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心理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聞心理學雖然在我國國內出現的時間較短,屬于一門新興學科,但它對當今我國新聞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聞心理學知識經常作用于電視新聞節目之中,在很大程度為節目主持人的報道及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助力。本文將分析新聞心理學知識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常見的應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的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新聞心理學;電視新聞節目;節目情境;主持人報道技巧
新聞心理學在我國形成系統體系的時間較短,屬于剛剛起步發展階段的新興學科。它將新聞學領域的知識與心理學相關知識結合,誕生了這一十分有意義的科目,伴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新聞心理學在對社會公共信息宣傳、電視新聞類視頻報道、新聞采訪類節目主持人技巧提升等方面均有極大地推動作用,其中對電視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最大,本文將探討新聞心理學知識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應用,分析其應用的具體方面,也希望能為日后的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提供一定借鑒。
一、新聞心理學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應用的作用及意義
新聞心理學相關知識可以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工作以及主持人的新聞信息播報工作產生極大的益處。新聞心理學相關知識多用于嘉賓采訪類新聞節目與災難現場報道類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及記者在前期準備充足的情況下運用相關專業知識能夠使新聞報道效果提升一個嶄新的層次。在采訪類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在細致了解嘉賓的相關背景故事后結合心理學相關知識可以輕松把握嘉賓的心理動向,運用純熟的技巧引導與嘉賓的談話溝通,掌控嘉賓的內心想法,投其所好選擇令嘉賓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嘉賓回答問題的欲望,從而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另外,主持人掌握新聞心理學相關知識也可以把握整個節目的進度,將節目進程掌握在自己手中,既將重點放在嘉賓身上,又不忽略現場觀眾的存在,在與嘉賓侃侃而談的同時引起觀眾及電視機前受眾的興趣,做到兩方同等程度的重視。在災難類情境的現場報道節目中,新聞心理學專業知識能夠讓記者更快適應報道環境,記者在對災難現場信息掌握完全后更有利于其完成原有的工作,甚至可以獲得更好的報道效果。記者擁有專業的心理學素養也是對災民采訪工作的助力,記者能夠針對不同的災民調整采訪的問題,端正采訪的態度。同時記者也會考慮到災民的內心想法,感同身受地理解災民,尊重災民,并為災后現場環境的重建以及災民的心理問題疏通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新聞心理學相關知識在電視新聞節目的運用方面有著深遠的作用及意義,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新聞心理學在嘉賓采訪類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應用
(一)主持人的前期準備工作及自身魅力主持人若想將自己的采訪工作完成的十分完美,就需要在采訪的前期準備中下功夫。主持人在每次的采訪工作中要面對不同的領域的受訪對象,其中不乏在某一領域取得重要建樹和成就的專業人士,因此主持人要收集采訪對象的大量資料,了解其相應的背景故事,有時甚至要熟讀與其相關的專屬資料,理解專業術語。這樣才能夠在接下來的正式訪談中接近受訪者,得到受訪者的認同并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主持人也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保持自身的專業素養。此外,主持人的自身魅力也是在采訪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劉京林在《新聞心理學概論》一書的第八章“播音員與主持人心理”中曾經提到關于主持人魅力的相關概念,主持人的魅力主要包括外在內在如身材相貌、氣質風度、音質特色、語言功力、才華學識、應變能力、組織溝通、引導節目等能力。[1](劉京林,2014)主持人應該對于自身有一個清醒且全方位的認知,知道在面對什么樣的采訪場合、采訪怎樣的對象時應該采取怎樣的舉動,說什么樣話。例如在十分正式的場合,主持人應著正裝,行為舉止表現得體,而換做場合較小貼近采訪人及觀眾的節目,主持人可以選擇輕松明快的著裝和行為,拉近同受訪人的距離。
(二)主持人要把握好“度”,了解嘉賓及受眾心理主持人在采訪類電視節目中要懂得把握節目的節奏和進度,將整場節目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嘉賓,主持人要善于運用“接近吸引率”和“情感吸引率”的相關技巧,利用“時空接近原則”和“興趣態度相似原則”拉近同嘉賓的距離。接近吸引率利用交往雙方的某些接近點,有意識地縮小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達到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的目的。[1](劉京林,2014)同時也可利用情感吸引率,通過表情渠道達到雙方心靈交融、情感共鳴、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人際關系。[1](劉京林,2014)在受眾心理方面,主持人也要懂得受眾的求真、求新、求近心理,傾聽受眾呼聲,增加其現場參與的熱情。以《魯豫有約》節目采訪嘉賓劉墉一期為例,魯豫在開場時注重嘉賓談話細節,制造共同話題,以“劉墉會說多種方言和其沒有臺灣口音”為引,談到自己身邊人的口音和方言問題,拉近同劉墉關系。在接下來同劉墉的對話中,劉墉談及自己的童年回憶,魯豫認真傾聽,在劉墉興致最高漲時適當發問,引出下文,當劉墉回憶童年的自己在火災廢墟種菜,魯豫提到劉墉是個“頑皮”的孩子,順利的引出了后面劉墉回憶自己拿簽字筆戲弄鄰居、做爆竹、與女孩子交際等趣事,同時也與魯豫在前面節目中所提及的“頑皮”一詞相互呼應。魯豫在整場訪談中不但把握住了節目的節奏,還營造出溫和輕松的談話氛圍。在這期節目里,比起采訪者,魯豫更像是一個傾聽者,因為嘉賓劉墉性格健談開朗,魯豫在沒有影響節目進度的情況下把舞臺交給劉墉,自己退居一旁默默傾聽銜接話題,挖掘更多信息。
(三)主持人應對嘉賓的能力主持人要擁有出色應對嘉賓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對嘉賓的“定勢效應”中,要改變對其一貫的認知,讓采訪更加具有創新性,同時也要讓嘉賓對節目原有的認知改觀,利用“首因效應”給嘉賓留下良好印象。主持人也應具備救場能力,在節目中隨時保持警惕,同時利用“放大呈現”及“收斂呈現”策略,敢于發問鍥而不舍,從嘉賓身上收集到滿意答復。《面對面》長篇人物專訪節目中,主持人王志采訪易中天的這一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志在節目的全程都保持了高度的精神集中,以犀利的、審訊式的風格對易中天連續發問,易中天也進行精妙反擊,形成兩人相對的場面,十分精彩。王志并沒有因為易中天的身份背景退縮,反而激流勇進地提出了一連串精彩的問題,讓節目頗具看點。王志在節目第12分鐘的追問很巧妙,把問題重點放在突出嚴謹學術與易中天講課方式的差異上,讓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王志一開始就提到學術應該是嚴謹的事物,而實際易中天講課的過程中是以詼諧輕松的方式解讀歷史,在易中天回答后,王志就易中天的回答對“調侃”這個詞進行連續的追問,一環接一環,構成一個完整的問題鏈,最后更是自易中天之口得出他受歡迎的現象與這種“調侃式”的講授是分不開的。王志在這一系列的提問中反映很敏捷,他的追問能得到更多采訪細節,也增加了談話的深度,一舉兩得。王志在節目中深刻貫徹了“放大呈現,收縮呈現”概念,即記者在面對地位高的名人或某一領域內的權威時不必過于小心謹慎,可以有意放大夸張自己。[1](劉京林,2014)王志面對易中天時做好了充足準備,所涉及的談話問題都有一定專業性和準確性,也給易中天留下深刻印象。整個專訪節目總長42分鐘,前25分鐘兩人針鋒相對,后面融入感情逐漸交心,是一次令受眾難忘的節目。
三、新聞心理學在災難情境采訪類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應用
(一)在災難現場從旁觀察,側面描寫報道在災難發生后的現場,記者首要的任務應是盡快熟悉災難現場的環境,為之后的現場報道做出準備,保證報道的準確性。尤其是在災難剛剛過去的時刻,記者應從旁觀察受災現場環境,不打擾現場人員救災工作,給予更多的側面描寫,這樣可以給受眾展示出更全面的現場環境,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在同樣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帶給受眾沉浸式的體驗。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過后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播出了汶川地震專題片《震撼——汶川大地震紀實》,專題片中采用了大量地震發生過程中當地居民拍攝的短視頻片段、地震過后士兵、醫生護士等人員救援畫面,突出災后救援人員、當地百姓或是焦急或是悲傷的表情,這樣的側面描寫反映了地震的殘酷,在沒有采訪的情況下同樣向受眾傳遞了大量訊息,給受眾如臨現場的感受。
(二)體諒受訪者,減少正面矛盾沖突災難發生現場的受訪者一般為災民和各行各業的救援人士,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既不能打擾其正常的作息和工作,又要對其尊重保護,應用迂回式的采訪方式,減少正面矛盾沖突。迂回為主、減少正面沖擊的方式,用柔和的、間接的提問方法會減少對災民造成心理上的第二次傷害,這種方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并踐行在新聞職業道德中減少傷害這個原則。[1](劉京林,2014)
(三)記者應掌握共情能力新聞心理學中所要求的“共情”法,希望記者能夠專注于聆聽對方的情感表述,不但要認真聆聽對方的語言表述,還應當細致觀察對方的神態、動作、情緒等,當然在適當的地方也要給出一定的反應,以讓對方知道自己在專注地傾聽。[2](周尚俊,2016)中央電視臺曾于2018年5月13日推出了專題節目《汶川地震十周年相守•重生》,邀請汶川地震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作為嘉賓來到節目現場,通過不斷追蹤式報道,回顧其十年來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勾起人民記憶深處對于汶川地震的印象。節目現場聘請了心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士為嘉賓進行心理輔導,主持人傾聽嘉賓的談話和感悟,及時給予其互動,為照顧嘉賓情緒,主持人的提問語氣耐心溫柔,能夠平復嘉賓內心的不安,在嘉賓講到動情落淚之處,主持人和現場觀眾也動容落淚,很好地完成了共情,烘托節目氛圍。
四、結語
如今新聞心理學知識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節目前期準備、相應制作、主持人采訪、節目氛圍烘托及節目精神提升起到了積極正面的效果,為電視新聞類節目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此外新聞心理學在我國未來的發展動向及取得的領域內研究成果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備受期待。
參考文獻:
[1]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2]周尚俊.新聞心理學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運用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6(21).
作者:趙文嘉 單位: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