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英語作業設計誤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作業,提高英語作業的有效性。
關鍵詞:英語作業 趣味性 層次性 實踐性 有效性
一、存在誤區
(一)缺乏趣味性
有趣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完成作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課堂很精彩,作業缺乏創意、機械重復的現象卻很普遍。為了應付考試,一些教師大搞“題海戰術”,求量不求質的作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缺乏層次性
有的教師設計作業時,無視學生之間存在性格與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作業模式千篇一律,以致出現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對作業的結果,單純從完成與沒完成、對與錯等方面機械評價,忽視了作業中學生的個人情感和態度,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失去了作業本身的意義。
(三)缺乏實踐性
學生在缺少語言環境的背景下學習英語,加之課后作業的封閉性,勢必使英語學習淪為“紙上談兵”。也就是說,英語知識的運用和表達,僅限于教師課堂上擠出的有限時間,課后得不到適時有效的強化訓練。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經常忽略交流與合作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二、改進策略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培養學習興趣
趣味性作業的設計,能有效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1.趣味游戲。初中英語作業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既要與教材內容相聯系,又要兼顧學生生活,同時還要與社會生活“接軌”。“故事接龍”是一個很好的作業形式:把一張大紙貼在教室后墻上,由教師設計一個開頭,學生自由續寫,內容不限,時間為一個星期。續寫結束后,把這個故事在班級中講一講,同時糾正故事中存在的字詞與語法錯誤。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畫出本課學習的思維導圖,將所學知識可視化、形象化、結構化,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促進知識的同化和整合。總之,作業的載體不必局限于作業本或練習卷,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特點;作業的評價要改變單一的結論式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對完成過程的評價,讓作業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模仿表演。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有兩方面的好處:第一,由學生進行的以動作為基礎的表演,能夠直接聯系學生的生活感受;第二,這種情景教學本身包含創作因素,能促使學生的思維發展,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基于此,每教完一篇課文,筆者就讓學生表演小記者采訪,用對話的形式記錄下所采集到的信息。這樣,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進行真實的交際,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提高了英語口語水平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另外,結合學生喜歡看電視、聽音樂的特點,推薦學生觀看英語動畫片或聆聽英文歌曲,之后要求學生模仿節目中的一段話或者學唱一首歌,還可以設計更有挑戰性的“趣配音”作業,甚至嘗試在班上開展超級模仿秀。通過這些自我展示的作業,學生充分體驗到英語的趣味性,也增加了英語學習的信心。
(二)設計層次性作業:尊重學生差異
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不同難度和不同類型的英語作業,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1.彈性安排。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如,A類作業:面向“學困生”,側重對基本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B類作業:面向“中等生”,既有一定的基礎訓練題,也有提高能力的拓展題。C類作業:面向“學優生”,著重提高理解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選擇適合自己能力層級的作業,不僅解決了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的問題,也讓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樂,在作業反饋中逐步積累,穩中有升。例如,對于抄寫單詞的作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要求:在作業前默寫過關的學生可以免抄。大部分學生為了免抄單詞,往往會在課上和課后努力記憶,在鞏固所學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聽課效率。還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學生。如建立作業的積分制,對每個學生按照作業等第獎勵一定積分,達到一定積分的同學,可以進行抽獎。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為了得到獎勵而認真完成每天的作業,使得整體作業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融合特長。教師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形式多樣,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和表達的需要自由選擇。比如,在學習7AUnit 5 Letscelebrate(慶祝節日)這個單元時,筆者讓愛好表演的學生自編慶祝節日的英語短劇,讓有音樂天賦的學生學唱一首好聽的英文節日歌曲,讓有美術特長的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發揮想象畫繪本故事或制作節日小報等。如此,將英語作業融入學生的特長,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使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持久的興趣,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提高運用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性的語言,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真正的魅力。因此,教師應該把作業設計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英語知識。1.收集積累。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室已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書本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設計作業時,筆者有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英語。如,引導學生觀察收集隨處可見的英文廣告、英文商標等。學生收集到的信息五花八門。有的在手機上找到了“iphone,honor,note,galaxy”,有的在洗衣機上找到了“Siemens”,有的收集了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等銀行的標識,還有的認識了“biscuits,in-stant noodles,sugar,wheat flour,vegetableshortening,cocoa powder,corn starch”等食物及配料名。再如,在學習定語從句的時候,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英文歌曲的歌詞里摘抄相關句子,并引導他們與賓語從句、狀語從句進行比較,從而對這兩種句型有深刻的認識。以下是一位學生從英文版《紅河谷》(The red rivervalley)中找到的定語從句:For they say you are taking the sunshine.That has brightened our path for a while.But remember the Red River Valley andthe cowboy who loved you so true.對于摘抄內容,教師要從用詞的準確、語言的表達、感情的流露等方面進行評說,讓學生獲得感性和理性認識。2.分享交流。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引導、鼓勵、要求學生把所學的英語知識自然地遷移到生活環境中,使英語的學習時時在身邊,刻刻在口中。如,設計一份假期作業,要求學生把假期里的見聞或經歷通過電話用英語分享給兩個以上的同學;當Fathers Day,Mothers Day,TeachersDay,New years Day等節日來臨時,讓學生用英語為父母、老師、同學送去美好的祝福。此外,教師還可以嘗試利用微信群,讓學生以視頻或音頻的方式提交作業,教師在群里逐一點評。偶爾巧妙地拋出話題,引導學生在微信群里用英語交流,這是很好的互動形式,并且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清.中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2]金小英.教學有方略[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黃顯華,朱嘉穎.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6]汪四樓.提高英語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2)
作者:陳瀟瀟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心洲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