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教學提升學生的社會參與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地理教學指向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其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素養關系密切。厘清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在地理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社會參與素養,對于豐富地理教學內涵、實現地理教學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理教學;社會參與;素養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社會參與”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地理學科把人類生存空間整體作為主體教學內容,其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人地協調觀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是地理科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屬于基本活動經驗的范疇。二者與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素養關系密切。因此,厘清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在地理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社會參與素養,對于豐富地理教學內涵、實現地理教學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人地協調觀與責任擔當意識
地理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引領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系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認識環境演化的不可逆性規律。所謂“中和在我,天人無間”,人來自自然,是自然的組成部分。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地理教學在培養人地協調觀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加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強化學生的國際理解。1.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義務教育地理新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痹诘乩斫虒W中,可以通過參與環保、傳承文化、地理決策等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內容時,從平衡功能入手,正確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理解保護藏羚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面對城市化問題,實現“城市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愿望,需要全體公眾的共同參與。學習“旅游地理”時,通過學習泰山、黃山、廬山國家公園、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武夷山等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培養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公民要參與社會生活和經濟建設,地理決策十分重要。學習“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及振興”時,學生認識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老化、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下滑等問題,在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機構調整、開發新的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引進新技術、中外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后,成功進行了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學習“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時,不斷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以“河南酒精總廠的清潔生產”、“北京留民營的生態農業”等為學習案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調整原有的生產結構,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發展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加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地理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地理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國情認同、文化認同、發展道路認同等方面。國情認同方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教學中,引領學生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北京留民營村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在“人口與環境”教學中,引領學生了解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多但又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問題,理解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幫助學生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科學發展觀。文化認同方面,地理教學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按河牦@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016年末,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文化再一次受到世人的矚目。在中國北方農村地區,很多農民對于“二十四節氣”耳熟能詳,并且仍舊根據節氣規律指導和安排生產生活?!岸墓潥狻奔仁枪湃酥腔鄣囊环N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道路認同方面,地理教學應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挖掘具有時代性的發展特色,彰顯中國發展的力量,如“嫦娥二號”奔月、“蛟龍”潛入深海、“天河一號”引領世界計算速度、一帶一路、北斗系統、量子通信等驕人的發展成績,讓學生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擁有民族自豪感,為祖國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從小樹立“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愛國情懷和宏偉抱負。3.強化學生的國際理解地理教學可以使學生不斷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國際理解重點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如“全球氣候變暖”教學中,不斷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養成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產業轉移”教學中,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理解國際上產業轉移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變化、還有可能引發環境問題,不斷強化學生的國際理解。“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教學中,通過探討亞馬孫熱帶雨林在全球生態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熱帶雨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更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保護亞馬孫雨林不僅是周邊國家的責任,更是全人類的責任?!兜乩斫逃龂H憲章》寫道,“深信,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興趣的學科,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強化學生的國際理解,是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地理實踐力與創新能力
地理課程是具有實踐性的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有明確要求。地理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方面明確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參與實踐可以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參與實踐的樂趣,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提升地理實踐力。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地理實踐力的養成場所主要在戶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形成科學的環境觀和發展觀。同時,學生通過具體的研學活動,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強自主與創新意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如合肥市包河區區本課程“森林課堂”研學活動,主要以區內河流、湖泊、森林、農田、街區為載體,將課堂學習延伸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之中,在親身觀察、合作探究、動手實踐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參與實踐的熱情。2.促使學生實踐中提升能力地理實踐力要求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積極探究問題,具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品質,同時還要能夠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案。通過地理學習,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判斷能力、綜合思維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動手能力培養方面,選擇一些學生可實際操作的實驗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如學習“熱力環流”原理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孔明燈放飛的畫面,再鼓勵學生自己放飛孔明燈,探究冷熱不均而導致的大氣運動。觀察判斷、綜合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可以將一些抽象的地理原理通過實驗或實踐活動進行展示,如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可以用“立竿測影”實驗來量算當地的太陽高度角和地理坐標,并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學習態度。實踐出真知,地圖、圖表的繪制;地球儀的觀察與使用;天象、氣象、水文、地震、環保等方面的簡單測報儀器使用;地形模型的制作等活動都有利于引領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3.鼓勵學生實踐中創新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學習環境和學習手段,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元素,能創造出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同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教學單調乏味的弊端,使學生的樂學落到實處。利用虛擬網絡技術創新學習方式和學習途徑,如Google地圖,它是一款虛擬地球軟件,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信息顯示功能,被大量地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如在Google地圖上選擇“長江流域”,點擊左邊窗口中的“EarthCityLights”選項,就變成該區域夜景圖,城市燈光直觀顯示出長江流域城市分布“東多西少”的特點,長江中下游平原面積廣闊、雨熱同期、土壤肥沃、環境人口容量大,能夠養活更多的非農業人口,因此燈光分布密集,城市較多?!叭丝诘倪w移”教學中,可以借鑒“百度人口遷移大數據”網頁進行授課,進入主頁以后,可以看到有關人口遷徙的圖片。在圖中,用若干個光點來表示搜集到的春運遷徙數據,光線強弱代表人口遷徙的數量,光線越亮,人口遷徙的數量越大。春運現象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勞務輸出大省一般經濟較為落后,在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流動較大,光線較亮。利用百度人口遷移數據,形象直觀地描述了當今中國人口流動的趨勢和區域特征。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創新學習條件和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現代化技術不斷創新。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等,這些技術應用領域包括水土流失、沙塵暴、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的防治;景觀生態設計;不同區域尺度多維要素的規劃;地震、火山、臺風、洪澇、干旱等災害的預測、防治;運用區域規劃知識進行城鄉規劃、旅游規劃等。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對學生“社會參與”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有著重大意義,人地協調觀是“社會參與”素養的內在表現,在地理觀念中提升;地理實踐力是“社會參與”的外在表現,在地理實踐中創新。地理教學應從“利于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的高度出發,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參考文獻:
[1]蔡清田.臺灣十二年民國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J].上海教育科研,2015(4).
[2]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學報,1993(7):290.
作者:洪成旗 沈蘭蘭 單位:安徽省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