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的文化傳承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的傳統建筑技藝是中國文化內涵體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傳統建筑技藝卻在不斷流失,從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特點、所處的時代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分析傳統建筑技藝流失的原因,并通過將傳統建筑技藝與現代建筑技藝相結合的手法,解決傳統建筑技藝流失的問題,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減緩現代建筑材料對環境的壓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建筑;技藝;文化;材料
中國的傳統建筑無論從形態、結構、技巧還是造型等方面都體現著中國獨特的文化,但是,近幾十年隨著西方文化逐漸深入,中國現代建筑技藝正在往西方國家轉變,逐漸失去了中國獨有的特色。那么中國傳統建筑技藝該怎樣傳承?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筑技藝中蘊含的中國文化融入到現代建筑中去,成為中國建筑特有的建筑文化而又不失現代建筑的特色,正式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1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的特點與運用
1.1中國傳統木結構的特性及其在歷史上的運用
1.1.1木結構的特性
中國的傳統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①從材料方面分析,它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耐火性比較差;②從承重方面分析,中國的傳統建筑多以“柱”來承重,隨著建筑體量的變化,柱的布置也會有所不同。中國古代的民居多以“間”為單位,通過對柱子的布置,可以將建筑分為多間,而“間”的數量不同,其“柱”的布置都會不同,但是除了那些寺塔、樓閣等,大部分建筑都是單層或者兩三層而已,這在地廣人稀的古代,滿足人們的生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如今人口比較集中,而木材的的高度也有限制,木材越高,偏心率也越大,承重的效果也越不明顯,所以木材的高度限制更加無法滿足現代的建筑構造形式,單個柱子本身的承重效果也不太明顯。一個房間需要多根柱子來承重。這樣對房間空間的劃分就沒有那么靈活了,從資源方面來講,如今的樹木大量匱乏,對木構建筑的建造也是相當不利的。
1.1.2傳統木結構的運用
在我國歷史上,木結構建筑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甚至追溯到原始社會,這不僅僅是因為木材的資源量大,易于加工,大家都知道,木材是唯一在加工之前具有生命力的材料,所以木結構的建筑是有機的。從加工工藝上來看,木材的加工也是非常方便的,例如目前為止發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榫卯結構可以追溯到6000、7000多年以前[1],如此可以看出,木質構造的歷史相當悠久,而且制造也非常方便,甚至是21世紀的現代也會發現不少榫卯結構,只是工藝的流失,大型的木構也是相當少見的。再從木構建筑的造型上來看,那些諸如北京故宮、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等等存留到現在的古建筑,無論是懸山頂、歇山頂、廡殿頂或者是攢尖等其他形式的屋頂,都體現著中國特色,其形式優美,曲線流暢,比例協調,技藝深奧,這些都是木構建筑才有的特色。
1.2中國斗拱的發展及其特征
1.2.1斗拱的發展進展
中國的斗拱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以及多種優點,但是卻沒有將這個技藝很好的運用在現代的建筑中呢?說到底還是社會“發展”造成的。斗拱本身也是從挑梁演變過來的,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隨著不斷的發展與改進,宋朝的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對斗拱有了詳細的描寫,以及將斗拱規格化,尺度化,有了材契制的概念,而有了材契制,不僅設計可以簡化,工料估算有統一標準,施工也方便[2]。到了清朝,工部的《工程做法》采用斗口制,對斗拱的尺寸又是另一種劃分。到了近代,中國的建筑形式西方化的更加顯著,即使保留有的中國傳統的建筑元素,也逐漸簡化,直到流失。
1.2.2斗拱的特性
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筑抗震效果比較明顯。相比現代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所使用的材料相對較“脆”,利用“縫”來達到抗震的效果,而古代的木構建筑木材本身就擁有良好的塑性,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中國建筑史上木結構———斗拱。斗拱是中國特有的建筑結構,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除了傳遞屋頂上的荷載至柱子外,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而其最精妙之處卻是“松動卻不散架”的榫卯結構,起著強大的避震效果。
1.3中國古代佛塔的構造特點與運用
1.3.1中國古代佛塔的構造特點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外來的建筑元素,然后與中國的建筑元素相融合,造就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氣息,那就是佛教建筑。佛教并不始于中國,但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卻是非常深刻的,佛寺古廟也成為中國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中國的佛塔有著一個顯著的特點:高而挺拔。從建筑學角度來說,佛教建筑在當時算是“高層”建筑,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就有著建造高層建筑的技藝,而當時的科技也并不發達,材料也沒有現在那般齊全,但卻造了現在還保留的一些“高層”建筑,在那屹立不倒,期間經歷了無數的風吹雨淋、地震災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鬼斧神工。
1.3.2中國佛塔的運用
開封的佑國寺塔,又稱為開封“鐵塔”,塔的前身原來是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層,高120m,傳說是宋代的巨匠喻皓主持建造的。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木塔毀于雷火,皇拓元年(公元1049年)重新修建,即今之鐵塔。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泛濫,水灌開封,寺院夷盡,唯有鐵塔安然無恙,獨存于世[2]。傳說鐵塔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以為是碉樓,于是用炮火攻擊,鐵塔卻紋絲不動,任然巍然屹立。中國的傳統建筑手法之高深,我們應該仔細研究其中的奧妙之處,創新必不可少,但我國有如此現存的實例,為何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現在的建筑也是千年不倒,豈不也是節約資源、減少環境破壞的另一種途徑。
2中國傳統建筑技藝文化流失原因的分析
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無論是一些小到傳統的木制雕刻,還是大到古城建筑群,無一不體現著中國的特色,但這些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傳統技藝卻在不斷流失,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一問題出現?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①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隨處可見的偏于西方化的建筑,社會對于中國固有的建筑及其技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3];②從中國的歷史歷程來看,對建筑的關注程度遠沒有對詩畫古玩那般深刻,這就導致了當朝的匠師對前朝的技藝沒有很好的繼承,再加上各朝代的匠師對當朝的技藝手法沒有詳細的記錄和描述,所以對建筑技藝方面沒有很好的流傳下來;③從前朝遺留下來的古建筑,年久失修,又或者是在重修的過程中,多以當代的手法,只求修復其形式、外貌,而忽略了其本質的技藝。
3中國傳統建筑技藝文化的流傳方式
3.1傳統木結構與現代建筑的結合
當今社會日益盛行的高層或者大體量建筑,多是以混凝土澆筑而成,傳統木結構與現代技藝的結合較大發展潛力。運用純木結構雖然不能滿足所有類型的建筑,不過那些較高層的居民建筑或者酒店建筑,除了用框架結構來組成建筑整體的框架,仍可以用傳統的木柱來進行分隔空間,加上木柱本身也有承重的作用,所以對混凝土的需求也會減少。至于對木材的防火處理,就比如對鋼梁噴涂防火涂料的方法,對木柱進行噴涂防火涂料來達到防火的效果,從而對我國的環境也會有所改善。
3.2斗拱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
斗拱非常精妙,但其技藝也十分復雜,那么能否將傳統的“斗拱”運用到現代的建筑元素中來呢?就現代的高層建筑來說,下層需要承受上層傳遞下來的荷載,其荷載是非常大的,如果用木材做的斗拱很難滿足結構要求,但是我們可以在斗拱原有的特性上進行改良。例如世博會的中國館,以及重慶藝術館,雖然其造型備受爭議,但是從其構造很明顯可以看出,巧妙的運用中國“斗拱”元素,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而在隨后的發展中,中國的未來建筑定可以將中國文化融入進來,建設成為富有中國氣韻的現代建筑設計中。
3.3其他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
目前,已經有一些中國傳統建筑元素較好的運用到現代的建筑之,比如中國的傳統“門窗”,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成為小木作,由于其材料耗量較少,而結構又相對簡單,所以現代的建筑設計或者景觀園林設計中常常加入一些類似的傳統元素,而這些元素可以引導我們在設計過程中使設計更富有中國特色。
4結語
面對我國傳統建筑技藝,重視和保護,對傳統建筑技藝深度挖掘和研究,了解盡可能多的傳統技藝特點和特色,掌握重要的工藝技巧,搞清楚我們建筑在工程和藝術方面的成就,它的發展,它的優點與成功的原因;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中,既要抓住時展的方向,同時也要把中國傳統建筑技藝通過成果的設計作品傳播到世界各國,通過創新的手段,將我國特色建筑技藝運用到當代建筑設計中去。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呂洪波,于紅坤,馬先杰,閻玉芳.圖說中國建筑藝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09.
[3]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講建筑[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10.
作者:趙梅紅 許咤 單位: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中原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