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文化中品音樂審美價值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古至今,中國人品茗,注重一個"品"字,并且將“品”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品”不僅是鑒別茶葉本身的好壞優劣,更重要的是將品嘗茶的過程境界化,從而給我們帶來的無限遐想,神思志趣和領略飲茶情趣,當然也成為志同道合人們論道閑談的休閑活動。茶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占據重要位置,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此中的茶歌、茶曲在整個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今天,茶歌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透過茶文化品茶歌音樂的意境美和真實美。
關鍵字:茶文化;茶歌;意境美;真實美茶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甚至在我國南方地區,把喝水叫做喝茶。茶在我國歷史淵源,傳承著人民的智慧和傳統習俗,承載著中華歷史文明進步。對比與西方咖啡文化而言,茶文化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底蘊和沉淀。千差萬別的地區文化、民族風情和種族性情,演變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呈現出的個性差異。茶文化之“守常”、“平衡”、“對稱”的中庸與咖啡文化之“獨立”、“發展”、“開拓”的理性反映出中西方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從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我們不難看出西方人看世界是科學的、理性的。中國與之有差別,哲學化,玄虛化。中國古時候老子美學觀點中曾經有這樣的論述,萬事萬物都是有、無、虛、實之美。然后“無”和“有”是彼此獨立又相互統一的,不能離開而存在,“虛”與“實”也是彼此獨立而結合,缺一不可。所以相互的統一和彼此的結合,天地萬事萬物才自然地形成了關系——產生、發展、變化、運動,才有生生不息。自古中國就傳承著這樣“虛實結合”的美學觀,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一條主要的原則。茶文化中自然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審美精神,與音樂藝術不謀而合的相統一,形成了審美精神,從茶文化中品音樂審美價值,即:意境美與真實美。
一、茶文化中音樂意境美
在楊辛、甘霖的《美學原理》一書中指出:意(情)和境(景)的之間的關系也便是心與物之間的關系。這里的意(情)屬于主觀范疇,而境(景)屬于客觀范疇。我們可以解釋為著重表達主觀心理變化,思想意識,觀念看法。我國傳統音樂里,提及“意境”美更注重于主觀世界里的精神層面,精神追求和精神想象。更講究意猶未盡,音樂停止而余音繞梁的抽象境界。茶歌里的意境美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古代唐代著名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帶來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便揭開了意境的想象的序幕。第二碗寫喝茶的情緒,造成了情景與情感的交融,相互感染。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思維活躍,文字如泉涌,五千卷鋪天蓋地,多而密。第四碗道出人生不如意之事,應該以豁達的態度面對,或者拋棄到九霄云外。第五碗、第六碗是茶人的內部感受。第七碗是最后的一碗,茶人的境地已經升華,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通過七碗的層層疊進,寓意也愈加深入,全然的解釋了茶歌的審美價值取向。唐代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曾經寫出一首飲茶詩《西山蘭若試茶歌》。詩中不僅評價了茶葉,還將制茶過程描寫盡致,炒青的制作工序很簡單但是卻很細致。詩中寫到了香是緣自炒青。他提到茶的香氣悠揚,撲鼻,使隔夜的情緒醉意消散,并且能夠全身心的清明,甚至是徹進骨髓,將人的煩惱憂愁,不良情緒打消散,打開胸襟。清新凝神,使人的精力充沛。當然,茶歌的意境美不僅僅體現在歌詞和詩詞中,其音樂的旋律美,風格美,還有配器美也是不容忽視。《中國茶》是一首新創作的茶歌,歌曲采用鮮明的二段體,第一部分旋律主題鮮明,起承轉合的結構將嫩茶與景色描述的淋漓盡致,第二部分抒情性的將音樂發展到了茶情茶話。配器體現古箏、琵琶的絲竹音與鼓的敲打音的交織,使音樂流暢而韻律感強。茶道音樂充分的體現了茶歌的意境美,古人云:“茶宜凈室,曲宜古韻”。在喝茶品茗中,古曲的醇厚,悠長,情綿,陶冶情操。古琴、古箏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曲調悠長,使品茶意志清凈,冥思,身心愉悅。如《漁舟唱晚》、《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夕陽簫鼓》、《瀟湘水云》等從音樂中聆聽大自然的空靈和情懷,憂思與遐想,體現音樂的意境美。
二、茶文化中音樂真實美
音樂是貼近自然而善于模仿自然的藝術,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樂作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它可以通過音高、音強的變化,節奏的靈活變化,結構構成與樂思發展等因素,將真實的自然環境,客觀現實,個體的內心情感,主體的心理活動等最大的形式化。在我國,眾多的以茶為主題,用茶作題材,以及與茶相關的歌曲,如《采茶歌》、《茶山小調》、《古茶》、《請茶歌》等等,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而以口頭形式流傳民間。真實的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現代新創作的流行歌曲,也有大批以茶為內容,以茶為引子來襯托,表達某種真實的情調或情誼。
1.以茶為媒表達真摯的情感茶歌的旋律悠揚而婉轉,歌詞真摯的表達,曲調舒緩,節奏相對穩定。情感深沉、細膩、真摯。歌曲《請茶歌》是一首膾炙人口紅色革命歌曲,詞曲作者真摯表達情感;加上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二度創作的演唱,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曲調為我國五聲調式羽調,旋律走向簡單而符合語言特點。歌詞真摯的表達對紅軍的愛戴和擁護,對革命精神意志堅定,革命傳統永不忘的決心。《六口茶》是我國湖北恩施的一首著名小調,歌曲演唱形式是男女對唱,內容通過喝茶和對話反映恩施土苗青年男女尋求愛戀及其向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禮儀。歌曲通過問答方式,融入了情俗,有了情感的升華。
2.記錄茶農生活表達思想感受反映著茶農的情感興趣、思想表達和生活變遷。采茶、制茶雖是艱苦的,繁重的工作,煩躁的心情,適當的唱茶歌來緩解壓力。《采茶歌》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民歌,流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贛南山區。歌曲內容反映茶農的生活變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演變,該歌曲的內容也隨之變化。但是社會在變,鄉村在變,茶農韻唱采茶歌的傳統沒有變。新時期,山歌也賦予了新風尚。“口唱山歌心里甜,歌聲陣陣潤心間;三農政策惠萬民,小康生活年勝年。”歌曲的演唱形式對比于內容上顯得簡單,一段體的結構,一人唱,后來發展竹擊節,一人唱眾人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聯唱形式。民間流傳的童謠風格《炒茶歌》,語言詼諧押韻。《制茶歌》中每句末的語氣詞“哎呦”表現了熱烈勞動場面和茶農勞作的辛苦。《茶祖吳理真》主題曲《植茶歌》不僅旋律和歌詞美麗動聽,更重要的是意境美、寓意美。在植茶的季節,家家種茶忙,炊煙還未起,茶歌已經響起。茶祖吳理真夫婦植茶對歌,再現了茶農植茶勞作的場面。
3.眾多茶歌謠反映豐富風土人情文化我國是產茶大國,茶的種類很多,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地理條件而生產的不同的茶種。《龍井謠》、《猴魁茶歌》、《武夷山茶歌》、《江西婺源茶歌》、《富陽江謠》等茶歌眾多,風格各異。雖然每首歌曲的內容不同,演唱方式不同,卻都個性鮮明的反映地區特色,語言特點,生活人情習俗。婚儀茶歌《茶茗詞》、《贊茶歌》、《哭茶歌》、《獻茶歌》、《奠茶歌》、《節慶茶歌》等,從不同生活角度產生的茶歌,湊成了我國豐富的地區風土人情文化。文化傳統造就的音樂審美精神,中國茶文化中茶歌的藝術價值充分展現了“意境美”和“真實美”。音樂里我們既能夠找到“真實”的茶活動,茶生活和茶文化。也能感悟到茶情,茶意,茶風致。西方音樂更多的通過音響,近乎模仿,使人獲得對生活的本質的體驗和認識。而中國音樂在效仿返真的基礎上,更追求一種體驗,取得一種感悟。茶歌即使音樂體裁,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也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情感表現和生活的自然流露。深挖我國優良的傳統音樂,將我國的傳統音樂發揚光大,流光溢彩。隨著時間的演變,文化的發展,茶歌不在是單獨的藝術形式,與茶戲、茶舞、茶詩結合,成為綜合的藝術形式。例如茶舞《采茶撲蝶》有名采茶燈,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奇葩,深受產地福建龍巖人民的喜愛,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舞蹈源于人民的采茶生活,表現出天真活潑的山女,詼諧風趣的茶婆,翻山越嶺到茶園,一邊采茶一邊撲蝶,勞動和生活歡樂場景。舞蹈舞步輕盈,細碎,音樂曲歡快,節奏活潑,旋律優美,結構簡單,歌詞清楚。采茶戲,是在采茶歌和采茶舞的基礎上,融合與嬗變,發展而來的。采茶戲體裁眾多,表演,服裝,化妝較之采茶歌采茶舞豐富,有角色,有劇情發展。內容以反映人情世故、習俗生活、男女愛情、倫理道德、悲歡離合的故事為多,語言生動樸實。采茶戲的發展,使我國戲曲文化繁榮起來,其樸素的內容,樸實的語言,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歡。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建設了精神文明,提高了人民素質,促進全面發展。中國的茶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沉積豐碩,內涵富厚。在茶歌中,能看到茶農們的辛苦勞作,聽到了茶情茶語,想到了茶思茶感。歌頌著,贊美著茶,并通過茶葉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茶歌的傳唱,不僅僅在音樂史上留下了發展的痕跡,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的傳播與發展,具備普遍的群眾基礎。茶歌猶如品茶,既有內涵而又有審美。透過茶文化品茶歌音樂的意境美和真實美。研究茶歌,了解優秀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恒博.茶文化對安溪茶歌審美價值影響芻議[J].福建茶葉,2016(11).
[2]楊慧.茶歌的藝術特點及其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16(6).
[3]李敏芝.茶歌的藝術特點及其文化價值[J].福建茶葉,2016(10).
[4]謝元熠.原生態視角下的茶歌藝術特點與文化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17(11).
[5]施王偉.多角度審視“采茶歌”的同源異流現象[J].藝術探索,2011(6).
作者:喬雯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