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白茶傳統工藝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 、適制性研究的基礎
白茶傳統制作工藝白茶制作工藝一般分為傳統手工工藝和現代機械工藝。其中現代機械工藝是追求生產效率和標準化的產物,工藝本身與茶葉品種相互影響不大。而傳統手工工藝可操作性更強,在制作過程中不同茶葉品種的特點表現更明顯,對工藝的要求,制作出來的品質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這里選擇白茶傳統制作工藝作為研究的基礎。
1.1 白茶傳統工藝之萎凋
與大多數茶類制作工藝一樣,白茶也需要萎凋。萎凋即通過攤晾的方法使鮮葉進行水分揮發和呼吸作用等物理變化,內含物發生氧化和水解等化學變化,蒸發多余的水分(包含葉表水和植物水),揮發青味和水味,為形成白茶獨特的外形和內質奠定基礎。萎凋是白茶制作的關鍵工序。萎凋又分為自然萎凋和復式萎凋。
1.1.1 自然萎凋(室內萎凋和日光萎凋)
室內自然萎凋須在半開放的室內,通風條件好,空氣形成對流,無陽光直射,利用水篩(及篩架)或萎凋簾架等攤晾工具,將茶葉均勻攤晾,自然陰干。室內自然萎凋的優點是不使用外力破壞鮮葉的物理結構(莖脈、細胞),使茶葉自然晾干,走水更均勻,更徹底,不易造成死靑和紅變,制作出來的茶葉外觀更自然,口感更鮮爽。室內自然萎凋的缺點是對天氣的要求高,晴好天氣和陰雨天氣做出來的茶葉品質相差很大。由于攤晾很薄,這種萎凋方法更加占用空間,自然走水的時間要48—72h,生產效率相對也更低。日光萎凋即將茶葉均勻地攤晾于露天的環境下,在日光下進行萎凋。日光萎凋多使用萎凋簾架。日光萎凋的要求是天氣晴好,氣溫不會過高,萎凋時盡量避開正午前后的高溫直射。日光萎凋的優點是能夠通過日光加溫增強鮮葉中酶的活性,加速有效物質的轉化形成,同時萎凋時間比室內自然萎凋短,效率更高。缺點是對天氣難以掌控,氣溫過高、日光過烈容易引起紅變甚至曬成死青。
1.1.2 復式萎凋
復式萎凋就是把室內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結合起來的一種萎凋方法。在春秋兩季溫度不高的日子,早晚日光較溫和時,將正在進行室內自然萎凋的茶葉移至露天環境中輕曬,既能加快走水,日光和溫度還能提升茶葉的香氣。
1.1.3 并篩
并篩是傳統萎凋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即在萎凋到一半的時候,根據茶葉和天氣的情況,把兩到四篩茶葉并成一篩繼續萎凋。經過一段萎凋,茶葉體積減小,與空氣接觸面更多,萎凋速度也加快。通過并篩可以使茶葉失水更均勻更穩定,尤其在天氣狀況不佳或者空間不足的時候,并篩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1.2 白茶傳統工藝之干燥
干燥是白茶制作過程中的第二道工序,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干燥將茶葉中的水分、青臭味和雜味進一步去除,提高香氣,穩固滋味,使茶葉內質外觀最終形成。白茶傳統工藝中有炭焙和生曬兩種干燥方法。
1.2.1 炭焙
利用炭火來烘焙茶葉,使茶葉干燥成型。炭焙根據焙火的程度又分為輕火、中火、熟火三種。由于白茶外觀口感清淡,接近自然,制作白茶一般選擇輕火。炭焙包含起火、燃燒、覆灰、溫控等操作過程。操作過程相當復雜,要求制茶師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極強的耐心,稍有不當就會使茶葉品質受到很大影響。
1.2.2 生曬
白茶之所以“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最大的優勢在于其不炒不揉、接近自然。中國的先民最初喝茶是利用它的藥用價值,把茶當做草藥,像今天收獲中草藥一樣晾干收起來,要喝的時候再煎服或者沖服。后世流傳下來的各大茶類,唯有過去多采用生曬加工的白茶是最接近的一種。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指出:“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更加明確了生曬的好處,此后生曬工藝又從新被撿起來。太陽的溫度相對偏低,避免了炭焙和電焙由于溫度過高破壞了茶葉中的一些營養成分。茶葉本身具有很強的吸附性,炭焙和電焙不可避免地為茶葉添加了火工的氣息,喝起來體現為焦香味,這種口感也背離了優質白茶的鮮爽味,而生曬工藝可以避免這一問題。此外,日光照射穩定,容易形成統一的茶葉品質。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還能起到殺菌的作用。生曬必須在晴好天氣,選擇空曠平整、整潔干凈、無灰塵和異味的曬場,平鋪暴曬至足干即可。曬茶的工具可用農村曬谷的竹席或者專用的曬布等。茶葉盡量鋪薄,時間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之間為宜,中間至少用耙子翻動兩次。在露水下來前必須收完,裝袋或裝箱時不要立即封口,應敞開袋口一兩個小時,待茶葉溫度降下來,“太陽味”散失一些后再封裝。
1.3 本研究選擇的工藝
我們所做的研究是基于最傳統的白茶工藝,即復式萎凋和生曬工藝。在緩慢地人為可控的過程中去發現不同品種的區別,根據這些區別去調整具體的操作方法,規避品種的缺點,發揮品種優勢。從而得出結論,不同品種的適制性,以及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進而服務于白茶的制茶加工和推廣。
2 、各個品種特性在制作白茶過程中的表現
本研究以政和、松溪、浦城為核心,選取閩北地區廣泛種植、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品種特點,且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應用于白茶制作的茶樹品種,進行重點研究。
2.1 政和大白茶
政和大白茶是原產于福建政和的茶樹品種,也是制作政和白茶的傳統品種。該品種屬小喬木型,發芽期遲,停止生長較早,生長期短。分枝少,節間長,葉片肥厚,色澤濃綠或黃綠,具光澤,葉脈明顯,鋸齒粗而深。政和大白茶鮮葉肥厚飽滿,水分充足,內含物豐富,多種物質成分含量在常見茶類中處于領先水平。但這一特性也導致政和大白茶在制作過程中顯得很“嬌貴”。政和大白茶一般不能采用雨青原料。采摘后要在最短時間運到工廠并立即攤晾 , 且運輸過程不宜擠壓和悶在袋中,否則極易引起紅變。在相同天氣和環境下,政和大白茶攤晾應較其他品種更薄,不宜翻動,葉張葉脈稍有損傷,都將不利于走水。由于政和大白茶水分和內含物豐富,自然萎凋走水相對較慢,在選擇復式萎凋時前 48h 均不宜進行日光萎凋,否則鮮葉易被曬紅,后 24h,失水率穩定在 60% 以上時方可進行日光萎凋。日光萎凋盡量選擇早晚溫度不高的時段。政和大白茶一般不需要并篩,失水率達到 80% 以上時開始晾曬,晴天時連續晾曬兩天即為成品。政和大白品種制作白茶的難度主要體現在走水上,前期走水不順暢容易造成紅變、死青,后期走水不順暢容易導致色澤灰暗、產生漚味。對天氣要求很高,只有在連續晴天,才能做出優質的政和白茶。政和大白茶制作的白茶以芽肥壯、味鮮、香清、湯厚最為特色,沖泡滋味純正、醇厚、甘甜,有豆香,湯厚者能有豆奶,香[1]。制作的白毫銀針,挺直如針,色澤灰白,茶湯透亮,香氣清鮮,滋味甘醇;制作的白牡丹肥厚如耳,具有葉大、芽肥、毫香鮮嫩的特點,香高湯厚,回甘好。由于該品種水浸出物和多酚類物質含量高,制成的白茶普遍口感醇厚,十分耐泡。總體來說,政和大白茶品種特征明顯,品質優異,適合制作傳統工藝白茶,尤其是在原產地一直是制作白茶的主要品種之一,能做出最頂級的白茶。但對天氣、制茶經驗和操作方法要求較高,成為最難制作的品種之一。
2.2 福安大白茶
福安大白茶原產于福建省福安市,由于產量高,采摘期早,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在閩東、閩北地區大量種植,在全國多個產茶省份均有種植。一直以來,福安大白茶多被用于制作紅茶、綠茶、白茶。福安大白茶屬小喬木型,早生種,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主干顯,分枝較密,葉片呈稍上斜狀著生。芽葉黃綠色,富光澤,茸毛較多。葉面葉緣平,葉尖漸尖,葉齒較銳淺密,葉質厚度中等。福安大白茶適制多茶類。制作白茶方法相對簡單,沒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萎凋時可以比政和大白茶攤晾厚一些,如遇雨天相對晾薄,氣溫合適時第二日下午就可以開始室外日光萎凋,當晚可以進行并篩,兩篩并一篩后繼續萎凋,使失水更加穩定。福安大白茶制作白茶的關鍵在于萎凋走水,該品種鮮葉翠綠多茸毛,若走水順暢,制成的白茶顏色鮮明,葉綠芽白,具有很好的觀感。福安大白茶制作白茶只要遵循白茶傳統工藝各工序的要領即可。該品種制作的白茶芽葉舒張,芽壯毫顯,香鮮味醇,帶有花香和草本香的氣息,容易做出優質白茶。
2.3 水仙
水仙原產于福建建陽水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制作閩北烏龍和白茶的優良品種。水仙白在歷史上是白茶的重要品種,水仙白茶在白茶中屬于特征明顯、品質優異的一類。水仙屬于小喬木型,樹勢高大,樹勢半開張,主干較明顯,分枝較疏。葉橢圓形,葉端尖長,葉面平展,色澤淡綠,有油光,富革質,主脈明顯,基部較寬扁,側脈整齊,鋸齒較深而均勻。水仙葉片偏大,內含物豐富,諸多特性與政和大白類似,因此萎凋走水也成為制作水仙白茶最關鍵的工序。制作水仙白茶盡量選擇晴好天氣,雨天空氣相對濕度大,走水困難,會使茶葉出現水臭味,成品有漚味,且色澤灰暗,品質低下。晴好天氣時,也須盡量攤薄,在水篩上平鋪一層即可,注意通風。失水率達到 50% 以上方可在早晚時進行日光萎凋,注意不要被曬紅灼傷。水仙茶制作的白茶葉張舒展完整,顏色鮮綠,接近自然,香氣獨特外揚,屬于識別度較高的奶香型,茶湯淡杏黃色,清澈通透,水甜且無苦澀感,十分耐泡。傳統工藝的水仙白茶最為接近白茶的本質特征,水仙也是適合制作白茶的最優品種之一。
2.4 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是小喬木型茶樹品種,葉片相對偏小屬于中葉型,早生種,具有繁殖力強、成活率高、產量大的特點,是福建省的主栽品種之一,也是重要的經濟型茶樹品種。福鼎大白茶樹分枝較密,節間尚長,鮮葉側脈明顯,鋸齒較整齊,葉肉略厚,偏軟,芽頭潔白肥壯,茸毛多。福鼎大白茶與政和大白相比,葉片偏薄偏軟,含水量少,在運輸和生產過程中不易發生紅變。福鼎大白茶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它的鮮葉失水更為順暢,攤晾可厚一些,萎凋整體時間可相對更短,日光萎凋的時間可適當更長。福鼎大白茶制成的優質白亳銀針,外形條索肥壯挺直披毫,色澤銀白,整齊潔凈,內質香氣清高,毫香持久,鮮醇嫩爽,湯色杏黃淸澈,葉底幼嫩肥軟勻亮。制成的高級白牡丹外形葉張肥嫩,芽心肥壯,葉態伸展,芽葉連枝,葉緣垂卷,破張少、勻整,色澤灰綠,毫色銀白,內質香氣淸鮮純正,毫香濃顯,湯色淡杏黃,清澈,淸醇淸甜,葉底葉色黃綠,葉質柔軟鮮亮。制成的新工藝白茶外形條索粗松尚卷曲,褐綠色,勻整,內質香氣略顯 板栗香,醇厚爽適,湯色橙而淸澈,葉底勻整舒展[2]。福鼎大白茶用于制作白茶,制作工藝簡單,優勢明顯,制成的白茶芽肥色白,是制作白茶的優質品種。
2.5 福鼎大毫茶
福鼎大毫茶原產于福建福鼎,也屬于國家級茶樹良種。該品種適制性廣,曾被廣泛應用于制作綠茶和紅茶,近年來成為制作福鼎白茶的主要品種。福鼎大毫茶扦插繁殖發根力強,耐旱且耐寒,速生高產,在福建省內栽種較廣,是主要的經濟型茶樹品種之一。福鼎大毫屬早芽種,春茶萌發期在 3 月上、中旬,一芽三葉盛期在 4月上旬,育芽能力強。福鼎大毫屬小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樹勢高大。福鼎大毫發芽較密,芽梢粗壯肥大,色澤嫩綠,白毫濃密,特多且長,芽梢生長快,嫩梢持嫩性好。葉片水平或下垂狀著生,葉形橢圓或近長橢圓,黃綠色有光澤。福鼎大毫品種外觀優勢明顯,且內含物適中,萎凋走水沒有太大難度,在白茶產區普遍用萎凋槽萎凋也不會對外觀有太大影響。萎凋和生曬所需的時間相對更短,生產效率也更高,但生曬時間可延長,干度越高,口感越好。個別制茶師傅認為福鼎大毫更適合用炭焙工藝來干燥,可以進一步去除青臭味,提升毫香。福鼎大毫茶制成的優質白茶,芽頭肥壯,色澤銀白極顯毫,茶湯清淡透亮,口感甜,鮮爽度好,毫香明顯,但在耐泡程度上表現略差。福鼎大毫適合制作高等級白茶,如銀針、牡丹。
2.6 福云 6 號
福云 6 號為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葉種的雜交品種,云南茶系的特征明顯。該品種繁殖能力強,屬于特早生茶樹品種,多被用于制作高檔綠茶(如毛尖)和工夫紅茶。福云 6 號鮮葉芽短而肥,茸毛特多,葉片很薄,嫩度高,水分足。反映在制茶上,福云 6 號的制率是最低的,其他茶類制作一斤毛茶需要鮮葉的數量是 4.5—5 斤,而福云 6 號至少需要 5.5 斤,濕度大的天氣甚至需要 6 斤以上。可見該品種鮮葉中植物水所占比重是最大的,萎凋走水壓力大,易受傷,攤晾的厚度在這些茶類中須是最薄的。且一般少進行日光萎凋,建議直接用室內自然萎凋陰干。福云 6 號制成的白茶芽白極顯毫,葉張嫩綠色,外觀漂亮,但口感偏淡,香氣偏低。福云 6 號也是白茶的適制品種之一。
2.7 小茶
小茶亦稱小菜茶,各地均有,但品種特性略有不同。由于長期用種子繁殖與自然變異的結果,性狀混雜[3]。但制作白茶過程中的一些特性表現,又有相似之處,這里以政和縣境內的小茶為例,大致介紹一下。小茶普遍為灌木型,樹勢矮小,枝皮粗糙,葉片長橢圓形且尖銳,葉片偏薄,濃綠色具光澤。小茶制作白茶主要難點在萎凋,首先攤晾要薄,保證通風,盡量少進行日光萎凋。并篩時間也要提前,其他茶類一般在失水率達到 60%—70% 時并篩,福云 6 號在失水率達 50% 左右就要開始并篩,否則后期失水過快會導致青味重,影響茶葉口感。小茶制作的白茶偏墨綠色,芽葉勻整,湯清澈,鮮爽度高,口感偏甜。小茶屬于白茶的適制品種。
2.8 梅占
梅占屬于烏龍茶品種,在閩北部分地區被規模引種,該品種并不是制作白茶的傳統品種,也不是常規品種。鑒于該品種自身特征明顯,有一定的代表性,筆者在過去幾年嘗試制作白茶,用來比較研究。梅占是制作烏龍茶、烘青綠茶和工夫紅茶的上佳原料。該品種茶條壯實、長大、梗肥、節間長,色澤褐綠稍帶暗紅色,顯毫較差,香氣明顯。梅占制作白茶須嫩采,作為烏龍茶適制品種,鮮葉中含水足,萎凋時須攤薄,但適合進行適當的日光萎凋,總體來說萎凋時間偏長。梅占制作的白茶,芽頭肥壯但顯毫度低,葉張色澤墨綠,湯色偏黃通透,口感甜度好,花香明顯。綜合看來,梅占也適合制作白茶,相對更適合制作銀針、牡丹這類高等級白茶。
3、8 個品種的適制性總結
從以上不同品種的分析結論看,這 8 個品種都適合用于制作傳統工藝白茶。但受品種特性影響,制作出來的白茶各有特點,差異較大。用于制作同樣等級的白茶時,外觀、口感也各有優劣。不難看出,影響白茶適制性和品質的品種特性主要有:鮮葉色澤、外觀顯毫、葉片大小、葉片厚薄、水分和內含物、植物芳香等。從鮮葉色澤來看,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安大白芽偏白,葉片黃綠色,水仙、福云 6 號、小茶偏向于淡綠色,政和大白偏向于深綠色,梅占則是更深的墨綠色,制作出來的白茶顏色也是呈現遞增。這一順序一般也是水分和內含物遞增的順序。水分和內含物的多少,以及葉片的大小和厚薄,基本上就決定了一個品種萎凋的難易程度,和制作出來的口感。從外觀顯毫來看,福鼎大毫、福云 6 號和這里沒有提到的福云 595 三個品種一般被認為是極顯毫,接下來是福鼎大白和福安大白,再下來是政和大白,再下來才是水仙、小茶和梅占等其他品種。從植物芳香來看,梅占、福云 6 號、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安大白都是偏向花香型的,其中梅占最為明顯,福云 6 號還帶有云南茶系的花香型特征;政和大白是偏向于糯香型,根據嫩度的遞減,從類似米湯的香氣到豆香再到奶香;水仙是比較明顯的奶香型;小茶一般也為花香型。這些品種總體都屬于適合制作白茶的品種,被越來越多地引用、研制與發展,組成了越來越豐富的白茶產品體系。
4、研究意義
做這些有關品種的白茶適制性研究,主要是通過對比分析的辦法,進一步明晰這些品種的特性,把品種特性和白茶的品質要求對應研究,更好地服務于制作高品質的白茶。同時對白茶的傳統工藝有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傳統工藝在遇到不同的品種特性時應如何操作和變通,最終服務于傳統工藝白茶發展。希望利用這篇文章闡述一下自己的拙見,與茶愛好者和專家老師們探討學習,更好地為福建白茶發展服務和貢獻。
作者:楊豐 單位:福建省隆合茶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