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薄弱初中歷史教學的困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最新通過的初中歷史新課標(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的歷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欢F狀卻是歷史學科日益被弱化,在農村學校,這種現象更突出。現就結合教學實踐,就這些困難及其形成原因、解決對策進行分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1.學生因素
農村學生在上初中之前幾乎都未曾專門接觸過歷史知識,很多學生都是把歷史當成一門“副科”來學的。因此,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復習,甚至不做作業、不看書、不記最基本的知識點的情況非常普遍。學生的歷史知識面過窄,除了課堂之外,很多學生的歷史知識都是從所謂的“歷史穿越劇”中獲得的,這更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
2.教師因素
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于“高屋建瓴”,一開始就以中考甚至高考的標準來組織教學,使教學設計嚴重脫離學生實際,再加上教學方式單一等因素,致使初一的新生剛開始接觸歷史課便感覺困難重重,甚至有些學生會“知難而退”。
3.學校因素
學校層面也存在不重視歷史課的問題。歷史課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時常被學校的各種活動占用;有些老師甚至在歷史課上叫走學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業,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歷史課是副科的思想”。
4.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很多地區的中考中,包括歷史在內的“小四門”所占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區甚至不考歷史。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多數家長反對孩子在這門課上花太多的時間,加之地處農村,條件所限,孩子們普遍缺乏從課堂以外獲取知識的意識。
二、對策
1.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歷史學研究成果在不斷更新,教師應時常關注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學中引入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16年七年級新教材中,對秦始皇統治的特點用了“急于求成”這樣的觀點;“民族融合”也改為“民族交融”;司南由“戰國發明”,改為“漢明”;火藥開始用于軍事的時間,由“唐代”改為“宋代”……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自己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更應該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2.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手段
盡管新課程標準已經實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師依然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上滿堂灌,課后布置大量作業,致使學生的厭學和畏學心理不斷加重。
3.采取各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要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利用課前三分鐘,由學生講述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歷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導學生在課后查閱歷史資料,豐富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2)結合歷史事件組織一些集體活動,例如:重大歷史事件周年紀念活動,歷史名人誕辰周年紀念等。既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又有利于提升歷史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3)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歷史紀錄片,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鼓勵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觀歷史遺址或博物館,近距離感受歷史。
4.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門建言獻策
一方面,初中歷史教學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是歷史教師絕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設法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外,還要多與家長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學習歷史的價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過有效途徑向主管部門建議,中考中適當增加歷史學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導向性作用引導家長、社會重視歷史等所謂的“副科”。初中歷史教學所處的困境不是短期內形成的,要解決這些困難,還需要各方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作者:文君 于雅寧 單位:甘肅武威鐵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