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鋼琴表演專業創新教育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是具有創新人才培養和通識教育培養的雙重特性的科研項目。本文結合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申報的項目“音樂藝術院校鋼琴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就鋼琴表演專業的通識教育與創新教育做深入分析研究。
關鍵詞:藝術院校;鋼琴表演;通識教育;創新教育
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申報的項目“音樂藝術院校鋼琴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下簡稱“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獲批準為2011年陜西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1BZ58)。該項目的總體目標是:“將單一的培養鋼琴演奏人才的模式改變成為三類培養模式:演奏型人才、伴奏型人才、教學型人才。”項目的成果主要包括:“制定出分類教學制度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分類教學大綱和管理辦法;制定演奏生、伴奏生選拔制度;制定分類教學考試與考核細則等等”。近年來,關于各類人才的培養研究有很多,集中于創新人才培養和通識教育培養的研究又是其中的多數。然而,一個項目兼具通識教育與創新教育人才培養的雙重特性,確實較少。“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就是具有創新人才培養和通識教育培養的雙重特性的科研項目。教學模式是與一定的教育目標相適應的特定的教學結構。我國以單向灌輸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同片面強調知識傳承的教育目標相適應的,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是有目共睹的。近20年來高校的教學改革雖有所進展,但并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為了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本改變現行大學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已勢在必行。[1]音樂教育研究往往局限于大教育學的背景下,較少有新的突破。鋼琴專業的教學模式實質性突破探索更是難能可貴。“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確實具有探路石的效果。分類教學是按照不同培養模式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專業教學內容,各類教學各具特色,不僅擴充了專業知識量,使專業課程豐富化、多樣化,也使得教學方法靈活新穎,并積極在施教過程中做到“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目前這一改革內容部分已開始實施。為完善分類教學這一改革方案,又進行了以下實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分類教學選拔評審委員會進行公開公平的選拔;分類教學從本科生進校后第一學年開始實行,到以后各學年還會由評審委員會再次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調配。這樣,不僅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層面,給予學生更高更寬的展示平臺。
一、通識教育與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英國傳統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與美國教育實際相結合的產物。[2]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臺灣學者將generaleducation翻譯為“通識教育”,并以1984年4月5日頒發的《大學通識科目實施要點》為標志,通識教育開始在我國臺灣全面實施。《實施要點》中論及了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及目的。[3]當前在美國的許多大學中,都為本科開設通識教育類必修課。各大學具有開設該類課程的自主權,該類課程還具有涉及領域廣泛、學生選擇機會較多、由專業教師授課等特點。哈佛大學2007年以前稱這類課程為核心課程,包括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藝術、道德推理、數量分析、自然科學、社會分析等7個方面的系列課程,要求本科學生必須在每個方向大約7~13門課程中選擇1門課程,略少于一個本科學生總課程量的1/4。2007年5月,哈佛大學決定從2013年入學的新生開始改用新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新課程包括審美和解釋性理解、文化與信仰、經驗與數學證明、道德推理、生命系統的科學、物理世界的科學、世界中的社會、世界中的美國等8個方面,學生必須在這8個方向中選擇1門課程。課時量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略有增加,相當于本科學士學位最低學分要求的1/4。我國大學應該充分、自覺地利用通識課培養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大學應該將通識類課程的范圍適當擴大;大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對通識類必修課的選擇機會。[4]黃國華等人提出,通識教育在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具有以下三個重要價值:[5]
(一)本科應用型人才在知識構建上,既要注意知識的廣度,又要注意知識的深度
“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將鋼琴專業學生的培養分為演奏型人才(占年級總人數的10%)、伴奏型人才(占年級總人數的35%)以及教學型人才(占年級總人數的55%)三個方面,在每個方面都注重了學生知識廣度和知識深度的培養。如演奏型人才的課程內容包括:專業必修類課:專業主課3節/周,大師課4節/學期,匯報會或音樂會一次/學期,舞臺指導及演奏心理輔導一次/學期,公開課1節/學期,比賽不限。專業選修類課:音樂美學、曲式分析、復調、鋼琴藝術史、專業英語、鋼琴文獻、音樂鑒賞。每人選修2門,在四學年中結業。伴奏型人才的課程內容包括:專業必修類課:專業主課1.5節/周,大師課或公開課1節/學期。鋼琴藝術史2節/周,鋼琴教學法2節/周。(一、二年級修)。教育理論2節/周,論文寫作2節/周(三、四年級修)。專業選修類課:教育心理學、音樂美學、藝術概論、曲式分析、復調、鋼琴藝術史、專業英語、鋼琴文獻、音樂鑒賞、音樂評論等。每人每學年選修1門。教學型人才的課程內容包括:專業必修類課:專業主課1.5節/周,雙鋼琴與四手聯彈1節/周,鋼琴伴奏1節/周,(二、三年級修)。室內樂重奏課1節/周或聲樂藝術指導課1節/周(三、四年級修)。專業選修類課:音樂心理、藝術概論、曲式分析、復調、鋼琴藝術史、專業英語、鋼琴文獻、音樂鑒賞等。每人選修2門,在四學年中結業。
(二)本科應用型人才在能力構建上,既要注重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又要注意創新能力培養
在應用型人才在能力構建方面,“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對三類學生也有較為具體的要求:1.演奏型人才由各自專業教師代課,由教學組具體管理、指導以及推選參加比賽。教師嚴格要求學生,遵循規范化訓練手段,明確教學重點,技術與音樂并重,教學內容緊跟比賽形式。2.伴奏型人才由主修課教研室具體管理,每位鋼琴系教師和相關專業理論課教師參與教學工作。要求每位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善于課堂引導和啟發,鼓勵參加各類型的藝術實踐,系里積極為學生提供平臺,創造機會。3.教學型人才由室內樂教研室具體擔任除專業課以外的伴奏課、重奏課教學任務,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踐并重,拓寬教學面,特別培養音樂合作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性,指導演出和比賽。
(三)本科應用型人才在素質構建上,既要注意專業素質的培養,又要注意綜合素質的提高
“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始終既注意專業素質的培養、又注意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課程設置方面,演奏型人才、伴奏型人才以及教學型人才所有課程的教學形式均為:專業個別課、理論共同課、藝術實踐活動三者結合進行。其中,專業個別課體現出對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注重,理論共同課、藝術實踐活動體現出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注重。桑新民提出,在大學教育中倡導和踐行通識教育,是20世紀大學文化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標志。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應為培養適應時代要求、具有創造性和健康個性的文化人;大學通識教育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在創新學習文化中喚醒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大學應成為大師、大境、大士、大業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在通識教育中尋找失落的大學精神。[6]“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培養出三種既注重專業素質的培養,又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的鋼琴專業本科人才。具體是:1.演奏型人才(占年級總人數的10%)經選拔產生,每學年第一學期末(1月份),在期末考試成績排名前20%的學生中選拔出一半人數的學生作為演奏生。2.伴奏型人才(占年級總人數的35%)經由學生(除演奏生外)報名后選拔產生,選拔時間是每學年第一學期末(1月份)。以上選拔的曲目由選拔委員會制定。3.教學型人才(占年級總人數的55%)在每學年第一學期末(1月份)由學生報名產生。
二、創新教育與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周濟提出:“大學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同時又是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的戰略高地。高校教學科研隊伍是國家高層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一支生力軍。”[7]鋼琴專業作為高度專業化的藝術學科,在創新培養方面必然受到專業化培養與社會大眾需求的矛盾影響。有專家提出,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專業化培養與現實問題的解決往往依賴于多學科、多領域共同參與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分工和知識無限膨脹之必然,專業化必不可少。[8]“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的設計考慮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共同參與,力爭培養出集演奏能力、教學能力、創新能力與研究能力的教學特色于一身的鋼琴藝術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養與鋼琴專業學生分類教學
“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在以往鋼琴專業學生只注重少數學生鋼琴演奏技能的培訓基礎上,過渡到更為關注多數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適應性的培養。在此理念的構想下,項目要求在教學實施上做出相應的變革——即分類教學,通過分類教學實現鋼琴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項目提出鋼琴專業學生的多元化培養方向,目前分為三個方面:演奏型、伴奏型以及教學型。
(二)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創新選拔方式及預期成果
所有學生報分類教學管理小組和院教務處批準后備案,并向全系學生公布。分級教學制度和選拔制度向全體師生公布,一切從學生實際水平,實際能力出發,選拔出各有所長的不同類型學生。本科一、二、三年級按年級分別實行分類教學和選拔。每學年同一時間進行一次選拔,有特殊情況的做相應類別調整。預期成果:演奏型人才:爭取在省級以上比賽獲獎達到40%;在全國或國際比賽獲獎達到10%_15%;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伴奏型人才:爭取在輔導業余鋼琴考級方面,使通過率達到90%以上,優秀率達到30%;舉辦學生教學音樂會;發表學生論文;翻譯音樂文章等。教學型人才:舉辦雙鋼琴與四手聯彈音樂會;舉辦室內樂音樂會;擔任音樂會的藝術指導;參加比賽獲得伴奏獎或使演奏演唱獲獎等。通過這一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和實施,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宗旨,集演奏能力、教學能力、創新能力與研究能力的教學特色于一身,協調素質教育與能力教育的比例,彰顯表演專業的學科優勢,為音樂藝術院校和音樂團體輸送人才。
(三)多元化人才培養與鋼琴專業學生的創新教學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競爭力以及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問題的提出,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和教學改革討論的熱點問題。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創新人才的培養,實施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總結這些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經驗,對中國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工程”的實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如哈佛大學本科教育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lecture)、討論(seminar)、輔導(tutorial)、實驗(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案例研究(case-study)、模擬法庭(moot-court)、獨立學習(independentstudy)等。[9]正對三類學生的教學,“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
1.演奏型專業必修類課:專業主課3節/周,大師課4節/學期,匯報會或音樂會一次/學期,舞臺指導及演奏心理輔導一次/學期,公開課1節/學期,比賽不限。專業選修類課:音樂美學、曲式分析、復調、鋼琴藝術史、專業英語、鋼琴文獻、音樂鑒賞。每人選修2門,在四學年中結業。考查與考試:學期考試二次,中期技術考查一次。演奏生由各自專業教師代課,由教學組具體管理、指導以及推選參加比賽。教師嚴格要求學生,遵循規范化訓練手段,明確教學重點,技術與音樂并重,教學內容緊跟比賽形式。
2.伴奏型專業必修類課:專業主課1.5節/周,大師課或公開課1節/學期。鋼琴藝術史2節/周,鋼琴教學法2節/周。(一、二年級修)。教育理論2節/周,論文寫作2節/周(三、四年級修)。專業選修類課:教育心理學、音樂美學、藝術概論、曲式分析、復調、鋼琴藝術史、專業英語、鋼琴文獻、音樂鑒賞、音樂評論等。每人每學年選修1門。考試與考查:學期演奏考試一次,學期學業總結一篇,專業課筆記一篇(內容不限)/周。復合生由主修課教研室具體管理,每位鋼琴系教師和相關專業理論課教師參與教學工作。要求每位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善于課堂引導和啟發,鼓勵參加各類型的藝術實踐,系里積極為學生提供平臺,創造機會。
3.教學型專業必修類課:專業主課1.5節/周,雙鋼琴與四手聯彈1節/周,鋼琴伴奏1節/周,(二、三年級修)。室內樂重奏課1節/周或聲樂藝術指導課1節/周(三、四年級修)。專業選修類課:音樂心理、藝術概論、曲式分析、復調、鋼琴藝術史、專業英語、鋼琴文獻、音樂鑒賞等。每人選修2門,在四學年中結業。考試與考查:學期獨奏考試二次,集體表演一次。藝術指導生由室內樂教研室具體擔任除專業課以外的伴奏課、重奏課教學任務,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踐并重,拓寬教學面,特別培養音樂合作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性,指導演出和比賽。所有課程的教學形式均為:專業個別課、理論共同課、藝術實踐活動三者結合進行。
三、鋼琴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著名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西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的創始人RogerSchank曾有這樣一段自述:“我對學習了解的越多,就越意識到學校教育的一整套做法從根本上都是錯誤的。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泥淖中艱難跋涉時,感到非常震驚。我發現孩子開始憎惡學校,因此開始思考如何開發教育軟件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習快樂起來”。[10]作為鋼琴教學的教師,面臨和RogerSchank相同的困惑。鋼琴教師如何讓鋼琴專業的學生快樂的學習呢?如何提高這些學生面對社會適應性的問題呢?正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鋼琴專業多元化培養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制定出分類教學制度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分類教學大綱和管理辦法;制定演奏生、伴奏生選拔制度;制定分類教學考試與考核細則;撰寫教學改革研究報告;撰寫教學改革研究論文;制定藝術指導生課程教材。
四、結語
教育的模式具有歷史的遺傳性,遺傳的事物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的雙重特征。即某種教學模式在一定時期內處于優勢地位,經過一段時間后,教學模式會在此基礎上發生變革。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的廣大專業教師積極探索,積極實踐,使中國的音樂高等教育模式更加科學化和社會化。
參考文獻:
[1]冷余生,論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與條件,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1月
[2]龐海芍,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第1期
[3]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M].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53-154
[4]張鐵勇,美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現狀、特點、功能與啟示,教育探索,2009年第10期
[5]黃國華、孫淑娟,通識教育在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分析——以新建本科院校為考察中心
[6]桑新民,創新學習文化回歸大學精神——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新探,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7]周濟,注重培養創新人才增強高水平大學創新能力,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第15、16期
[8]郭廣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因素,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第5期
[9]姚聰莉、任保平,國外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及對中國的啟示,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第9期
[10]Beach,B.LearningwithRogerSchank[J].TrainingandDevelopment,1993,(10).
作者:李壯壯 單位: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