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文章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三項教學策略,分別是課前自我準備,做到有的放矢;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多樣化教學,激起學生興趣。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導入;多樣化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課堂上師生角色重新定位,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當下面臨的一大難題。本文便結合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13課“偉大的開端”一課實例,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課前自我準備,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工作是一門藝術,不同于其他行業,不能簡單地重復機械。另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倡打造高效課堂,所以,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1]。
(一)鉆研教材、精心備課、整理思路
首先,教師要對教材非常熟悉,明確本課的重難點,規劃本課知識體系,突破重難點;其次,備好課,備好課不僅是看看教材,把自己的教學思路用教案呈現,而是把所有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想,包括備學生、備教法等。總之,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加一個設問“為什么”“適不適合學生”,這樣才能靈活掌控課堂。
(二)做好教具準備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課堂,特別是歷史學科。歷史學科本身的特殊性,結合多媒體所展現的生動易懂的直觀教學,更能讓學生感受這就是歷史。這就要求教師準備好相應的教具,如圖片、音頻等。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教學工作有序進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另外,需要教師提前到教室進行候課,確保精心準備的教具落實到位。
二、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歷史學科的學習也是如此,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的方法[2]。
(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高讀史能力
無論是課后,教師布置作業或預習新課,還是課堂中學生閱讀課本,都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和建議。授課教師需要提前告訴學生,本課的學習重點,并提前設計與本課的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同時在有疑問的地方做相關的標記,以便在講解時有重點地聽課。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成帶著疑問進行閱讀的習慣,不僅能提高讀史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生縱橫比較,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歷史學科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時間多、事件多,這需要教師教授學生縱向橫向比較方法。在平常的授課過程中,把學過的知識點或前后朝代事件進行比較和分析,在分析中,探究歷史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便于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以“偉大的開端”為例,可以講解1919年同一個時代下爆發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及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三者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關聯,從而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三、多樣化教學,激起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做到快樂教育、興趣教育,讓學生愛上歷史。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課堂的導入。若是授課教師在導入環節,平鋪直敘進入新課,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課堂效果自然不會理想。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如音樂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問題導入法等,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選擇恰當的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設計“偉大的開端”一課時,便是通過音樂導入法,有效地融合信息多媒體技術,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二)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熱情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史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特別是初中歷史教材,給初中學生展現了一幕幕鮮活的歷史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如歷史話劇、歷史辯論會、歷史知識搶答競賽等。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在設計“偉大的開端”這一課時,根據本課的內容,設計歷史話劇這一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以是參加游行的學生,也可以是當時的記者等,讓他們參與到活動中,去感受當年的愛國熱情。總之,在新課改的浪潮下,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要求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適當總結自己的經驗,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這對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鄒志禮.中學歷史課教學存在的若干問題[J].九江師專學報,1991(2):87-91.
[2]魏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研究[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4):55-56.
作者:蔡振鶯 單位:莆田華僑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