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為整個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但目前教學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為有效培養應用型人才,改進教學中的不足,有必要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由封閉走向開放;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重視實踐教學并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應用型人才培養順應時展要求,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作用。例如,它有利于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創新,加強學生綜合技能訓練,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技能,為整個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應用型人才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關注,但目前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一些任課老師仍采用“以老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不注重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制約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提升。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傳統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教學目標往往定位為:學生通過基本文學知識和文學理論學習,以實現強化學生文學能力,提高學生文學鑒賞水平和寫作能力為目的。由此可見,傳統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目標強調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寫作能力和鑒賞水平。這對豐富學生文學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具有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整個社會愈加呼喚應用型人才培養,傳統課程教學目標越來越不適應社會需要,不僅制約學生知識應用水平提升,也難以確保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不合理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這是推動教學順利進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前提。然而以前教學內容以紙質教材為主,學生獲取知識也主要通過教材。而教材內容是靜止的、封閉的,難以及時更新和完善。任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主要講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知識,缺少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實踐教學環節。這樣不僅難以豐富學生知識儲備,不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同時也制約應用型人才培養。
(三)教學方法較落后
要想更好培養應用型人才,創新教學方法是必要的。但部分任課老師思想觀念陳舊,主要采用“以老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局限于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和分析,學生則通過聽課與做筆記獲取知識。整個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缺乏,學生實踐和鍛煉機會較少。此外,任課老師忽視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沒有為學生創造試講機會,不注重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實踐訓練。最終導致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不強,實踐和鍛煉機會缺乏,不利于提高學生知識應用技能。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策略
為改進教學中的不足,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強學生對工作崗位適應性,有必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
應用型人才應該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擁有廣泛的崗位適應性,且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它是“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崗位群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因而教學目標應指向學生內在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用型人才應具備扎實的文學和語言學基礎,掌握文學基礎理論和知識應用技能,能勝任文學、語言學、新聞、編輯、教師、秘書、宣傳等不同工作崗位。為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突出培養學生的“說”、“寫”等應用能力,讓學生成為擁有扎實文學基礎知識,具備良好審美能力,且擁有較強語言組織和寫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引導學生熟讀經典名篇,掌握文學作品閱讀、分析和鑒賞技巧,以增加文學積累,提高文化素養。還要注重提高學生文獻查找和閱讀能力,提升文學作品研究能力、文學表達能力與書寫能力。
(二)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由封閉走向開放
轉變傳統的局限于對書本知識講解,重視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強調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知識應用能力。1.充實本土文化方面的教學內容。為豐富學生文學知識積累,更好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服務,教學內容設置要突破以名著講授為主的模式,補充本土文化方面的內容。要將本土作家生平簡介、代表作品,研究的最新成果等傳遞給學生,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儲備。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增加江西籍現當代作家曾文輝、凌翼、范曉波、姚雪雪等作品的講授,有意識渲染教學的鄉土特色,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教學的鮮活特征,拓展學生視野。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本土作家講授過多占用課時,可以專業選修課形式開設《江西省現當代知名作家作品研究》課程,采用專題講授形式,構建“專業-專題”課程新體系。既反映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還能充實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內容。總之,本土作家和本土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增強學生自豪感,密切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聯系,對弘揚本土優秀文化,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更好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也具有積極作用。2.將紙質教材與學科精品網站結合。突破傳統紙質教材的單一性與單調性特征,將紙質教材與學科精品網站結合,構建立體化與開放性課程。注重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開發中國現當代文學精品課程網站,同時上傳相關的音像制品、影視作品、多媒體課件等。這樣不僅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對紙質教材進行補充,還能讓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學科精品網站開設課外閱讀書目推薦、作品欣賞指導、閱讀實踐、寫作訓練、話題探討、科研實踐、優秀習作展示、交流評價等欄目,并不斷補充和更新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同時借助互聯網為學生提供電子圖書館、電子期刊等鏈接,拓展并延伸教學內容,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總之,將紙質教材與學科精品網站結合,不僅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開放,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
(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重視實踐教學并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靈活采用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將課堂實踐與課外實踐結合,重視實踐教學,以實現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
1.課堂實踐教學
改變傳統的“以老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綜合采用話題討論、試講等方式,以實現提高學生知識應用技能的目的。(1)合理設置討論話題,強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有必要結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內容和目標,合理設置討論話題,為學生創造口語表達機會,以強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有必要將課堂講授與話題討論結合,引導學生思考和表達,了解他們對作品的感受和體驗。例如,余秋雨筆下上海人的形象特征是什么?老舍戲劇中展示怎樣的京味文化?張愛玲小說“陰冷”風格為什么在當時成為熱點?王琦瑤與白流梳形象的異同點有哪些?通過設置這樣的討論話題,讓學生遵循“思考話題→查找資料→準備發言提綱→課堂發言和交流”的流程討論,既能拓展和延伸教材內容,還能激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2)適當為學生創造試講機會。這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和職業技能,將學生打造成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因此,課前有必要為學生安排6-8分鐘的試講機會。讓學生自主選擇并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收集有關資料,擬寫試講提綱,制作幻燈片并試講。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勇氣,還有利于驅散懶惰,讓學生在試講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也為學生畢業后更好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2.課外實踐教學
提高對課外實踐的重視程度,為學生創設課外實踐機會,讓學生加強鍛煉,提高知識應用能力。(1)加強學生文本閱讀實踐。文本閱讀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基礎和重點,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應強化學生文本閱讀訓練。這樣既能讓學生感悟作品魅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分析,還要輔導學生課外閱讀,推薦閱讀書目,采用批閱讀書筆記、匯報閱讀成果、課堂討論等形式檢查。還可以舉辦優秀作品專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讀書交流會、分角色表演劇本片段等活動,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知識應用技能。(2)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實踐。為更好培養應用型人才,強化寫作實踐是必要的。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學生寫作能力要求高,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就業范圍更廣,崗位適應能力更強。為此,教學中有必要突出學生寫作能力訓練,以實現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目標。組織學生進行文學創作、通訊、總結、計劃、調研報告等多種文體寫作訓練,并認真批閱,將每次寫作訓練成績折算成一定比例計入期末總成績。還可以在精品課程網頁開辟“中國現當代文學習作專欄”,上傳優秀習作,讓同學們相互借鑒和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增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
三、結束語
隨著整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要順應這種趨勢,優化教學內容設置,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技能。作為任課老師,也要更新思想觀念,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前提下,認真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鍛煉。改進考核評價,強調學習過程考核,增加實踐環節、自主學習所占比重,從而更好引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也為整個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建軍.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新形勢下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出路與思路[J].宜春學院學報,2009(5):127-130.
[2]張英.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37-139.
[3]黃雪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性教學[J].百色學院學報,2011(4):122-125.
作者:楊蘇立 單位:九江職業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