快速返回,則系統自動進行復歸確認。
2.3.2調度操作機器人在調度現有的一體化系統中開發調度操作機器人[4],實現全網設備智能操作,減少人工操作量。(1)防誤規則建設。針對操作中人工判斷環節,構建系統化潮流校核、五防校核、狀態校核及操作規則校核,實現操作票執行過程邏輯順序、設備狀態等自動校核功能,操作票全過程自動進行條件校驗。圖3所示為自動防誤校核規則。(2)智能自動操作。通過構建程序操作機器人與網絡發令的互聯互通,將防誤功能與操作流程相融合,實現防誤操作智能化。如圖4所示,操作過程中,系統自動判斷操作條件后,將具備遙控條件的設備直接由調度操作機器人遙控操作;不具備遙控條件的設備,采用調度操作機器人自動發令至現場操作。
3實施效果
3.1多措并舉,降低業務運轉風險
通過推進日前擬票、線路間接許可方案,消除業務交叉帶來的工作風險。通過優化制度流程,執行彈性值班制度,調控人員工作飽和度風險率由75%降低至20%。
3.2智能告警優化,降低監視壓力
應用智能告警,減少人工確認信號量,消除冗余干擾信號,實現自動分析。每天信號數量由原來的9994條減少到1325條,每條異常告警處置時間由15min降低至1min。
3.3程序操作執行,提高操作效率
調度機器人操作模式取代傳統人工模式,平均線路停送電操作耗時由原來的115min降低至60min。該機器人系統適用性強、覆蓋范圍廣,完成了調度操作從“人工操作”到“機器自動執行”的轉變。
4結語
本文針對調控一體化模式下業務交叉、工具落后的現狀,從組織措施改進、制度建設完善、先進技術應用3個層面入手,構建調度管理體系。通過采用策劃與指揮分離的原則,推行日前擬票、間接許可、潮汐值班,實現業務有序分開,減輕調度實時業務壓力;針對管理模式變化,完善規章制度,開展技能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利用智能技術優化告警信號,應用操作機器人提高操作安全性及效率。該管理體系為解決調控一體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法,對調控一體化模式的管理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樓華輝.浙江電網調控一體化運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4.
[2]許寧.試析人工智能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控制的應用[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37(11):76.
[3]肖艷煒.基于大電網的智能調度控制系統智能告警設計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9(2):29-32.
[4]史思紅.調控一體智能防誤操作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作者:楊陽 林澤宏 曾遠方 單位: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東莞供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