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對于課堂構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倡導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的教學理念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將知識點傳遞的學生,整個過程中學生僅僅是被動的接受的狀態,全程缺乏主動的思考。長期以往,將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在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中也面臨著這樣的挑戰。教師面對新的教學理念,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利用什么樣的教學媒介,才能夠將知識點更好地呈現給學生,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這些都是需要一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所要思考的。主要從目前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中改革原則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這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以學生為本,強調的便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教師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呈現較多的知識點,并且讓學生能夠吸收。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而目前的教學現狀存在課堂效率低、學生專業成績不高等現象。這些都讓教師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條件進行教學改革,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建立高質量的課堂。學生是整堂課程的參與者,他們的感受是最為直接、具有發言權的。教學的過程也就是應該圍繞學生地體驗,將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良好的心理體驗。當然了,這也就是需要教師具備強大的專業素養,能夠根據每一堂課的知識重點,進行高效的課程組織。
一、目前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目標片面化
中國工藝美術史課是以工藝美術為研究對象,科學地、系統地闡明工藝美術的基本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我們的教學目標便是學生能夠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了解到古代人民生活用品審美的演變以及生產發展的歷史。這樣的教學目標僅僅是將一本課程進行了表面的理解,而忽視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真正內涵,應該是了解過去、服務于現在,創設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所以說,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目標片面化,造成了教師在課堂中主要以講述課本知識為主變為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難以在這個過程中參與進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期下去,學生的成績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也未能透過此課程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而教學目標的片面化,也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方向的偏離。
(二)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方式單一化
就目前的中國工藝美術課來說,一般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也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記筆記。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完成相應的任務,整個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學生的需求。誠然,理論性質的課程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沒有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還是需要學生的理解、參與互動的。教學方式的單一化進一步造成了學生是為了分數而學習的現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關注的點便是教師的考試重點在哪里,如何才能獲得高分,而忘記了思考。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我們學不完的,學生需要的是建立一種思維方式、思考習慣,這樣才能在今后的發展中獲得更為持久的動力。
(三)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內容簡單化
在如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課程相關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便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會對教師給予更高的期望值。這就意味著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依托于課本引入實際案例的,從而讓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完美的驗證。而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內容的簡單化,就造成了教師僅僅是進行課本上內容的教學,完全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學生自主便能夠完成的,那么對于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來說,學生便沒有質的提高。與此同時,中國工藝美術史是一門具有實踐性質的課程,教師進行教學的內容簡單,必然會造成學生實踐偏少的現象。而到了真正運用的時候,學生便會存在一定的挑戰。
(四)中國工藝美術史的評價方式單一化
評價方式對于學生在該階段的某一課程的教學進行相應的評價,不僅僅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此同時也能夠反映出教師的教學狀況。而就目前中國工藝美術史的評價方式來說,較為簡單,僅僅是通過簡單的考試來進行評價。單一的評價方式造成了學生學習重點的偏離以及教師為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能夠讓學生了解目前自己的學習情況,但是僅僅是進行理論方式的檢測,必然是片面的;同時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這也是片面的,畢竟,學生是這一堂課程最直接的受眾,最具有發言權。學生的反饋信息,未能及時傳遞給教師,教師的教學也是茫然的,何談建立高效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堂?
二、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原則
教學改革一再強調學生的主人翁地位,那么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原則之一,便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參與進來,而教師也能夠為了學生的需求而進行教學。其實是豐富性的原則,信息爆炸的時代要求學生各方面能力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那么教師呈現給學生的必然是豐富的,無論是教學目標、教學方式,還是評價方式,但是,也萬萬不可是一個沒有條理的胡亂的堆砌。最后便是適用性的原則。我們進行教學改革,便是讓學生獲得一個更好的體驗,無論是從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手段上。學生獲得更好的體驗,便是建立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獲得一個全面的發展。而這邊不是簡簡單單地說說就好,還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索、了解學生,從而讓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真正適合學生。
三、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一)教學目標的全面化
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方向,我們擬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那么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必然會圍繞著教學目標。所以說,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是全面化的,同時也應該是了解學生需求的。畢竟,每一屆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中國工藝美術史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那么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就應該是兩個方面(即理論和實踐)、三個維度(即知、情、意)。我們需要的學生不僅僅是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生,還要是有著一定審美能力、思考能力的學生。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面的鍛煉,能夠為他們接下來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同一個知識點,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便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簡單來說,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所學習到的是簡單的理論知識,是未經過自己加工的知識,學生學習起來難度大且效果不明顯。而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所得到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經過自己思考的,能夠明白里面的邏輯順序,那么影響必然是深刻的。然而并不是說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有探索式的、小組合作式的,等等。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內容的豐富化
現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能夠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有很多。教師與時俱進地不斷豐富教學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保持對課堂的新鮮感,從而保持學生的探索欲望以及求知欲望。書本上的知識,有著一定的使用年限,但是學生所處的時代確實在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適當引入課外的知識,能夠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去了解知識點。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根據社會的要求,不斷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書本是一成不變的,但我們的教學內容卻是可以變化的。
(四)評價方式的多角度
中國工藝美術史既然是一門理論結合實際的課程,讓學生在了解古人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工藝美術的創作,那么評價方式必然也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使得教師便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方便接下來進行更為具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基于評價的作業可以有很多種,比方說,主題性質的辯論、美術作品的解說、實際的創作等,讓學生通過作業,能力能夠有一個全面地提升。對于一些現場類型的方式,教師最好是進行現場評價,能夠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與此同時,評價的主體也應該是多樣化的,不僅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應該有學生評價課程,以及教師之間的互評。評價主體的多維度,能夠讓教師對于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那么接下來的教學改革也會更有方向。
四、結語
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改革,是時展的必然。因為現如今的社會,要求的是具備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而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進行簡單的知識的學習,還有接下來發展的潛力,而這些都需要在課堂中一個長期的積累。所以說,在學校里的學習,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有能力的學習,能夠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教師而言,便是怎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學生能夠課堂中獲得更為長久的發展。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改革的推進,需要的不僅僅是教師的努力,還有學校、社會也要為教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社會各方力量為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改革出謀劃策,從而讓學校能夠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韓銳.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現狀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2]周亞輝,賀煒.“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的困境與改革———以民族地區綜合性大學為例[J].美術大觀,2016,(07).
[3]傅克輝.“中國工藝美術史”課互動式教學法實踐探索———以四川美院為例[J].裝飾,2013,(10).
[4]張小燕.關于“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03).
[5]陳靜.美的歷程———“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8).
[6]李娜.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3,(24).
作者:關曉琳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