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藝美術融入兒童美術教育課程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基礎課程作為高校的專業實踐課程,著重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基礎教育崗位上具有藝術人文兼備的合格教師。在本團隊考察美術基礎教學的基層建設后,其傳統模式教學中美術基礎教育存在的不足與弊端顯露無疑。因此,本研究提出將工藝美術融入美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工藝美術;高校美術基礎教育;美術基礎課程改革
在后疫情的現代社會背景下,人本主義關懷顯得尤為重要,工藝美術在美術基礎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工藝手工制作可減少人的焦慮感,讓人放松心情,亦是藝術與生活的載體。高校教育專業的美術基礎課程通常以素描與色彩為主,雖有美術基礎,相關教材加上了簡筆畫或者剪紙類課程,但大都以較為淺顯易懂的美術手工制作的方法等主導課程。如何使課程得到優化與廣泛的延伸,是筆者思考與課程實踐的方向。在當今的美術基礎教育的大環境下,技能的重視度往往更高,而藝術文化往往被視為可“犧牲”的裝飾品。筆者在湖南省某市示范性基礎教育學校進行了針對性考察,單一傳統模式存在下的美術基礎教育的基礎教學已經是司空見慣,缺少創新的也是屢見不鮮。本人于2020年以湖南省內A、B兩所基礎教育示范性學校作為考察點,深入基層教育,了解到傳統美術教師的教學現狀。疫情來襲,學校紛紛停課停學,同年六月,部分學校逐漸恢復線下課堂教學。隨堂聽課某市A類重點小學,課程為以紙藝花朵制作,教師示范、學生們臨摹的傳統方式展開教學。課程教學目標強調手工制作,而把講授藝術知識的環節弱化了,僅四十分鐘美術課程中,組織紀律一般還需花費十分鐘,其作品難以得到完善。A校工藝美術進入課堂主要是以紙藝、陶藝為主,但是教師因沒配備助手教師的緣故,孩子們的陶藝作品只有在一年燒成兩窯,其作品也不能一一成型陳列;B校,師資為某師范學院的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在課堂教學組織上更加善于組織紀律,并以圖例引導式教學,但B小學工藝美術教室并沒有將陶藝設施配備齊全,兒童僅從材料上發生轉變,即橡皮泥轉向至陶泥,并不能完成陶藝工藝美術的全過程。筆者在調研走訪的過程中也頗為欣喜,工藝美術已逐漸滲透到二線城市,同時發揮著積極效應,但在師資培養、課程創新手段、基礎設施上仍需對未來美術基礎教育研究更進一步地加強與完善。由此,本人將工藝美術融入本科兒童美術教育基礎課程,從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定位完善課程目標、課程多元化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一、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一)加強工藝美術知識構建
本科院校是培養有教學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教師的主要途徑,本人在基礎教育示范性學校了解到,基層教師雖在美術教師的崗位,但藝術專業素養還有待加強與提升,以此實現工藝美術專業化的學習。學前與小教專業的大學生在美術基礎課程中,除了注重培養專業技能與實操,應該多開設相關工藝美術鑒賞的課程,大學生對于工藝美術的思想還停留在師傅教徒弟的思想觀念上。大學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工藝美術產生濃厚興趣,如通過多媒體播放,利用輕松有趣的PPT或者視頻帶領學生了解廣西大瑤山的編織、花山巖畫、藍靛扎染、欽州陶等,讓大學生對工藝美術是基礎美術教學的一部分產生共識。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和學生自身的職業發展為前提,加強工藝美術知識框架的構建,全科學生壓力大,應寓教于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不同民族的工藝美術特征。
(二)強調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能相結合
手工藝雖說是原始的自然活動,但毋庸置疑工藝美術作品是審美意識品味的延伸。在20世紀初,教育工作者和人類學家他們認為手工藝是最適合思考與擴展技術的工具,手工藝作為手的延伸,甚至將其手工藝運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殘障兒童或者殘疾士兵的治療中,也運用到其身體與精神的治療。培養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能的結合是優化學科結合的進一步深化,將其課程結構明確化、特點化,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工藝美術中的特色,給予大學生明確的定位即傳統文化與技能相融合,同時大學教師也需要進行大量的文獻與資料的收[1]集羅列。
(三)實行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觀摩
近年來,一些研究人員將基于球形視頻的虛擬現實引入課堂教學,以幫助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科。在虛擬現實學習中,學習者通常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因此,學習者應該進行自我調節策略學習,以便在虛擬現實中成功學習。實驗結果表明,與非基于自我調節策略的虛擬現實方法相比,基于自我調節策略的虛擬現實方法在學習者的學習成績、自我調節、元認知意識和自我效能方面具有更積極的影響。此外,這項研究表明這種方法不會對學生的認知負荷產生影響。因此,研究提出的基于自我調節策略的[2]虛擬現實方法在藝術史教育中具備有效性。以跨文化、跨學科的方式把新媒體交互式的體驗將藝術呈現給觀眾,這樣的案例在大型的展覽上屢見不鮮。藝術類大學教師可以嘗試開發新媒體交互式美術課程,以此讓大學生體驗到視覺、聽覺、觸覺的多維感知能力。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觀摩不局限于教室內,在教室外也可以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新課程模式的出現是單一的教學模式轉向新媒體多元化交互式教學的必然結果。
二、定位完善課程目標
(一)技能審美創新“三位一體”
美術基礎在大學教學普遍存在注重造型與色彩的基礎訓練,美術基礎中很難涉及到與工藝美術的結合,大學生并不能有效結合藝術的審美,更談不上創新。走訪樂清市丹霞路小學陶藝教師朱旭燦,他說:“在2013年出于對美術基礎教育的反思,了解到本地青瓷是讓孩子們學習傳承中國文化與技藝的途徑,我開始去溫州市博物館了解青瓷文化,甌窯青瓷的色彩恰似大自然的一抹雨后藍,這絕不僅是手工藝的美,這是歷史的光輝,更是中華文明的沉淀與精髓,是國魂。”趁著假期,朱老師四處訪學,到訪各省窯廠參觀并學習整個工藝流程。返學校后,他嘗試帶領學生們從感受泥巴入手,簡化講授過程,并改革傳統教學中師徒技藝傳授的“舊方式”,實現小學美術教育的多維度發展。首先,兒童創作與成人藝術創作不同,只需要授課教師給予孩子們更多鼓勵,當然這種“鼓勵”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審美體驗與經驗。其次,帶著他們共同完成陶瓷工藝的流程,最后將其作品一一展示出來。如此,當孩子們體驗到了工藝作品制作的艱辛過程,即便作品不勝完美,也會滿載充實的成就感,朱老師在最后的過程中講述青瓷的歷史淵源,這樣更是加大了孩子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知識的向往。打破課程目標結構的技能實踐單一化,鼓勵大學生走出去深入了解工藝美術,并對工藝的美術基礎課程有獨到的見解,審美思想與傳統技能的相互融合才能逐步實現與創新。
(二)工藝美術與美術基礎課程定位
費城公立工業藝術學院的創始人和第一任院長查爾斯·戈弗雷·利蘭(1824-1903)建立了一個加入手工培訓和藝術教學的成功先例。1881年,利蘭在費城開辦了實驗性工業藝術學校,為文法學校的學生提供他所謂的“次要藝術”的經驗。學校的課程包括設計、建模、繪畫、陶器、刺繡、重新裝飾品、木雕和木工等課程。工藝美術教學是學生職業準備的形式。查爾斯·戈弗雷·利蘭并且提出工藝美術課程不是教給學生特定的技能,而是讓他們為特定的行業做[3]好準備。工藝美術在美術基礎的課程中間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關系,在學習基礎美術知識的同時,手工技能上得到一定的訓練,但技能不是主流。
三、課程多元化
(一)田野實地調查學習
工藝美術融入到美術基礎課程中需要“親身經歷式教學的語境”。田野實地調查法主要是參與觀察,深入地了解社會知識背景文化。同理,工藝美術課程同樣需要田野實地考察學習,但由于大學生的各個條件的不足,也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舍遠求近是最好的選擇。鼓勵大學生通過假期美術實踐課程獲取實踐分數,主要以尋覓家鄉城市本土文化的工藝美術技藝與文化,嘗試參與實踐,這些都有助于藝術教學的形式、內容、意義和價值的實施開展。
(二)以客為主,翻轉課堂
不同的背景下,教授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時,我們都應該互相學習,不僅是大學生,更應該是大學教師。現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訊息量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的方式與內容都不同。在這樣碎片化的時代,作為大學教師,在美術課堂中應該引導大學生將其知識整合,注重學科的獨立完整性,但同時更要避免課程的枯燥無趣,傳統大學教師積極教授、學生消極接受的時代一去不返。尊重學生,聆聽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對知識點進行敘述以及對手工藝術的認識,對美的認知。未來的基層教師應該從大學課堂上、在大學教師的指導下潛移默化積極成為一名有真善美意識與素養的合格老師。此時的大學教師更應具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量來授業解惑,這需要大學教師不斷地完善與學習。
(三)工藝美術課程結課展覽
大學藝術類教師普遍專注于課堂的美術基礎實踐,在結束課程和評估實踐分的過程中,大學教師往往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如對大學生作品進行主觀式評分。當一門美術基礎課程結束之后,對課程目標的評價結果標準應該從教師個人轉向大眾,激勵大學生將美術作品進行展覽,并可以通過大眾對作品的認可度實行獎勵機制方案。如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的余鵬老師將扎染工藝融入美術基礎,并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布里生花——19級學前教育扎染課程結課展覽”,通過在校舉辦結課展覽的同時,與學生共同討論,鼓勵觀眾對大學生工藝美術結課作品進行開放式提問,從而19級學前教育學生自己主動對其工藝美術作品做出反思。同時余鵬老師還提出,工藝美術課程在美術基礎課中要不斷完善,更要與時俱進。工藝美術作品結課展覽的形式運用在大學美術基礎教學是大學教師使學生主動掌握創造性思維的方式和規律的途徑,從而使大學生主動加強自我知識面的擴充。
四、結語
基于本人在大學任教期間的教學經驗與基層實踐走訪調查了解,無論是學前還是小學全科的教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在未來職業的道路上,將首選成為一名老師。如何輸送具有應用型與審美意識的高素質人才,與大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的教育密不可分。美術基礎教育針對于“工藝美術”在本科高校學前、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基礎人才培養教育課程中往往處于弱化的邊緣。總之,整個美術基礎教育中工藝美術元素的嘗試需完善以下幾點:首先,做好美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應該重視優化課程體系的結構,加強工藝美術的知識構建,強調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能的結合,實行虛擬現實交互式的教學觀摩;其次定位完善課程目標,將技能、審美以及創新“三位一體”化,明確工藝美術與美術基礎課程的定位;最后進行課程多元化的田野實地調查學習,以客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利還給學生。因此,工藝美術元素的融入是培養具有專業素養與教學技能的兒童美術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需加強新課程體系的建設,堅持構建美術基礎的課程開發,在高校美術基礎課程發展的同時將工藝美術融入在美術基礎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與效果。
作者:許曉岸 戴永冰 余鵬 朱旭燦 單位:廣西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