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家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為切入點,發現了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實踐、學生存在認識誤區、信息獲取渠道不暢等問題,并提出了外引內培、科技創新、分層教學、開發公共平臺、制定激勵政策等對策。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對策
2018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意見中指出“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技創業,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可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推動我國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研究經濟新常態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創新創業引領效果不佳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面授課程普遍由輔導員擔任任課教師。專業教師不愿參與創新創業,究其原因,一是多數高校的政策以科研為導向,高校教師更愿意將有限的精力投放到科研上,在職稱上搏一搏,二是高校教師缺少創新創業經驗,能力上也無法對學生很好地指導。但是,輔導員任課存在諸多弊端:一方面輔導員日常事務瑣碎繁多,很難投放精力到創新創業的研究中來,上課時底氣不足;另一方面,輔導員普遍沒有創業經歷,甚至沒有企業工作經驗[1],無法用自己的鮮活經歷去啟迪學生,在講授創新創業課程時,多是照本宣科,授課內容多傾向于就業指導,比如簡歷設計、面試技巧等。枯燥乏味的課程,毫無底氣的教學,必然無法喚起學生的聽課興趣,更無法喚起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
(二)創新創業課程缺少實踐,校內雙創項目重“樣子”輕“里子”課程設置上,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采用的形式是面授或者爾雅、慕課等互聯網課程,雖形式多樣但都是教師的單項輸出,缺少師生互動和實踐教學。目前高校在實踐教學上存在以下問題:(1)外部與企業合作較少,一方面沒有把企業經驗引進來(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沒有把學生送出去(去企業實習);(2)內部創新創業項目浮于表面,比如高校設置的眾創空間,本是學生實踐創業的好地方,但是準入門檻高,手續復雜,讓學生望而卻步;再如,學期中旬停課一周設置的“創新創業周”慘變自習周,一方面高校缺乏統一規劃,“創新創業周”全部下派各二級學院自行安排,缺少效果驗收,導致二級學院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二級學院內部責任劃分不清,專任教師與輔導員都認為對方應承擔創新創業主體責任,導致雙方推諉。
(三)未能打消學生心理顧慮,存在認識誤區提到就業,大多數學生很有底氣:雖然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找到一份工作不難。然而,大多數在校生一談到創業就缺乏信心,認為創業就是成立公司,需要大筆啟動資金,操作難度大,不敢嘗試。還有一些同學,雖然想在學校內從小微處創業,比如成立“跑腿公司”或者售賣文具、零食,但礙于面子,覺得為同學提供服務就是低人一等,更害怕創業失敗老師同學嘲笑自己。基于以上顧慮,高校中敢于創業的學生很少。(四)創業信息獲取途徑不暢,創業政策提供不全在進行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后,一些同學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但高校未能提供全面的創業信息。學生只能依靠互聯網“自力更生”,但互聯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在校大學生無法有效辨別真偽,急于創業的學生很可能會被低投入高回報的騙子項目吸引,造成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多數高校未能全面提供創業政策,在校大學生甚至高校教職工對國家、地方的創業政策不甚了解,導致學生創業走彎路。
(一)采用外引內培制度,成立創新創業研究室,教育師資隊伍專業化首先,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引入優秀企業家、優秀校友擔任創新創業課程教師[2],一方面,企業家具有說服力和公信力,學生由“信”入“心”,可切實增強課程實效。授課內容上,由于在校生創業規模小,大企業的管理經驗與之不適用,建議企業家著重講解在校期間的創業經歷或者創業初期的經驗,起到榜樣作用;其次,參照高校思政部的運作模式,成立校級創新創業研究室,根據本校專業特點設置分支小組,比如設置財經類創新創業教育小組、機械類創新創業教育小組,全校的創新創業課由研究室專任教師承擔教學任務,保證課程質量;創新創業周活動由研究室統一規劃,形成閉環,嚴格驗收,保證雙創周效果,也可以招募有創業經驗的教師作為兼職教師。最后,由于以上調整需要一個過渡期,短期內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由輔導員講授的現狀無法改變,因此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創新創業能力建設,一方面聘請專業團隊對輔導員進行培訓,寬進嚴出,培養出一批創新意識強、創業點子多的精英輔導員,另一方面嚴格控制輔導員授課資質,由高校指派優秀輔導員授課,不能出現輔導員自由報名、“報者皆有份”的情況。
(二)加強科技創新引導,豐富創新創業實踐形式科技創新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多數高校的短板。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來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教育水平:(1)高校應加強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教師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使高校教師及學生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能源、材料、智能制造業、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2)成立校級科技創新社團,由校科研處直管,社團成員不限專業,鼓勵學科交叉融合,高校委派專業教師指導,打造師生互動式創新創業實踐;(3)以競賽促進創新,建立院級-校級-省級-國家級競賽選拔流程,適當增加院級和校級比賽次數,讓在校生在不斷的比賽中得到磨練,發現自身不足,學習其他參賽團隊的長處;(4)創辦大學科技園,并將學校的實驗室、眾創空間等全部對學生開放,免費使用儀器設備。設置創新創業專項費用,用于采購學生所需硬件設備。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大力支持學生科技創新。
(三)分層教學,打造創新創業校園文化,鼓勵小微創業分層教學,第一個層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掃盲式教學,普及創新創業重要性,講授基礎知識,主要目的是喚起學生創新創業熱情,第二個層次是面向有創新創業想法學生的深入教學,由創業成功者親自授課,主要傳授“實戰”經驗,打造企業家一對一幫扶創業。與此同時,要在校園文化上下功夫,利用學生社團、校內廣播、宣傳欄,打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形成寬容理解的氛圍,打消創業學生面子上的顧慮,鼓勵創業者邁出第一步,不怕遇到熟人,不害怕失敗,敢于從小微創業著手,比如創辦校園跑腿、攝影工作室、奶茶店等。
(四)開發公共創新創業平臺,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為解決前文提出的創業信息獲取不暢、政策了解不全的問題,建議開發公共創新創業平臺,該平臺建議由計算機學院師生開發,將平臺開發也作為創新創業實踐的一部分。該平臺由校就業處與網絡中心共同維護,面向全體師生,教工/在校生憑借教工號/學號均可以登錄。該平臺集成以下功能:(1)政策公開:國家、省市、校級政策,可根據項目關鍵詞智能推送政策;(2)前沿創新創業資訊;(3)項目管理:包含創新創業項目申請、審批、進度查詢、管理等功能;(4)企業家風采:展示成功人士的經驗與成果,激勵學生;(5)課程學習:外鏈一些優質學習網站;(6)信息交流:供師生自由交流創新創業經驗。
(五)制定有效激勵政策,吸引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管理學認為激勵可以引導組織成員的行為,在高校制定激勵政策,能夠讓高校教師從科研中抽出精力從事創新創業的教學和實踐輔導,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具體來說,教師方面,可將創新創業與評優、評職稱掛鉤,實行加分制,或者在相同條件下的候選人中享有優先權;設置專項獎勵基金,對于有突出貢獻/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比賽榮譽的教師進行物質獎勵。學生方面,將創新創業納入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創新創業項目的等級,置換成高中低三檔的學分;在綜合測評中進行加分,并在評優評先中享有優先權(相同條件下),同時可設置創新創業獎學金。
三、結語
國家經濟的穩健發展離不開創新和創業,這就需要高校進行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教育,為祖國源源不斷地輸送創新型人才。但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晚、師資力量單薄、機制不健全,整體水平有待提升,這需要高校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和奮斗,同時,大學生也需要時刻謹記自己的時代使命,實現科技強國,民族復興。
參考文獻:
[1]李杰,陳宏濤.普及高校創業教育的困囿與基本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65-67+84.
[2]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19(12):116-121.
作者:鄭欣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