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預習的指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時期歷史課堂教學中,預習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預習學案的設計,對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預習學案,必須要充分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學生,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精心設計習題,激勵學生全面把握知識要點,組織課堂活動,拓展知識視野,充分利用圖表等有效信息,鼓勵質疑,培養、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境課堂活動
當今歷史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預習環節,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熱身,預習不充分,后面的教學環節及相關活動,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米之炊。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個重要問題。近來,本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初步探索和嘗試,認為精心設計預習學案,對增強預習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淺談自己在這些方面的一些拙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樂于學習呢?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發現精神。在教學七年級(上)《百家爭鳴》一課時,我注重創設情境,先播放一段“山東曲阜祭孔大典的盛況”視頻,引導學生思索“幾千年后,孔子為什么還會受到人們的稱頌?他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重大貢獻呢?”等問題,這就引起了學生對本課內容探究的欲望,能夠自主地進行預習。再如學習八年級(上)《辛亥革命》一課時,通過播放大型歷史影視劇《辛亥革命》片段,讓學生感受到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使學生在了解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下,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探求新知的欲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組織課堂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教學中,通過恰當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使學生在準備過程中,自主地查找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課外資料,從而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對歷史知識的把握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如在學習《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時,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時,我通過預設這幾個問題,進行“我隨鄭和下西洋”現場采訪活動:假如你跟隨鄭和下西洋,會想到途中遇到哪些困難?你們有沒有信心戰勝這些困難?你們的信心來自于什么?你們跟隨鄭和遠航,有哪些重大收獲?有沒有留下什么遺憾?這樣的預習題促使著學生去思考、去理解,促使著學生深入地自主學習。而在談到“鄭和下西洋的遺憾”時,學生更是暢所欲言,有的說沒有找到建文帝,有的說沒有進一步前行,去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一些國家等等,這些回答跟教師的預設答案雖有出入,但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說明了學生在預習中,確實了解了一些課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自主地、深入地進行探究、思考,對于這些課堂生成,我就因勢利導,結合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進行分析,由此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具有商業目的,所以沒能利用這一契機開辟國外市場,沒有使中國進一步走向富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成效。
三、左圖右史,提高學生提煉、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在有些內容的呈現上采用的是圖表的形式,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圖表也是信息呈現的常用方法之一,信息的準確獲得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解讀上。如何才能使學生在預習時對圖表進行深入解讀以達到預習的效果呢?這就需要老師設置一些問題來加以引領。如學習《宋金對峙》一課時,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同時,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宋金對峙形勢圖》,并把它與前面的《遼、西夏、北宋形勢圖》比較,從中發現了什么?從而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這不僅加深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強了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也提高了他們的識圖能力,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學習八年級(上)《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這一課,探討各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時,我在引導學生預習課文的同時,結合課本地圖《1929—1933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了解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情況,并分析這些革命根據地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特點,都是處于各省邊界,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便于發展革命力量,從而對中國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勢和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總之,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導無定法,重在得法。在當今課程改革新形勢下,教師不僅要具有駕馭教材和課標的能力,更要深入了解學情,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及學生的實際狀況,精心編制預習學案,通過有效地引導學生預習,普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課堂教學不斷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任小彥.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學習:中.2014(12):174.
[2]熊紹安.新課程改革指導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方法變革[J].知識窗:教師版,2015(1):40.
作者:程燮平 單位:安徽省寧國市城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