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問題情境創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教師的教育理念在不斷革新,教育教學的方法也要不斷更新,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方法和路徑,才能保持教學的高效性。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這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歷史學科特點,也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就此展開探究,能夠為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助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情境;有效導入;認知沖突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實現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養成,以此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自行發現問題,并能夠圍繞問題實現對相關知識點的歸納,由此達成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及歷史核心素養的目的。有鑒于此,教師要立足于每節課所講授的歷史知識內容以及相關知識點,為學生營造歷史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生成足夠的歷史知識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情境中洞悉新的問題,在對問題的求解過程中領會歷史知識。從這個層面來說,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問題情境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有積極的意義。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創設問題情境的價值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歷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所以具有非常高的價值。
(一)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之中,依托特定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表現,精心安排問題,能夠讓學生進入到歷史情境中,能夠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足夠的期待,并能夠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投入到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
(二)能夠引導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結合每節課的知識點及教學目標,為學生營造問題情境,讓學生領會提問的技巧,能夠使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習歷史知識的激情也進一步高漲。
(三)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歷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為了科學地設置問題情境,教師會對于教科書當中涵蓋和涉及的知識點加以認真的分析,梳理歷史知識脈絡,這樣能夠結合相關歷史知識點的順序安排問題,幫助學生實現對歷史知識循序漸進地學習,有助于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路徑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依托問題實現對新課教學內容的有效導入
為了讓學生在每一次歷史課上進入專注的學習狀態,教師應當借助問題提出的形式帶領學生進入到情境中,讓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知識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致,并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可以說,在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必然會對答案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并且急于知道自身給出的答案是不是與問題的真實答案一致。在前述心理的驅動之下,學生表現出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情感,必然不同于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動蕩的春秋時期》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烽火戲諸侯》的圖片。在組織學生認真觀看之后,要求學生對該圖所代表的歷史故事加以敘述,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學生的討論結束之后,教師可選取幾名學生進行登臺敘述,之后再引入本節課的內容,通過這一教學導入模式,讓學生對于本節課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內容形成更為深刻的領悟與認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握好不同歷史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以免出現孤立的知識點造成學生產生認知盲區。同時,教師也應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采取游戲教學法、圖片展示法、視頻播放法以及故事講授法等方式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學習是有趣的,是吸引他們的。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鴉片戰爭》這部分知識時,考慮到學生以往未接觸過這部分知識,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鴉片戰爭的相關圖片,并播放電影《鴉片戰爭》的片段,由此讓學生對于鴉片戰爭形成直觀的認識。之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通過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制造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為了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對于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制造認知沖突。比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造認知沖突:“譚嗣同出身于官宦家庭,原本可以有非常舒適的生活,為什么他要放棄舒適的生活,毅然參與危機四伏的變法呢?為什么變法失敗以后,譚嗣同在完全可以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卻選擇從容赴死呢?”這些問題提出后,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促使學生迅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最終,學生通過研究、探索、交流,發現譚嗣同在老師歐陽中鵠的影響下,對王夫之的思想非常感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心懷治世救世的信念,早已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解決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理解了譚嗣同的行為,也深受感動和鼓舞。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推動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教材內容,還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
(三)在重點與難點處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領會和理解難度,但是如果無法充分地領會歷史知識中的重點與難點內容,那么后續的歷史知識學習也會不連貫,會受到不利的影響。為此,教師應當在向學生講授重點知識以及難點知識的過程當中,營造問題情境,以便能夠依托問題帶動學生展開充分的思考,這樣一來,學生將會對歷史事件形成完整的認知。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人教版初中歷史第一冊“三國鼎立”這部分知識內容時,可要求學生就自身觀看過的三國題材影視劇,對赤壁之戰加以描述,學生紛紛搶著舉手作答。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赤壁之戰當中孫劉聯盟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曹操勢力的原因,由此讓學生對于本節課的難點知識形成深入的理解與領會。
(四)依托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培養自主思考能力
很多時候,如果教師過多地為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會逐漸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自主思考能力則得不到培養和加強,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習慣的培養。為此,教師應當在歷史課程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而不是簡單地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加以全盤接受,這樣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學生深化認知,提升歷史核心素養。比如,在講《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歷史上有很多‘紅顏禍水’的說法,比如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你認同這一說法嗎?你認為唐朝的衰亡是由楊貴妃所致嗎?如果是,說出你的理由,如果不是,說出你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展開了辯論。有的學生說:“雖然不是楊貴妃導致的,但是楊貴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唐玄宗就是因為她才不理朝政的。”也有的學生說:“我認為,唐朝的衰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綜合因素所致,不可能是楊貴妃導致的。”學生各執己見,進行了辯論。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發難,對訓練學生的獨立思維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于當今的中學生──信息廣泛,視野開闊,且求異心理和探究心理強,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是會收到很好效果的。
(五)依托思維的靈活性設置評價性問題
初中學生的思維是非常靈活的,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但是在一些歷史課堂上,教師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反而選擇灌輸式教學模式,直接為學生灌輸歷史知識點、必考點,讓學生死記硬背。這對于歷史素養的培養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激活學生思維,依托思維的靈活性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評價性的問題,使學生真正從學習歷史中感受歷史、以史為鑒。比如,我們可以結合史實設置一些評價型問題,如:“秦始皇統一六國,被譽為‘千古一帝’,但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在后世爭議不斷。你是如何評價秦始皇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如何評價曾國藩?”由于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即問題的可爭議性和研究性,在“是”與“不是”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思維空間。只要學生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允許有不同的結論。這樣能使學生獲得極大的自主權,從而能更加自由地投入對問題的研究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張揚,發散性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結語
以上,從初中歷史課堂創設問題情境的價值入手,分析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路徑。創設問題情境成為越來越多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也在歷史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經常容易出現一些不足,比如問題無法吸引學生、問題偏離學生認知等,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認識沖突,更精準地創設問題情境,使每一個問題都能夠引領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與感知歷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武興.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情境的創設方法[J].考試周刊,2021(46).
[2]劉芳.淺析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78).
[3]楊建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問題情境創設的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3).
[4]蔡淑貞.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78).
作者:張世強 單位:甘肅省通渭縣榜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