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析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文學與傳統文學形成極強差異性,主要通過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展示出來。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對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內容的展現比傳統文學作品更加體現人性,貼近自然,更加能夠展現出作品個性。通過分析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情感價值的不同呈現,指出文學作品中情感價值表達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作品;情感價值在文學的發展進程之中,現當代文學和傳統文學相比,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其中,現代文學作品當中,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相比傳統的文學作品而言更加注重體驗以及情感,文章流露出更多人文情懷和個人感情,體現出作家的獨特個性以及心靈體驗。和傳統作品相比,現當代文學作品更加自然以及貼近人性。傳統的文學作品在情感價值體現上顯得含蓄和拘謹,文章的感情色彩相對現當代的作品而言淡薄許多。
一、“五四”前后的文學作品情感價值對比
情感價值在文學作品之中的地位也是逐漸發展變化的。由之前的含蓄拘謹,到后來的大膽開放,人們對于文學作品的情感價值也是日益接受以及認可的。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前,由于受到幾千年的封建禮教束縛,我國的文學作品中極少出現“情感”一詞。后,傳統的封建思想受到了巨大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暴風雨般的洗禮,社會都追求解放思想以及個性自由,這已經成為當前很多文人的自覺意識,這時舊的父母包辦婚姻制度也被自由戀愛模式取而代之,最顯著的表象就是當時著名的情感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在登報之初,便受到了全民的熱愛與追捧。然而,該時期的文學作品依然是以體現和表達當時的社會現狀為主,情感在作品中只是附屬品,且具有一定的束縛性,情感價值沒有被充分地提出和倡導。在文學領域中,用情感小說充分實現情感價值的表達是一個漫長且曲折的過程。縱觀歷史,表達情感價值從最初的被忌諱,到猛然爆發,再到被人針砭,最后被普遍接受,其過程是極其不易的,其發展歷程值得分析與反思[1]。
二、情感價值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體現
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精神生活現象的總和,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關聯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不同的地域呈現的意識形態也是不同的,由于裁定標準的差異性,也直接導致情感呈現的態度不同。在文學領域,人們普遍可以接受各種題材,然而每一個發展時期的文學作品,其呈現的文學價值是有差異的,而文學價值必須依附于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特定時期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價值,也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進行判定的。例如,20世紀初,魯迅先生發表了《狂人日記》,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其中篇小說《阿Q正傳》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借阿Q描繪出了無數麻木愚昧的中國人形象。阿Q的“精神勝利法”,恰當地表現出了當時被壓迫者身上無可救藥的一種精神病態。此時的文學價值表達都是依附于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后來受新思潮影響,現當代文學力圖破除這種無形的束縛,呼吁人們充分表達情感價值,如曹禺在《雷雨》中,就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倫理與自由情感的矛盾沖突[2]。
三、情感價值在傳統價值觀和道德束縛下的呈現
19世紀之前,人類的思想意識主要集中在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文學作品絕大部分是以社會、政治、戰爭題材為主,情感主題小說匱乏。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中、西方文學作品中開始陸續出現了情感小說,但由于受到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約束,人們對生理本能反應的行為依然會避諱,情感文學作品的呈現形式顯得羞澀而婉轉,且也是以依附于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為主。直至今日,人們依然無法正視作為人的基本生理本能,這直接導致人們對情感價值的認識偏失。因此,現當代情感文學中出現了大量的過于陰暗、扭曲或過于神圣、美化的情感小說,完全忽視了人在社會意識形態束縛下的真實生活,這樣的情感文學無法客觀、準確地將情感價值體現出來。人們無法靠作者刻意的闡述就能感受到人生理本能的客觀存在,更不能用一本脫離現實愛得熱烈的情感小說來感受情感價值的意義,用這樣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顯得過于極端。然而,人類的思想意識在不斷地發展,平鋪直敘的情感文學也逐漸出現在文學舞臺。社會上開始提倡打破規則,擯棄固有觀念,解放思想,釋放情感,人們開始探索如何真實表達自我意識和情感,比如用“下半體”形式,雖然這種嘗試被很多人詬病,但無可否認,這也是一次客觀、大膽的革新。例如,尹麗川的詩在狂放鋒利里滿是調侃式的嘲弄,直率尖刻里又潛伏著細膩的憂傷,她的詩作《玫瑰和癢》中,有這樣的句子———“我死的時候鮮花鋪滿,人們在我的身下,而不是身上鋪滿玫瑰。我的身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也是無關緊要,因為私處已經被我的情人割走。”這樣的句子,容易受到人們的質疑以及詬病,游走在情色的邊緣但是又值得思考,體現了作者思想上的開放性。此外,還有“我的故事家喻戶曉,人們抬著我游行在大街上,鮮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懲罰的象征,而玫瑰是淫惡之首。”這樣的句子,體現了作者對社會以及人性的反思,語言上過于直白以及赤裸,她不做精神斗士,而以個性視角剖析人生,體現了一種人文反思。
四、情感價值在文學領域中的多樣化呈現
探究文學領域中情感表達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人類一直在突破革新,把自身意志與當時的社會形態相對立,用標新立異的表達方式來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認可,并希望能夠在全社會普遍實行。雖然這種形式也許會被后世人詬病為思想上的暴亂,但是毋庸置疑,它推動了文學史改革前進的步伐。之前,我國的現當代文學主題主要是與當時的社會形態緊密結合的,不同時期呈現的主題價值也不同,情感文學主要是以敘述革命為主、個人情感為輔。之后,社會提倡思想自由,解放個性,這時自我意識被突然放大,文學中的情感需求也被重點渲染,這時期的作品既有濃厚的時代感又有真實的現實感。比如,丁玲的《蘇菲女士的日記》,在新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象征意義,她通過刻畫女性青年叛逆復雜的性格,描寫知識女青年真實的生活狀態,來體現落潮時期的時代苦悶。張愛玲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只是男女之間的日常瑣事,呈現出一種以真實需求為中心的情感價值導向,這是情感文學的一大進步。當代文學如錢鐘書的《圍城》、陳忠實的《白鹿原》等作品犀利露骨的語言刻畫背后,呈現的依然是積極向上的情感價值,且引導著讀者探究思考人類本身,富有極強的文化底蘊。現如今情感文學領域出現的平鋪直敘表達形式,比如“下半體”詩歌題材,一直以來被很多人詬病,人們認為這種形式只是利用句式結構和語言詞匯的獨特來標新立異,華而不實,言過其實,放大了自我,刻意渲染謳歌,讓讀者無法理解,且蔑視傳統文化,不管如何表達,都無法與讀者產生共鳴。然而,文學領域的文化層次是多樣性的,一味地批判和鄙夷不能體現出對文學的推崇和重視。人們應該在尊重文學發展的社會規律基礎上來認識情感文學,理解情感價值,進而探索和思考其背后的價值意義。其實,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價值作用遠非如此,情感價值引導人類思考自我的這一過程,遠遠大于其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價值意義[3]。
五、結語
文學作品之中情感價值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元素,情感價值包含了比較廣泛的內容,作品之中情感描述以及表達應當真實自然,避免矯揉造作,并傳達出個體真實的情感體驗以及心靈感悟。對于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情感價值展示的失范以及失落,應當辯證看待。如果情感價值不能正確表述,現當代文學作用也將會出現偏失。當下,應從時代背景去分析文學的發展,分析它何以被接收。人們固然不能“潑水棄嬰”式的否定和拋棄文學的情感價值或給予強烈批判,但也不能不顧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加批判地簡單承襲既有的一些可能本來就相當粗糙和草率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曾頌勇.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情感價值的失范與失落[J].蘭州學刊,2012,(5):211-212.
[2]李寶芹.淺析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情感價值的失范與失落[J].語文建設,2015,(3):61-62.
[3]楊玉花.對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價值的失范以及失落的分析[J].文學教育(中),2013,(7):26.
作者:莊艷梅 單位: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