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技術創新對地方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技術創新角度研究技術創新對山東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機理,結合山東省2008—2017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格蘭杰檢驗測算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演進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建立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二者之間的線性回歸,得出以下結論:研發人員和研發資本均與產業結構演進有相關關系,均對產業結構演進有正向促進作用;研發人員投入和資本投入對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提升低于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提升。最后,在此基礎上得出了山東省產業結構調整的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產業結構;格蘭杰檢驗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轉方式、調結構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山東省經濟水平一直處于全國上游,但是由于缺乏創新、傳統產業比重大、高新技術產業貢獻不足,山東省經濟增速也開始放緩。同時,保障資源環境的生態平衡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考慮因素,省內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亟須調整,因此轉換經濟增長動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問題,從推動經濟增長諸多要素看,如資本、勞動力、技術等,技術創新是關鍵。在此背景下,文章借助2007—2017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格蘭杰檢驗驗證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之間因果關系,并建立二者間的回歸模型,說明技術創新在產業結構演進中的影響,旨在為山東省的新舊動能轉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相關參考。
1文獻綜述
從國外來看,“創新”這一詞匯首先出現在約瑟夫•熊彼特[1]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書中闡述了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隨后英國經濟學家Freeman[2]對技術創新加以定義并強調技術創新在應用方面的轉化,指出:“技術創新指的是新系統、新過程、新產品以及新服務在商業中的首次轉化”。國內方面,丁家麗[3]運用省際面板數據測度了自主創新對產業升級的作用程度,并指出自主創新的溢出效應具有地區差異性;高素英等[4]研究了省級地區的創新投入效果,發現省級創新投入影響本地及其他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一條直接路徑和三條間接路徑。陳福中等[5]采用京津冀1985—2016年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技術創新對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其中科技水平促進服務業生產率的效果尤為突出。綜合國內外研究而言,國外對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時間較早,提出了很多概念、定義,為國內的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國內方面,早期相關研究集中于省際層面的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的促進作用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分析,缺少量化的深度。近年來,我國學者充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省域開展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之間關系的研究,同時也利用大量的數據進行了計量層面的實證分析,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實證分析
2.1變量及指標選取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以及產業之間的關系和比例。由于技術創新不斷推動三次產業的比重排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轉變,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產業發展的形勢和產業間比例的變化。單位GDP的能源能耗是指某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單位GDP所耗費的能源數量,隨著產業內創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以及環保技術、節能技術的增強勢必會減少能源的消耗。同時與第一、第二產業比較,第三產業具有潛力大、能耗低、貢獻率高等優勢,因此單位GDP能耗可以衡量地區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不斷升級的變化。考慮到技術創新的產出具有滯后性和不可控性,文章分別選擇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y1)和(y2)以及單位GDP能耗(y3)三個指標說明產業結構的演進狀況。文章從人力和資金投入方面選取了R&D人員全時當量(x1)、R&D內部經費支出(x2)兩個指標來反映技術創新的強度。R&D人員全時當量是指某個地區研發全時人員數的總和,反映地區內技術創新的人力投入;R&D經費內部支出是指企業在與產品相關的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總和,反映了技術創新中的資金投入。文章數據來自山東省2009—2018年統計年鑒。
2.2格蘭杰因果檢驗
對反映產業結構優化程度和技術創新強度的上述指標,根據收集的原始數據進行格蘭杰因果分析,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格蘭杰檢驗的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R&D人員全時當量x1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y1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內部經費支出x2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y1的單向格蘭杰原因;第二,R&D人員全時當量x1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y2的單向格蘭杰原因,R&D內部經費支出x2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y2的單向格蘭杰原因;第三,R&D人員全時當量x1是單位GDP能耗y3的雙向格蘭杰原因,R&D內部經費支出x2是單位GDP能耗y3的單向格蘭杰原因。
2.3回歸分析
根據上述格蘭杰檢驗的結果,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內部經費支出都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格蘭杰原因,由此可以建立R&D人員全時當量、R&D內部經費支出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之間的回歸模型,以進一步分析因果關系的程度大小。設定第二產業增加值為S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S2。為消除數據存在的異方差性,對相關變量進行取對數的處理。建立以下模型:()1122lnlnln1,2iSβ=x+βxi=(1)使用Stata12.0軟件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回歸結果:112lnS=0.4725lnx+0.1633lnx(2)212lnS=0.7824lnx+0.3365lnx(3)其中:第一個回歸結果R2=0.99,模型擬合程度較好,β1和β2的t統計量分別為16.15和6.17,均通過檢驗;第二個回歸結果R2=0.99,同樣模型擬合程度較好,而β1和β2的t統計量分別為4.52和11.49,也均通過檢驗。模型在經濟含義上揭示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演進的關系。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內部經費支出的回歸系數均為正,表明二者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均具有正相關性。其中,R&D人員全時當量每增加1%,則第二產業增加值增加0.47%,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0.78%;R&D內部經費支出每增加1%,能使第二產業增加值增加0.1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0.34%。
3結論
(1)技術創新是使山東省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的關鍵要素,研發人才和研發資本的不斷投入都對山東省的產業結構的演進升級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了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2)根據回歸結果的分析,研發人員的投入和研發經費的投入對于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均高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結合目前山東省的產業結構現狀,第三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更加需要研發人員和研發資本的投入。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第三產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同時積極出臺人才引進政策。
參考文獻:
[3]丁家麗.自主創新對產業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16(24):26-28.
[4]高素英,欽彥祥,張燁.創新投入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路徑分析:基于本地效應與多元空間溢出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19):60-67.
[5]陳福中,劉成,盧景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技術創新對京津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影響:基于京津冀1985—2016年面板數據實證考察[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9):10-16.
作者:汪一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