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文學空洞化現象認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忽視了文學研究中的審美經驗
在文學研究的過程中,要想實現跨學科的研究,應對不同領域的學科進行有效的整合。隨著文學熱現象的出現,文學研究者將更多的目標放在作品本身的實際理論上,從而致使文學作品失去了本質上的情感體驗。在文學研究的模式中,我們看到了別開生面的研究方式,但是由于文學研究的領域受到了一定局限,從而致使文學研究沒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在分析作品時,都沒有從審美的角度去研究作品,因此,這在研究的過程中就忽略了作品賦有創新形式與情感的審美個性。對于文學的研究應站在審美情感的高度上,切實體會文學作品中所滲透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在新的研究領域上,避免了文學空洞化現象的發生。文學本身就是情感體驗的產物,所以,它不僅涵蓋了作者的本身的情感,同時也是讀者寄托情感的工具。例如,在研究“新詩”的過程中,過于經常采取的方法是根據新詩發展的線索去研究,而沒有從審美情感的角度進行探究,這就束縛了賦有情感性的想象。由此可見,在文學研究的過程中,要想實現探究的深入性,就應從審美經驗入手,從多個角度探究文學的審美體驗。
1.2過于重視文學研究中的理論操作
在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中,文學研究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文學領域,并且指引著高校的老師與學生也向這個領域靠攏。隨著文學探究的逐步深入,由于過于重視文學研究中的理論操作,文學界已經出現“詞窮”的現象,很多文學理論資源已經無法解釋研究中的文學現象。由于文學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所以,文學研究出現了不可阻擋的趨勢。在以往的文學探究中,研究者將過多的目光放在文學研究中的理論上,從而忽視了文學本身的表達方式與文學形式。在文學探究的過程中,理論操作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構成理論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文學研究不是簡單的文學理論操作的過程,同時也包括文學本身的情感體驗。因此,文學研究者應把握好理論操作的度,以便避免文學研究中的空洞化現象。由此可見,過于重視文學研究中的理論操作是造成空洞化現象的重要因素。
1.3混淆了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的區別
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由于文學理論面臨著“失語”的現象,為了重新激發學者們的學術研究,文學研究向文化研究的方向轉變。但是,很多學者在研究中混淆了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的區別,從而導致文學研究出現了空洞化的現象。文化研究的涉入給學者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過于細致的琢磨給研究成果造成一種空洞的感覺。與以往的文學研究相比,文化研究不是簡單的注重個性上的創新,同時也要涵蓋藝術上的個性化。由于一些學者沒有從根本上分清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的不同,所以,這將致使文化研究的著眼點落在經典文化上,從而忽視了對時尚文化的重視。而且,有些學者在進行文化研究時,沒有從文化研究的深入角度出發,從而導致對文化的研究之停留在表現的形式上。由此可見,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在本質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范圍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學者們在進行文化研究時,應注重文化研究的方法與理論操作,以便給文化研究營造了一個穩定有序的環境。
2、當代文學研究中空洞化現象的主要表現
2.1研究對象的個性化
在現當代的文學研究中,空洞化現象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目光主要落在研究對象的特點上,學者們不僅關注文學研究對象的個別性,同時也注重藝術創造的差異性。在研究的對象上,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文化研究更關注的是藝術創造上的共性與一般性,而文學研究更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創造。例如,在分析魯迅的文學作品時,不需要考慮文本的特殊內涵與歷史語境,而同時也沒必要對作品本身進行全面的分析。針對于文學研究的發展現狀,時尚文化將成為文化研究的核心,這在無形中也突出了文學研究對象的個性化。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目光更多的停留在賦有個性化的文本上,這些都體現了文學研究對象的特征。由此可見,當代文學研究的空洞化現象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的個性化上。
2.2研究領域的過熱化
關于現代當代文學的研究現狀,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研究領域的過熱化。近年來,隨著文化領研究逐步涉入,又給文學研究拓寬了新的研究領域。但是,無論是文學研究還是文化研究,研究領域都出現了過熱化的現象。這對現當代文學研究來講,是促使空洞化現象出項的主要因素。如在90年代的社會中,文學界上出現了“王朔熱”、“張愛玲熱”等現象,這些都在無形中驅使著學者們對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又如,在20世紀的50年代左右,學者們又將目光轉移到被歷史學家忽略的“權利關系”上,這不僅彰顯了這個時代的主流意識,同時也更新了傳統的研究角度。針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學者們的觀點落在研究中的批判上,與以往的研究相比,不僅研究視角有了新的突破,研究結果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2.3研究模式的更新化
在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著,隨著文化研究的介入,文學研究的模式有了新的轉變與突破。為了扭轉傳統的研究模式,文學領域出現了文學批判的現象,學者們認為關于文化研究的文章的歷史,很多都是后人在想象的基礎上構造的,這對于過于的文學作品來講,不僅是一種文學觀念的否定,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模式的更新。如在分析《紅旗譜》、《平凡的世界》等文學作品時,要帶著批判的意識去研究文本,這種賦有新意的研究模式,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研究視角,同時也能夠杜絕研究的片面化。但是,這種研究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由于文本里過于重現歷史,所以,這在研究文本的過程中很容易忽略了歷史材料的分析,從而致使文學研究出現了歷史抽象化的現象。
3、當代文學研究中空洞化現象出現的影響
3.1致使學科結構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在當代文學的研究中,空洞化現象的出現不僅表現了現今文學的邊緣化,同時也致使學科結構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文學本身不僅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反映生活的工具。由于文學本身有著一定的價值,所以,高校開設中文系有著不可替代的必要性。通過對現當代文學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但是,由于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出現了空洞化的現象,致使中文系的學生將目光局限在理論手法的模仿上,從而忽視了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體驗,這樣,很難引導學生成為具有真正藝術素養的人才。同時,在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在時尚文化的引導下,很容易避開重要的文學作品。
3.2致使文學史與思想史的交叉
思想史熱是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空洞化現象出現的產物,現當代文學本身就與社會、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思想史融入了文學研究中有著一定必然性。我們可以看到,思想史的介入不僅給文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導,同時也在無形中深化了文學史的深刻內涵。但是,針對思想熱的現象,為了避免文學研究中的空洞化現象,有必要探討思想史與文學史之間的關系。在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過程中,盡管文學史與思想史出現了交叉的現象,但兩者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性。
3.3致使現代文學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現當代的文學研究中,由于文學研究忽視了藝術的審美體驗,所以致使現當代文學面臨著新的挑戰。無論是思想史研究還是文化史研究都將遇到不可避免的困擾,因此,針對于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空洞化現象,應清醒的認識到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學者們應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現當代文學,將文化研究與思想史研究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在更廣闊的背景中研究現當代文學。
4、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于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空洞化現象,是文學研究過于熱衷的產物。由于文化研究出現了過熱的局面,從而忽視了文學理論在文學研究中的應用。因此,文學研究者應站在文學的高度上,將不同的學科理論融入到不同的文學研究中,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文學研究的合理性,同時也拓寬了文學研究的新領域。由此可見,加強對文學研究中空洞化現象的認識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