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住區建筑與景觀一體化設計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古以來,建筑與環境相融合設計一直是我國營造建筑所遵循的理念。人類科學地將建筑、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景觀等做統一的考慮,來實現對居住環境的美好愿望。然而因為經濟社會等因素,中國的住區設計一直都處在“先量后質”的處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長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實踐要求。自當代職業劃分以來,在高效設計的同時,也帶來了建筑與景觀的割裂。建筑與景觀的不協調往往會給使用者帶來一系列的困擾。因此,設計師需要建立景觀一體化的觀念和方法來使得建筑內部空間和建筑外部空間相協調一致。同時,不同的場所設計具有不同的場所感,如果景觀與建筑的設計是分開的,各行其道,其可能引發場所的分裂,導致使用者感到困惑和不適。筆者通過對相關理論和實例的研究和分析,從探索居住區場所感的營造、建筑與景觀邊界的融合處理以及一體化細部處理等方面,對居住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及應用提出可能。
關鍵詞:場所精神;建筑景觀一體化;住區設計
1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的意義及背景
1.1社會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良好的設計手段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居住空間品質,有利于弱化開發建設帶來的城市環境惡化以及鄰里關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順應當前時代的社會需求,提高住區的設計品質同時,也滿足了居民對美好家園的愿望。居住區的景觀一體化設計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生活居住用地以其數量和規模對城市肌理影響很大,居住區整體設計后,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建設品質也相應的有所提升。
1.2現實意義
縱觀建筑歷史,那些具有魅力的城市建筑及環境原本是一體的,我國蘇州園林的建造手法就是建筑與景觀相融合,從而形成美妙而有趣的空間。而當代專業分工造就高效專業的設計師體系的同時,也造成了各自專業精細但割裂的支離破碎的環境片段,使人在其中活動時會感到不便和不適,建筑與景觀的不協調帶來的不便和不適,使整個環境如處于一個未完成狀態,不能很好地滿足人的需求。因此,創造適宜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根據呼和浩特住區的實際情況探索景觀一體化設計的可能性,解決建筑和景觀割裂設計導致居住環境不協調的問題。
1.3背景(社會需求程度)
習在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因為經濟社會等因素中國的住區設計一直都處在“先量后質”的處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環境以及景觀的視覺環境做統一的考慮,來實現人們對居住環境的美好愿望。
2實現建筑景觀一體化的設計思路
2.1設計流程的增加
在開展整個項目和景觀項目設計之前,需要增加前期交流研討流程,主要是景觀設計師與甲方、建筑、規劃各方進行。首先,與甲方明確整個項目開發建設的總體構思、功能、風格、預期效果。其次,與建筑規劃研討分析規劃所提出的構思理念、建筑布局、交通系統、景觀系統的初步設想,提出相關的意見或建議。
2.2方案階段
首先,對于整個概念方案的深化,例如對空間的細致推敲,通過模型及相關軟件進行項目的實景空間繪制,其次,發現問題及時與建筑、規劃協調或有矛盾之處及時調整并給出初步調整方案,使其尋找實際可行的方法,對問題進行修改解決。
2.3詳細設計階段
建筑設計進一步推進后,建筑與景觀密切相關部分會出現交叉設計問題,例如,住宅的地下通風井地面采光窗的位置及形狀,建筑入口臺階、坡道、欄桿等位于半封閉空間的景觀設計范圍,均需結合景觀整體設計做建筑二次深化設計。
2.4施工圖設計階段
在詳細設計指導下,各專業進行全面的施工圖設計,形成可以進行施工的圖紙和設計說明書。此階段,景觀設計師著力各專業相互間的溝通與協調,以保證設計的協調性和完整性,避免各自為政,在施工中出現沖突。最后,由甲方組織各專業設計師會審圖紙,形成相對完善的各專業成果。
3住區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實踐
3.1呼和浩特中海凱旋門項目概況
本項目地處呼市東南片區———城市居住核心區域,處在金橋開發區與如意開發區的中間位置,是聯系貫穿兩邊的重要核心區域。毗鄰小黑河———呼市目前唯一一條景觀河。項目西鄰豐州路,北面緊靠中海紫御東郡,2地塊之間為市政規劃路———世紀五路,東臨東二環路沿線。項目距離市中心中山路約10min車程,距呼市兩級政府所在地、發改委、公安廳等各大機關單位2000m;與呼市工商局、國土資源局僅一條二環路之隔,交通便利,區域優越。3.1.1社區環境:中海•凱旋門項目環境優越,對景觀環境要求很高。中海凱旋門片區三面均為城市主要干道,東側面對35m綠化景觀帶,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居住環境一流。中海凱旋門片區的區位環境既屬于呼市東南的中心區,同時卻又鬧中取靜,其區位特點堪稱“出則通達,入則安靜”。3.1.2項目形象及市場定位:“城市新中心的標桿社區”,“濱河大宅”———比鄰小黑河,呼市目前唯一的一條景觀河,擁有稀缺的江景資源;規劃標桿———低密度、款間寬,形成多條視覺景觀走廊;產品標桿———高貴大氣的產品風格、新穎適用的戶型布局。
3.2建筑與景觀風格的協調一致
注重景觀設計風格與建筑設計風格的協調統一,二者互相映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環境。3.2.1設計理念與風格的形成:凱旋門項目主要客戶群中為呼、包、鄂地區中高端客戶。這些客戶覺得現代主義幾何學的建筑過于冷漠疏離,人們希望自己的居所具備雄偉、高貴和持久的價值感,有著溫暖的色彩,有著富有人情味和親和力的空間,而新裝飾主義建筑(ArtDeco)恰恰迎合了這些客戶的這種心理需求?!癆rtDeco”,即是藝術裝飾風格,發源于法國,興盛于美國,ArtDeco適應變化,易于應用,潛在的巨大象征能力,高聳的造型,使紐約成為了世界ArtDeco藝術的中心。中海凱旋門項目充分體現新裝飾主義建筑(ArtDeco)的特點,準確把握住宅的真正內涵,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引導更高生活品質、倡導新的生活方式、引領新的生活理念,延續中海的經典傳承,打造———城市新中心的標桿社區。3.2.2整體規劃特征及布局:根據地塊周邊景觀環境及內部地形,巧妙利用現有地形進行規劃設計,營造一個極具特色的居住社區,建筑組團方便物業管理。在滿足規劃條件及業主具體要求前提下,以板式住宅為主,沿用地四周南北向進行總體布局。在此原則上,考慮到北側世紀五路噪音的影響,在北側設置了高層,阻擋世紀五路的噪音,以保證小區內部環境的品質,順便也可以提升凱旋門項目在主干道上的城市形象,同時其它住宅沿用地四周布置,圍合成較大的內部綠化空間。北側高層和南側布置11~18F小高層住宅,全部面向小黑河景觀帶,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間布局,形成更多的視野通廊,結合景觀設計,讓更多的業主可以享受到中心景觀、周邊城市綠化和小黑河景觀河。3.2.3建筑整體造型方式:建筑外立面風格為新裝飾主義,在古典建筑“三段的經典比例上進行創新:挺拔的頂部、簡單干凈成一體的身部、敦實穩重的基座、較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綷裝飾的線條,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齒輪或羽毛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等。扇形輻射狀線條:建筑頂部玻璃窗采用羽毛狀線條,表達了目標客戶群所追求的高貴感。3.2.4景觀設計總原則:園林設計中采用了高雅精致的新裝飾藝術風格。應用大量線型,但又不囿于簡單的直線,講究幾何形體的魅力,強調對稱卻又不是單一的兩分法,以幾何線條的魅力打造社區明朗的視覺沖擊和強烈的色調感染力;推崇新材料的大膽應用,用高品質的材質包裝和細部雕刻,著重表現各種材質的質感、光澤和色調;為呼應建筑的ARTDECO的設計風格,園林中還大量運用鯊魚紋、斑馬紋、曲折鋸齒圖形、階梯圖形、粗體與回環的曲線、太陽式的放射性圖樣,將建筑和園林風格統一為一體;在園林的色彩設計中,根式強調使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營造出華美絢爛的視覺印象;大量石材的應用和雕刻,將柔和的線條和繁復繽紛的紋樣帶到社區的各個構筑物上,精湛的施工工藝,凸顯細節之美。凱旋門社區的ARTDECO新裝飾主義設計風格在呼市為首創。在這里,你能領略到別處領略不到的美。
3.3景觀是建筑功能與空間的戶外延伸
目前,呼和浩特市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景觀常常被視為“種樹種草”,以此作為美化居住環境的唯一方法,因此景觀用地被植物占據,但在此寒地植物的景象周期很短,大部分時間見到的均是土地和硬地,缺乏對社區交往空間以及休憩健身空間及設施的考慮。居住區景觀不僅具有生態功能,同時也具有社會交往功能,它是建筑功能與空間的戶外延伸。呼和浩特中海凱旋門項目景觀設計安排了居民通用的室外活動空間場所和設施,創造了各種主體系列環境,提供居民進行社會交往的機會,從而營造良好的鄰里氛圍。
3.4植物景觀對建筑的烘托與增強
居住區的植物景觀,不僅具有獨立的觀賞價值、生態效應,同時還具有營造環境、分割空間的作用。植物對建筑的烘托與增強主要通過植物的協調、遮擋、修飾和彌補功能,將建筑物形成的硬空間與植物形成軟空間融為有機整體。針對選擇在寒地生長發育良好的植物,因時因地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對穩定和季相變化。建筑與植物相互因借創造意境,在建筑入口、小路等處設置花臺,在強調點綴這些建筑空間的同時,通過建筑形式與色彩相呼應的景觀小品,實現環境的完整性和自然意境。呼和浩特市中海凱旋門小區宅間庭院空間植物功能:充分考慮功能場所布局,通過植物配置和地形的塑造強化空間的圍合,觀花、觀果性植物貫穿其中,規則與自然相結合,營造怡然的人居環境,賦予居民休憩交流的空間。
4總結
正是由于景觀設計師的較早介入和方案設計流程地改變,才使得居住小區整個項目有了規劃、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的可能性,在此各專業設計師通力合作避免了各自為政形成的支離破碎的環境片段,為整個小區爭取了建筑與景觀想融合的效果。通過建筑景觀一體化應用實踐得出,一個項目若不能按照一體化理論的設計理念進行推進,在后續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且較難解決的問題,而一個項目若能在設計前期、中期將兩者納入考量,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順利且會避免很多問題,即使后期遇到問題,由于前期設計已納入考慮,那么問題的解決也相對容易。鑒于筆者的實踐項目局限,對建筑景觀一體化的應用研究是遠遠不夠的。但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景觀一體化,需要建筑師與景觀設計師在項目中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以團隊協同的工作方式建立起強大、完整的建筑及其場所形象。建筑與景觀彼此交融、和諧統一這一工作模式,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專業及相關專業終身學習,突破設計邊界,追求建筑環境的相對整體性及與自然的結合,創造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吳良鏞.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3]王健.城市居住區環境整體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8
[4]王曉艷.地景建筑設計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0
[5]劉清瑤.基于場所營造的大學校園綠地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6]于善駿.建筑景觀一體化環境設計研究及實踐[D].華南理工大學,2015
[7]董冰.建筑景觀一體化環境設計研究及實踐[J].新建筑,2012
[8]王軍.建筑外部功能性細部的景觀化設計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9]馮琮亮.居住區場所感的營造初探[D].華南理工大學,2012
作者:吳曉君 范桂芳 田娣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