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本科院校財務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是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大改革。為了適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趨勢和要求,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實踐教學是提高財務會計類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通過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現狀及問題,著力構建了全程化、模塊化、層次性的“12345”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有條件、有意愿的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許多新建本科院校紛紛提出了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辦學思路,從而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財務會計類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課程群的實踐教學內容一般以財務會計、財務會計實訓為主要課程內容,在實踐教學實施方式、實踐內容的設計、組織方式等方面不盡合理,而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則是要求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為了真正做好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加強了解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要求,就必須改變原有教學程序,重塑新的教學思路,優化課程設置,調整課程設計,突出實踐能力,探索具有轉型發展特點的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勢在必行。
一、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適應高校轉型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目前,許多新建本科院校都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從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培養,要求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良好的技術應用能力、綜合素質高等特點。[1]為了適應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財務會計類課程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探索和創新新型教學模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這就要求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必須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針對課程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從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增強教學效果,同時也能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避免出現理論教學和實踐工作的脫節,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與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為學生學習和就業之間構建溝通的橋梁,以利于培養技術型、應用型、橋梁型人才。
(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會計類專業屬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是技術型、應用型和橋梁型人才,主要為企業的發展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會計從業人員,其對應的目標工作崗位可包括出納、檔案管理、會計主管等。目標工作崗位與崗位職業所需技能是相對應的,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有相應的基本技能才能勝任其工作,這些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核心能力主要通過財務會計類課程群的學習和實踐來培養。但當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突出表現在理論功底扎實,但是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導致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很好滿足企業對會計工作崗位的需要,導致對工作崗位的使用能力弱,甚至出現不能勝任工作崗位的現象,這種結果都違背了高校轉型發展人才培養的目標。[2]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加強財務會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以便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需求,從而為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推動會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需要
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能夠使得學生學習到許多課內沒有接觸到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深化和拓展,而這種結果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同時,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從而完善自己,適應教學要求,有助于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現狀及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高等院校的發展在于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人才,能夠被社會所接受。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歷史較短,目前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其發展的主要目標,但是存在普遍的問題,不少院校并不十分清楚企業特別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導致這些高校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資源分配不是十分合理。[3]對于財務會計類課程來講,由于部分教師對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是十分清楚,即使有一定的了解但卻沒有完全貫徹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例如有的教師對財務管理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有的教師對財務會計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其結果是學生一方面不能系統的掌握會計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的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企業會計實踐中。所以,財務會計類課程建設沒有體現應用型本科的特點。
(二)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協調性不足
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協調性不足主要表現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許多學生對財務會計類課程的理論知識能夠倒背如流,但卻不能很好的應用這些理論與解決企業會計工作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而且實踐教學設置在整個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練習所學到的知識。[4]例如基礎會計學課程主要是依據會計核算程序設置的,其一般流程為:設置賬戶、復式記賬、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財產清查和編制會計報告。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和理解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理論。許多教師在講授這些知識時過于偏重理論,忽略了學生技能培養,其實踐教學環節占課程教學時間很少,導致學生學完這門課程以后,仍然不會編制會計憑證、填制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這種人為地割裂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必然會導致學生畢業后不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三)缺乏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從新建本科院校層面來講,很多地方還是在模仿老牌的本科院校,沒有根據自身院校的特點和服務地方經濟的需要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教學中普通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許多院校的財務會計類課程雖然也開展實踐教學,但是比較零散,而且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各個課程的實踐教學自成體系,沒有形成課程之間實踐教學的聯系,缺乏實踐教學體系之間的連貫性。即使一些院校也積極開設了實踐教學,但教學環節與企業生產活動脫節較大,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在校內完成,忽略了教學內容和實際工作的結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進行的實踐學習通常是重復性的,雜亂無章的,漫無目的的,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不是很大。
(四)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比較薄弱,“雙師型”比例偏低
財務會計類課程是既重視理論教學又重視實踐教學的課程,其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整體素質,既要對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熟悉,又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技能。[5]但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由授課教師完成,“雙師型”比例比較低,雖然他們中的一部分學歷很高,但是很多都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任何的實踐經驗,缺乏實踐認知。再加上授課任務重,科研壓力大,導致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準備課程,不能保證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其結果是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不能轉化為實踐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三、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一個總體目標
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以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為基礎,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對于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實施課程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是以培養具有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具備有復合型知識結構、國際化視野,較強的動手能力,能勝任經管部門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二)兩個層面
兩個層面是指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校內實訓是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主要是通過校內會計方面的實訓室,如會計手工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會計綜合實訓室等,利用仿真的會計實訓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會計知識,對所學的財務會計類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6]校外實訓主要是在校外利用學校的實訓基地進行課程教育、職業素質培養和專業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清楚的了解企業實際的會計處理方式,實現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崗位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三個一體化
三個一體化是指一體化的教室、一體化的教師和一體化的教材相結合。一體化的教室是根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相關會計工具,演練會計實訓和強化會計訓練,從而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在這種條件下,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一體化的教師是實現三個一體化的重要條件,主要是指具備普通教師和會計師的“雙師型”教師。學校可以通過人才引進,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應用能力強的“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例如可以鼓勵基礎會計學教師利用寒暑假期間到會計師事務或者大中型企、事業單位財會部門兼職,最終提高其會計職業技能和雙師素質,提高教師中“雙師型”教學團隊的比例,為學校轉型發展奠定基礎。一體化的教材。針對財務會計類課程理論教材與實訓教材相分離的狀況,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材。財務會計類課程任課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學校的情況和學生素質編寫適合自身教學使用的實訓教材,處理傳統的題型外,應增加仿真實訓題,同時在編寫過程中應按照行業規范,操作流程更加貼合實際,實現一體化的教材。
(四)四個結合
四個結合包括技能培養和素質培養、分崗實訓和綜合實訓、手工實訓和電算化實訓、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相結合。技能培養和素質培養相結合是指在重視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在教學中還要強化對學生會計職業道德、團隊協作方面的培養。分崗實訓和綜合實訓相結合是指在進行會計實訓時,實施一人一崗,按照小組的形式,輪流崗位,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每一個崗位的能力。[7]分崗實訓后實施綜合實訓的方式進行,采取一人多崗進行訓練,使得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全面的掌握會計處理的全盤賬務,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手工實訓和電算化實訓相結合是指利用手工賬和電算化軟件進行會計技能的訓練,將二者之間進行有機結合,達到既掌握了會計理論知識又能達到財務軟件的熟練應用。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相結合采取校內模擬實訓和校外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這種方式能夠縮短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五)五種實訓方式
五種實訓方式是指課堂單項實訓、分課綜合實訓、專業綜合實訓、企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課堂單項實訓就是在財務會計類課程教學中,針對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單行技能訓練,做到“教、學、做”融為一體。分課綜合實訓是在完成單項實訓以后進行,對財務會計類每門課程分別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從而既能使學生掌握每門課程,又能提高學生會計的綜合處理能力。專業綜合實訓。將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訓融合在一起,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課程,以一個企業模擬運營的方式,讓學生處理運營中的各種會計問題,培養學生綜合會計知識的運用能力。企業頂崗實習,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將財務會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延伸到企業,安排學生到企業里面從事一定的工作崗位,輪流實習,幫助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提高職業素養。畢業論文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然后以這些問題為基礎,進行論文寫作,既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又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進行科學研究的精神。綜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財務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各個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優勢,正確認識自身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才能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本文建立的“12345”的實踐教學模式,是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的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對學生的財務會計類課程知識進行全方位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職業素質、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梁斌,周志和.“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會計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甘肅科技,2014(20):77-79.
[2]周志秀.“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J].中國市場,2015(19):215-216.[3]凌世壽,石勤.“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究[J].高教論壇,2014(3):54-58.
[4]沈應仙.高職財務會計課程群“一體三結合”教學模式探索[J].財會經緯,2009(6):89-90.
[5]侯翠平,張紅軼,豐蓉芳.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財務會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會計,2015(9):61-63.
[6]羅艷芬,呂朝周.加強會計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81-182.
[7]趙彥鋒.執業能力導向的財務會計類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財會通訊,2013(6):34-35.
作者:劉戰偉 單位: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