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初中歷史課程是我國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是通過歷史基本知識與技能,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當前我們提倡主體性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就是其學習主體性的基礎。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提倡創新精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他們發展的根基,是他們求知、探索的原動力。那么,作為歷史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種藝術。
一、多措并舉,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性,采取多種方式,使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腦。注重學生的思想活躍,態度積極,使其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例如,通過閱讀、演示、辯論、競賽、用第一人稱介紹歷史人物事跡等方式,使學生投入其中,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并樂于積極配合教師教學活動,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學生的參與,絕不是僅僅幾個個別學得好的學生參與,而是全班同學的參與。其次,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培養善于駕馭課堂能力,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溝通心靈,也可以像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里的大師一樣瀟灑自如,妙趣橫生:在非智力素質方面,通過教師的風格、氣質、表情、眼神、手勢、姿勢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使學生一提到這個老師就信心百倍,激情飽滿,以此來吸引學生要比淺層次的興趣教法更為有力。再次,加強自身師德修養,以人格魅力感化學生。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熟悉教材,擴大知識面,增強自己的業務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僅僅停留在興趣上。教師往講臺上一站,這種客觀存在要產生既有形又無形的一種力量、一種威勢、一種信心,這就是一種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質方面,要有深厚的業務功底,駕輕就熟教材,旁征博引知識及簡潔、生動、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教無定法,同樣的課題、同樣的課堂,不同的教師,其精彩度、影響力絕對不一樣。
二、靈活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首先,教師應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課堂教學開始時的導入,我們應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復習舊課式的導入、提出問題式的導入、圖片賞析式的導入、講述故事式的導入、引用詩詞式的導入、播放樂曲式的導入等等,由導入創設情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盡快投入到歷史學習的情境中。其次,由于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所以要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系各學科的知識)。如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不可分割的聯系。
三、勇于創新,培養教育教學新理念
教學可以說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既然是科學,就有規律可循;既然是藝術,就要不斷創新。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討論、問答的方法、模擬、競賽、游戲、角色扮演、歷史課本劇編演等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此外,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性、動態性的還原歷史。科學的、適當的教學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具體途徑。教師應在充分掌握本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利用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開展活動,指導學生參觀相關地點,或上網查找有關資料等,使學生自覺的、多方面捕獲歷史信息,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四、加強歷史與實際的聯系,是學習歷史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有效途徑可以聯系當前國內國外的發展形勢,聯系本地區的具體實際等。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展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因此,歷史教學要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人生,貼近學生,這樣才會有生命力。總之,在教學方面,教師要切實把握初中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改進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問題。教師要針對初中生的特點,加強興趣引導,培養學生特長。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好地展示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作者:池水清 單位:吉林省鎮賚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