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種業是我國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在我國種業發展中,企業無法提供產品詳細成本資料,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核算制度、方法滿足不了種業發展的新要求等問題,影響了種業企業核算及財務管理。建立與業務內容相適應的種業企業核算模式、構建貨幣資金支付新模式、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財會隊伍和提高種業會計電算化、信息化水平,是提高種業企業會計核算及其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
一個產業是由一群生產相近替代產品的公司組成。種業企業是種子產業發展的主體,是組成種業的細胞。我國種業企業最多時有1萬多家,2010年農業部啟用種子經營許可網上申報審批系統之前大約有8700家。由于2011年頒布實施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大大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阻止新的弱小企業加入,一批經營許可證到期的弱小企業也因達不到許可被迫退出種業,企業數量逐步減少,2013年底種業企業為5949家,其中持部級頒證企業182家,持省級頒證企業2169家,持市縣兩級頒證企業3598家[1]。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業發展大約落后近20年[2]。存在問題主要是:行業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很難擁有自己的專有品種和建立相對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與分銷渠道,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全球種子市場正在被先正達、杜邦、孟山都等跨國種業企業所壟斷,對我國的種質資源、種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等構成較大威脅。種業發展涉及到種業企業、育種單位、營銷部門、農戶和政府機構等諸多主體,由于“科技與生產兩張皮”,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所辦種業公司“事企不分”,“育種資源人才向企業有序流動難”,種業企業“多、小、散”等情況使我國種業企業研發能力弱,營銷能力差。同時,由于現有種業企業會計核算體系、方法等不能適應國際化、信息化背景下種業業務發展新要求,再加上種業企業整體財務管理水平低等因素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種業可持續發展。會計核算信息是種業企業價值運動的綜合反映,真實與否直接影響我國種業企業經營決策的成敗及其有效性,因此,研究種業企業會計核算及其財務管理存在問題與提高途徑,對促進我國種業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
1我國種業企業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有些種業企業難以提供較為詳細的產品成本核算資料,財務管理無從談起
由于我國種業企業的管理者大多出身農民,缺乏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深刻了解,大多經營者重生產、輕管理,甚至有些經營者片面地認為財務工作就是簡單的記賬和核賬,對企業產品會計核算、成本管理、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對財務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很多種業企業的產品會計核算、產品成本控制更是無從談起,甚至有些中小種業企業財務管理機構不健全,在財務人員配備上僅有會計與出納,導致有些種業企業難以提供較為詳細的產品成本核算資料[3]。另外,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一些規模較小的種業企業將土地承包給當地農戶或外來農戶,這些當地農戶或外來農戶在內部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制種的種類、品種和規模完全是由承包者根據市場需求來決策,種業企業與承包者的關系是只負責承包合同的簽訂、種子收購、推銷與管理。由于承包農戶的數量眾多,地域分散,自身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業務水平有限,平時也很難對種業生產活動的成本進行記賬、核算;而種業公司在匯總分公司或承包者的會計報表時,由于基層分公司或承包者基礎會計核算資料缺乏或數據不準,最終種業公司就無法匯總到提供反映種子生產過程的、真實的成本詳細核算資料。
1.2缺乏對種子生產過程全部環節的有效監控,即使形成的會計核算資料也會失真
企業會計核算資料信息失真是一個國際性難題,我國企業也不例外。相對于其他類型的生產企業,農業企業尤其是種業企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交織,生產過程、經營與推廣過程較特殊,受自然環境、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一般來講,種子生產與經營過程包含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包衣、種子推銷等過程,涉及到科研單位、承包農戶、加工企業、推廣機構等等。由于種子生產與經營產業鏈、價值鏈較長,涉及到的主體單位眾多,因此,對種子生產與經營全過程的有效監督與控制就較難形成,使形成的會計核算資料,也較難保證種子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會計記錄與核算的準確性,導致會計核算資料信息失真[4]。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即使很多財務管理人員對會計理論知識比較熟悉,但缺乏對農業企業生產,尤其是種業生產與經營過程的全面了解,甚至有的財務管理人員對種子生產與經營過程一無所知,嚴重地影響了種業企業產品會計核算工作,導致企業決策失誤。
1.3對種子生產與經營成本的特殊性了解不夠,影響了種業企業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
通過大量的調研得出的結論是種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好的品種及其推銷能力。好的品種可以表現為產量高、品質好、或抗倒伏、或抗干旱、或抗病蟲害等特性,這些好的特性也是種子推廣的基礎。一般來講,一個好的玉米品種從育種算起,經過試驗等,最終走到市場需要7~8年或更長的時間。目前,我國種業企業品種來源渠道主要有2種方式,一是外購品種權,即從科研單位或育種專家手里購買品種,交易市場極不規范,但是目前這種方式是種業企業品種來源大多數。二是自主研發。我國種業企業表現為“多、小、散”,行業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單個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整個行業缺乏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很難擁有自己的專有品種和建立相對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與分銷渠道。因此,對以購買品種權為主的種業企業,品種權費用攤銷的會計核算就顯得特別重要。一般來講,由于農作物品種選育周期較長,為方便企業核算,一般種業企業對自主研發品種的成本核算其研發過程中所發生的所有費用,可以全部進入當期損益。對于外購品種的成本核算,企業可以根據技術轉讓或品種權轉讓的不同形式,分類進行核算[4]。對一次性買斷品種權的品種成本,可以按年度支付使用費進行核算,如果還使用目前全部進入當期損益的核算辦法,就難于客觀反映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5]。因此,了解種子生產與經營自然過程,認識其生產與經營成本的特殊性,就可以提高種業企業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水平。
1.4某些種業企業使用的會計核算制度、方法,滿足不了種業發展的新要求
10年前開始實行的《農業企業會計制度》已無法滿足當今農業企業、尤其是種子企業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要求。10年前,我國農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按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進行,企業收獲種子后一般由政府統一收購、加工,然后由政府主導的各級種子公司經營推廣,種業企業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場銷售種子產品。目前,我國經濟整體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企業的經營模式、經營管理體制和經營活動范圍等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有些種業企業的經濟核算、會計核算仍然執行10多年前頒布的《農業企業會計制度》,其結果根本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不能保證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資料的質量。因此,種業企業應根據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結合種業企業種業生產與經營業務特點,開展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工作[6]。
2提高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水平的途徑
2.1建立與業務內容相適應的種業企業核算模式
依據種業企業種子生產與經營業務內容,將種業企業劃分為3種類型,實行專業化核算及分類財務管理[7]。(1)小微制種農戶或家庭農場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制種農戶或家庭農場是以種植、收獲、經營種子及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主體,其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應充分體現種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特點。一般來說,由于制種農戶或家庭農場經營者的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經濟核算及財務管理知識更是缺乏,也不具備進行精確會計核算的基礎條件。因此,對這部分經營者來說,可以只要求他們對種子生產與經營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支出、耗費等進行流水帳式的記錄,以便為后續種子生產與經營的經濟核算提供第一手資料。(2)中小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特殊行業的會計制度,如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國早就了中小型企業的會計標準。目前,聯合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把研究制定中小企業會計準則指南作為工作重點之一,以滿足規范中小企業的會計核算、經濟核算及財務管理工作,促進中小企業持續發展。所以,對于我國中小種業企業而言,可以先執行一段時間的《小企業會計制度》,待發展達到一定規模與層次后,逐步過渡到執行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3)大型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在我國,大型種業企業一般是由幾個與種業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分公司組成,實行集團化管理,有些分公司主要從事種子包衣、加工、運輸、銷售等相關活動,已完全脫離種業生產活動,因此,種業企業總部層面應執行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而分公司應按生產與經營業務活動的內容進行分類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涉及種業生產活動的分公司業務,應按種業會計專業核算辦法進行日常的會計賬務處理;不涉及具體種業生產活動的分公司業務,應執行統一《企業會計制度》。這樣,既能反映種業公司的總體財務狀況,又能提供種子產品成本核算的詳細資料,突出種業企業生產與經營的特點,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2.2構建貨幣資金支付新模式
加強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目的是服務于種業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種業企業生產與經營活動貫穿于種子生產、加工、銷售、使用全過程,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也應貫穿于種子生產、加工、銷售、使用全過程。種業企業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降低種子生產與經營成本,為此應構建以貨幣資金支付預算為基礎的支付新模式。主要包括:(1)加強種業企業貨幣資金支付預算管理。種業企業應做好預算編制工作,使種業企業的種業投資計劃、生產經營方案,能隨時根據需要得到貨幣資金支持。(2)重點管理好貨幣資金支付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如對種業企業通過育種科研而獲得的收益,企業應該通過核算為育種科研環節提供育種科研支出,從而鼓勵與鞭策企業的育種科研工作。對于種業企業銷售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由于占用資金量大,要受到重點關注。(3)種子生產與經營業務流程再造與創新。對種業企業生產與經營業務流程要按照種業發展國際化、信息化、知識化的要求,進行必要的細化與調整,使種業企業從品種研發、生產要素采購、種子生產、推廣銷售及其售后服務等各環節協調一致,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需求。種業企業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要圍繞國際化、信息化、知識化背景下的種子生產與經營業務新流程,搞好經營成本核算和資本運用,降低生產流通等各環節費用,調動科研人員、生產人員、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積極性,取得參與主體、生產要素、科學技術等協同效應[8]。
2.3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財會隊伍
種業企業業務的發展對財務人員及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種業企業應根據種業發展新變化,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專業知識學習與培訓,既要學習財務管理知識,又要拓寬知識面,掌握新的財稅制度、市場經濟、企業競爭、企業管理等理論[9]。例如,就種業企業競爭而言,種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3C背景,即:1C為變化(Change),變化已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21世紀,以信息化、網絡化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撲面而來,使得企業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難以預料。在經濟領域同樣驗證了普里高津的觀點:確定性的終結。如何預見變化,如何應付變化,是種業公司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2C為顧客(Customer),顧客是企業價值創造的源泉,企業通過簡單需求,無營銷;相同需求,規模營銷;多樣化需求,差異化營銷;個性化需求,定制營銷;感覺需求,體驗營銷,形成了需求導向到顧客導向再到競爭導向全面發展。3C為競爭(Competition),競爭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而且競爭強度在升級。由于資源有限,需求無限,激烈的爭奪愈演愈烈,種業企業領導者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感受到如此大的競爭壓力。種業企業競爭態勢愈加復雜化,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單個種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已擴展為整個種業供應鏈之間、戰略群之間的競爭。極大地改變了種業競爭格局,博弈的變數更加復雜。
2.4提高種業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信息化、網絡化水平
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財務管理、會計領域的運用得到迅速普及。企業外部競爭的加劇和對內部管理需求的不斷提升,促使財務管理、會計工作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迅速收集種業企業的各項會計核算、經濟核算指標,為種業企業決策服務,把品種繁育、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管理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10]。“互聯網+”(InternetPlus)是近1~2年來與實際產業結合發展最為典型代表,它的發展激活了實體經濟的生命力,為種業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借鑒思路與平臺,形成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互聯網種業,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種業發展中,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種業企業創新力和生產力。
參考文獻
[1]農業部種子管理局.2014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41
[2]黃季焜.我國種子產業成就、問題和發展思路.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3):5-10
[3]汪國強.涉農科技企業經濟核算中的難點與對策.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8(7):15-20
[4]鄭潔.種子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弊病分析及對策選擇.現代農業科技,2006(12):26-28
[5]賀旭玲,王德春.農業企業會計核算存在問題及對策.中國農業會計,2004(5):37-38
[6]廖書金.淺談農業企業會計核算制度.中國農業會計,2010(3):31-32
[7]杜迅雷.種子企業會計核算中的難點破解及模式構建.中國種業,2009(10):33-35
[8]范莉.淺析農業種業企業財務核算模式.財會研究,2011(5):136-137
[9]高秀元.農業企業會計核算運行狀況及對策.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2):24-25
[10]李波.種子產業發展調查及研究:以甘肅酒泉為例.生產力研究,2013(2):42-46
作者:權菊娥 侯軍岐 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