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快樂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樂于學習,學生才會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才能不斷迸發出靈感與激情,整個學習過程才會是快樂而有效的。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力求為學生營造愉悅而自由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生的正面情感效應,激起學生對歷史學科濃厚的興趣。
1.以教師廣博的知識吸引學生。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利用教師自身淵博的學識來吸引學生,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在平時,歷史教師不僅要準確把握教材,還要博覽群書,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在教學中,插入學生所感興趣的歷史典故、傳說等,讓學生佩服教師的學識,進而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2.還原歷史的生動與真實。就歷史學科而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羅萬象,其承載信息的種類多樣,里面有著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與形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枯燥講解,而是要還原歷史本身的生動性與真實性,以歷史學科本身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讓學生主體學習
以往的歷史教學只重視教師的作用,所樹立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形象,而學生處于次要地位,只是被動地進行知識的接受,是學習的附屬,是在教師的嚴格指令下進行的被動學習。有效教學的核心在于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要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教師的教要讓步于學生的學,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展開主體學習。首先,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學生不是教學與教師的附屬,而是獨立的學習客體。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習需求,強化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教師與學生一起組成學習共同體,一起展開互動教學。其次,在師生之間展開情感互動。教師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這樣既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又給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悅,從而使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展開主動學習。
三、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一套獨立于情境的符號,而是存在于具體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動中,人的學習應該在情境化的活動中進行。枯燥的歷史講述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通過豐富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將歷史人物、發生時間、地點、背景等與具體的場景結合起來,讓學生重溫歷史,既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1.扮演角色。歷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從具體的場景、語言、動作等重溫那段真實的歷史,將歷史史實的記憶與理解與特定的社會背景結合起來。如在學習“三顧茅廬”這一內容時,我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這段歷史,并積極地從電視、書籍中收集資料,創編劇本,通過扮演人物角色來深刻領會人物特點。
2.播放視頻。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向學生播放影視劇片斷來讓學生走進那段真實的歷史。如讓學生觀看林則徐禁煙、甲午中日戰爭、火燒圓明園等電視劇片斷,讓學生真切走進歷史,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與落后。
3.圖片展現。流傳下來的詩文、器皿、古畫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可以起到文字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如可以通過展現《清明上河圖》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北宋時期都城東京、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圖片的展示效果比起文字信息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感性認知。
四、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獲取過程,還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求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為學生制訂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提綱來展開充分的預習,通過預習讓學生明確哪些內容已掌握、哪些內容沒有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加強聽課的針對性。同時要指導學生在聽課中不要只注重疑難問題的解決結果,而是要學會思維,關注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學會自主學習。
1.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只有具備較好的閱讀能力,才能對教材展開充分閱讀,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加工與整合達到對某一模塊知識的真正理解。
2.學會比較與對比。要讓學生運用對比、比較等將各個知識點集中起來,從中發現異同,這樣更能深化學生的認知,在對比中進行記憶與理解,這更加符合歷史學科學習規律,更利于提高學生歷史素養,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總之,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根據具體的教情與學情來對教學進行靈活的調整,要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符合歷史學科規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作者:王丑旦 單位:河北省平山回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