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新聞融媒體敘事百姓視角體驗表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5G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融媒體報道成為電視新聞的新范式,它的出現使電視新聞的敘事文本更加開放、多元,也為受眾創造了新的閱讀體驗。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國家主流電視媒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深入抗擊疫情的一線,發揮“5G+4K/8K+AI”的技術組合優勢,結合新媒體平臺的特點,進行了多方位的融媒體報道。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央視新聞的疫情報道,探討電視融媒體報道如何講好抗“疫”故事,以及如何調動用戶參與。
受到融合文化的影響,主流媒體紛紛打造新媒體矩陣,融媒體報道應運而生,其優勢是在跨平臺整合資源的同時實現內容融合。疫情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協同電視端和移動端進行融媒體報道,突破了傳統電視新聞的敘事范式,例如央視新聞的《武漢觀察|總臺記者vlog》、《武漢日記》影像志征集等,以主觀視角帶給觀眾真實體驗。電視新聞,尤其是時政類新聞,需要軟硬兼顧,不能停留在傳播新聞資訊,更要與用戶交流溝通。因此,在報道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時,如何在融合語境下講好故事,做到“解民憂,聚民心”,值得我們探討。
一、交互與沉浸:技術賦能下的電視新聞融媒體報道現狀
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時代》提出了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指出一種“集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正在形成,這是對“交往傳播關系的一種全新構型”,其中“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三個概念間的界限將不再涇渭分明,“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成為主要特征。[1]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以泛在網絡為基礎、以沉浸傳播為特征的“第三媒介時代”來臨,交往傳播關系轉向以人為中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人、媒介和社會的關系更加復雜,人與媒介、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不斷融合。[2]在“第三媒介時代”,電視新聞早已擺脫單一終端———電視機,并不斷向新媒體平臺延伸,為了適應不同平臺以及用戶的媒介消費習慣,電視新聞也衍生出許多新形態。
(一)電視新聞+短視頻隨著互聯網用戶碎片化的媒介使用習慣,以及社交分享需求的增加,短視頻逐漸成為市場風口,主流媒體不斷向短視頻平臺轉型。對于電視新聞而言,影像文本是其向短視頻平臺轉型的先天優勢,其特點是在保證時長“短”的同時也具有信息量和視覺體驗。疫情期間,央視新聞抖音賬號了“有你真好”、“戰“疫”vlog”系列短視頻,累計播放量分別為35億、7.4億,其中Vlog(視頻日志)的應用是近年主流媒體的新突破,不同于傳統電視新聞中記者出鏡的客觀立場,視頻日志中的出鏡者能夠表露自己的主觀情感,使視頻在呈現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具有情感化色彩。
(二)電視新聞+慢直播慢直播即長時間、無剪輯的直播方式,雖然從時間上,傳統電視新聞直播與電視新聞慢直播的呈現都是與新聞事件發生時間同步,但二者還是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慢直播顧名思義即節奏緩慢,沒有剪輯等后期制作的痕跡,最初較多用于人文風景類的直播,而傳統電視新聞直播注重時效性,強調在短時間內傳播較多的信息量。從鏡頭上來看,慢直播通常以監視攝像頭的畫面為主,較為單一,而傳統電視新聞直播需根據內容需要切換場景。而慢直播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沒有出鏡記者或是主持人,用戶的參與度增加,其影像文本的意義更多地產生自用戶的互動中。疫情期間,央視新聞聯合中國電信在央視頻發起“疫情24小時”的直播,實時呈現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進程,其陪伴式的體驗緩解了疫情之下用戶的焦慮,促進了用戶彼此間的互動。
(三)電視新聞+VR浸新聞隨著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逐漸模糊,電視新聞呈現的時空也得到了無限延展,通過移動端或是頭戴式VR眼鏡,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新聞場景,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新聞內容也是根據用戶的選擇順序進行個性化的呈現。疫情期間,央視新聞在VR浸新聞專欄中進行了多主題的報道,從雷神山醫院建設到武漢重啟,呈現了戰“疫”前線的景象。央視新聞采用的VR浸新聞以360度全景式新聞為主,這種類型的新聞沒有硬件設備的門檻,手機端、電腦端都可以觀看,有頭戴式VR眼鏡的用戶也可自選開啟MobileVR設置,調整合適的參數。這種視覺奇觀激發了用戶的參與興趣,使用戶沉浸在“無界時空的狂歡”中。《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3]在技術賦能下,電視融媒體報道的形態不斷豐富,滿足用戶的交互與沉浸體驗,但不可因過度追求新穎的形態而降低對新聞內容的要求,因為媒介形態和技術的運用應當是為敘事服務的[4]。尤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講好新聞故事對穩定社會秩序、安撫群眾情緒具有重要作用,下文將從百姓視角與體驗表達兩個方面分析央視新聞在疫情報道中的新特點,探究其是如何講述抗“疫”故事的。
二、百姓視角:承繼民生新聞的民本立場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肺炎疫情工作中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一些群眾存在焦慮、恐懼心理,宣傳輿論工作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5]央視新聞在疫情期間除了跟進疫情發展動態,更是繼承了民生新聞中民本的立場、態度,將鏡頭對準疫情期間普通人的生活,積極回應百姓關切,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
(一)視角下沉:關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指導原則,平民化就是對“三貼近”原則的貫徹,在電視新聞中表現為關照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疫情初期,各大媒體主要關注的是全國疫情實時動態,根據統計數據解讀疫情發展態勢,媒體做到了上通下達、信息公開,而百姓的不安情緒卻隨著數字上升而加劇。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除了宣傳教育,新聞報道還應該有溫度,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實狀況,發揮其社會價值。疫情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的《武漢觀察|總臺記者vlog》中,記者拍攝的34則vlog呈現了武漢的外賣、超市物資的供應現狀,普通市民居家生活現狀,社區居委會防疫工作開展情況,醫護人員的工作現狀等等。央視新聞聯合東方衛視、新浪微博推出的《武漢日記》影像志也呈現了教師與學生的網課日常,重癥病房醫護的工作狀態,武漢解封后普通人的生活等等。這些報道都是通過普通的個體生活軌跡,完成對某一群體生活的寫照,從小切口呈現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使報道更生動、更具有人情味。
(二)立足大眾:強化內容的服務性服務性是新聞媒體的內在屬性,也是新聞工作者服務人民意識的體現。[6]電視新聞的服務性主要表現為從受眾的需求出發,提供具有實用性的新聞內容。疫情期間,央視新聞的服務性不僅體現在科普正確的防疫知識,也體現在以電商直播扶持受疫情影響的農產品,真正做到服務大眾生活。央視新聞推出的《共同戰“疫”》中,通過直播中國駐俄羅斯、西班牙、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大使與當地留學生、華僑華商代表視頻會議連線,解讀當地疫情發展,提供疫情防范、“健康包”申領、學業規劃、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指導。而針對國內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央視新聞更是發起了“謝謝你為湖北拼單”的融媒體公益活動。央視主播聯合知名電商主播和演藝明星進行直播帶貨,累計銷售湖北農產品79.6噸,有效減輕了湖北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損失。央視新聞的系列舉措結合了新聞與服務,真正做到了以民為本、為民解憂,彰顯了主流媒體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
(三)情感共振:融于故事的意義傳遞情感共振是基于對他人情緒的換位思考形成的,是一種理解別人的思想和感受的過程,[7]有助于形成集體情感,使主流價值的傳遞能夠“潤物細無聲”。疫情期間,做好正面宣傳工作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弱化傳統的宣教式話語,強化“情感”成為融合環境下主流媒體的宣傳特點。央視新聞在抖音平臺的《有你真好》合集播放量高達35億,68集短視頻的文案大量使用“辛苦了”、“為你點贊”、“好心疼”、“致敬”、“淚目”等極富情感色彩的詞句,贊揚疫情一線醫護人員、志愿者的犧牲精神。在36集中,火神山醫院護士吳亞玲得知母親過世消息,含淚向家的方向三鞠躬。一方面,親情主題使受眾更易聯想到個體經驗,更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通過呈現醫務工作者強烈的個人情感沖突,體現其在國家大義面前的“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將主流價值對愛國、愛家的肯定隱藏在情感敘事中,推動受眾認知從微觀故事向宏大主題轉變。
三、體驗表達:適應新媒體的用戶邏輯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電視新聞的敘事形式也不斷豐富。社交媒體時代,融媒體報道不僅是媒體生產的內容,更是產品,它需要以人為節點進行更廣泛的傳播,這也要求融媒體報道在敘事的形式上吸引用戶的注意和參與。
(一)第一人稱敘事:營造在場感電視新聞的敘事是以真實性為原則的,在記者出鏡報道中通常強調客觀性,避免帶入敘述者的主觀情緒。但在融媒體報道中,受眾被視為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第一人稱敘事能讓敘述者直接面對受眾,受眾能夠跟隨敘述者的鏡頭探訪新聞事件的全過程,“進入”無法抵達的新聞現場。還是以《武漢觀察|總臺記者vlog》為例,總臺記者以“hello各位小伙伴大家好”作為開場白,快速建立起一種對話關系,以聊天式的語言拉近敘述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另外,為了真實呈現社區防疫工作,記者背著40斤消毒水爬九層樓,親身體驗的同時表達主觀感受,反映消殺人員工作的辛苦。借鑒vlog的形式是對傳統新聞敘事的突破,將第一人稱融入新聞敘事,弱化記者身份,強調敘述者以普通人的立場分享所見所聞,使受眾成為新聞現場的“目擊者”,增強在場感。
(二)超線性敘事:增強參與感傳統電視新聞以線性敘事為主,受眾觀看電視新聞是按照制作者安排的時間線和敘事邏輯進行的,在這個層面上受眾只能被動接受敘事文本。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融媒體報道將用戶視為新聞文本結構的建構者,在360度全景式報道中,用戶可根據場景的變化點擊相關鏈接獲取新聞信息,無論是場景還是文本鏈接的選擇權都掌握在用戶手中,不同的選擇將會組成不同的線性敘事文本。央視新聞開設的VR浸新聞專欄中,采用360度全景式新聞對疫情進行相關報道,例如在《我不停,武漢行!記江城外賣小哥的一天》中,以外賣騎手王勝的自述為背景音,提供“送餐路上”、“送第一單”、“無接觸取貨”、“測量體溫”、“送第二單”、“夜歸”這六個場景,拖動鼠標可以瀏覽每個場景的全貌,其中有文字、圖片或視頻鏈接輔助新聞敘事。用戶的選擇順序決定了他們獲得的敘事文本的建構方式,在超線性的敘事方式中,用戶被賦予參與內容制作的權力,相比傳統電視新聞的線性敘事,用戶能獲得更強的參與感。
(三)即時紀錄式敘事:增強互動感隨著5G技術的發展,直播成為電視新聞的常用形態。與傳統電視新聞直播不同的是,疫情期間,央視新聞開創了“慢直播”的形式———它不需要解說,沒有人為干預,不經過任何剪輯,只是即時紀錄事物發展的自然狀態。這種“慢直播”一是能夠呈現最真實的場景,二是能夠使用戶自行解讀新聞場景,還能通過評論區相互交流,形成共同認知。央視新聞聯合中國電信在央視頻進行了“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的24小時慢直播,呈現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進展,直播畫面無剪輯,字幕也只有時間、地點與直播標題,用戶觀看直播就如同在觀看監視器畫面。就是這樣沒有干預的直播,給予了用戶廣闊的想象空間,用戶通過在評論區的討論建構了直播內容的意義。例如為混凝土罐車取名“嘔泥醬”、為叉車取名“叉醬”,為高層吊車取名“送高宗”等等,使得用戶獲得“云監工”的身份認同,極大增強了用戶的互動體驗。
四、對電視融媒體報道敘事的再思考
在疫情期間,央視新聞的融媒體報道讓受眾從不同角度看到了抗“疫”一線的景象,并將體驗、互動和社交融入到硬新聞的報道中,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方式不再是單向、強制的,而是具有雙向溝通屬性的,可見融媒轉型已經成為傳統主流媒體的必經之路。主流媒體逐漸適應了互聯網語境下的用戶邏輯,在拓展主流輿論陣地的同時,也不忘為用戶創造新的閱讀體驗,但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媒介技術時應當把握分寸,不可失衡。
(一)堅持以民為本的敘事視角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主流媒體既要發揮其喉舌功能與輿論引領作用,也要積極適應媒體融合的趨勢。堅持以民為本,要看到“民”所指向的兩種身份,一種是線下現實世界中的百姓,另一種是線上網絡世界中的用戶。電視新聞融媒體敘事既要從小切口入手,關照百姓的現實生活,強化人文關懷意識,又要善于利用媒介技術,為用戶提供參與的權力與互動的空間,讓用戶在彼此交流中構建價值認同。
(二)平衡新聞真實與體驗真實虛擬現實技術讓新聞現場的再現更接近現實世界,但這種感官體驗的顛覆同樣挑戰著電視新聞的真實性,用戶容易陷入“媒體再現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的誤判中。一方面,當用戶深度參與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中時,新聞來源也變得更加復雜,用戶在社交媒體中的內容不像專業媒體機構進行證實,因此容易摻入虛假信息,這就需要主流媒體在引用時進行嚴格的篩查,否則將會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巨大威脅。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融媒體敘事注重體驗,這就容易使用戶以情感而非理性的態度來感知新聞,雖說情感共振也是電視新聞融媒體敘事中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手段之一,但當感性超過理性,受眾對新聞客觀性的判斷能力就會被大大減弱。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中,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尤為重要,涉及關鍵信息的重要新聞則盡量不要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營造真實感,這些都是進行融媒體新聞選題策劃時需要注意的。
結語
無論是vlog、慢直播還是360度全景式報道,都是新技術催生的新形態,對于融媒體報道而言,新形態是使其區別于傳統電視新聞的亮點,但不能因新形態而弱化了內容的價值,而應當利用新形態創造內容價值。在社交媒體時代,貼近生活的新聞報道能夠促進人際交流中共同話題的形成,用戶觀看電視新聞時不僅出于獲取新聞事實的需要,更出于意見交流與分享的需要。相較于固定的、模式化的形態,新聞內容和用戶需求更靈活可變,在深耕內容的同時給予用戶一定的意義生產空間,才能在融合語境下講好故事,弘揚主流價值,守好主流輿論陣地。
作者:張明婧 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