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媒體下紅色文化場景傳播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沂蒙紅色文化是具有齊魯文化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全媒體多元的媒介形態和傳播方式將為沂蒙紅色文化傳播賦能。運用場景傳播的技術手段,通過虛擬話題場景的記憶建構、情境式場景的還原再現、交互式符號化場景的體驗等建立與公眾之間的“主體間性”關系,幫助受眾建立集體記憶,從而不斷提升沂蒙紅色文化傳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場景傳播;文化認同;集體記憶;虛擬話題場景;情境式場景;符號化場景
沂蒙紅色文化是指革命戰爭年代在山東地區蒙山、沂水這一特定地理環境和文化空間內,沂蒙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共同抗戰,支持革命走向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總書記高度評價“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1]作為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沂蒙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全媒體時代為沂蒙紅色文化有效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其中場景傳播的個性化、精準性和體驗性為公眾重構沂蒙文化紅色記憶提供了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支持。
一、文化認同與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現狀
一種文化的有效傳播,首先需要受眾形成對這種文化的深層次認知和體認,也就是“文化認同”。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是人們對其長期生存的民族共同體所形成的有意義的文化肯定性體認,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認同是一種‘集體意識’,是使個體團結成共同體的凝聚力,在共同體中每個社會成員所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總和。”[2]公眾對沂蒙文化的認同是沂蒙紅色文化有效傳播的根基,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會從情感上接受共同的價值理念,從行為上遵循共同的價值規范,從心理上締造共同的集體記憶。沂蒙紅色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定的群眾性和鮮明的時代性特點,但是由于其文化時間上的久遠性和文化產生土壤的特殊性,再加上傳統的政治化、說教化的宣傳方式,同質化、單一化的宣傳內容等,使得當前沂蒙紅色文化傳播存在滲透力不足、深層文化認同不夠、與公眾日常生活有疏離感等問題。
二、場景傳播的含義
“場景”一詞最早是用在戲劇、電影中,是人物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的行為,或者是由人、事、物構成的時空中形成的敘事關系。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最早把“場景”的概念用于傳播學,他們認為“場景”是“人與周圍景物的關系總和。”[3]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定位系統為場景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依托場景思維,借助新媒介建構“新場景”,讓單純的物理空間衍生出“情境”的意義,場景伴隨著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行為而被建設,同時被賦予一定的心理和社會意義。場景傳播為媒介賦能,幫助受眾建構集體記憶,進而產生文化認同。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提出了“全息媒體、全程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概念,其中全息媒體主要就是指場景傳播。在全媒體時代,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要運用多種媒介形式建立與公眾之間的‘主體間性’關系”[4],借助場景傳播的個性化、精準化、沉浸式、交互式等特點,建立公共話語空間,為文化有效傳播賦能,提升沂蒙紅色文化傳播的滲透力。
三、沂蒙紅色文化的場景傳播策略
沂蒙紅色文化多元的“場景化表達”可以滿足當下受眾對于紅色文化的深度介入和情感認同,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實現沂蒙紅色文化的跨媒介多元傳播。
(一)虛擬話題場景的記憶建構
互聯網時代是多元傳播主體的時代,“公眾即媒介,公眾可以參與和創造內容”[5],每個個體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場景化時代文化傳播要與用戶“此時此刻”的需求相匹配,要依托大數據平臺,根據受眾的職業、經歷、興趣等信息,以滿足受眾需求和情感體驗為出發點,適時對公眾進行個性化、精準化的虛擬話題推送,營造沂蒙文化的虛擬時空場景。短視頻具有收視時間短、信息傳遞重點突出、易于傳播和分享等特點,迎合當下碎片化、即時化、場景化的網絡消費傳播形式。“社交媒體的移動化和信息即時分享機制實用化更容易因為情感共鳴的激發而親身參與評論、轉發和內容生產。”[6]沂蒙紅色文化要借助這種新媒體傳播形式,結合受眾的情感需求和體驗設計短視頻營造虛擬話題場景,用“接地氣”“有人氣”的方式設計短視頻內容,利用新媒體平臺推送有看點、有趣味、有感染力的短視頻,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文化傳播,提升紅色文化的關注度。沂蒙紅色文化傳播可以借助網紅、大咖、名人等主播,借助他們的粉絲數和號召力,推出一些關于紅色文化的圖文、短視頻、直播等虛擬話題,助推沂蒙文化的傳播力和滲透力。
(二)情境式場景的還原再現
如果說“場景”的概念更多的是借助新媒體技術建構的時空概念,那么基于場景建構形成的“情境”就更傾向于在場景中與人發生關系的整個外界環境,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社會行為的外部條件。早期傳播學者梅羅維茨提出了“媒介情境論”,他認為人們借助新媒介建構的“新場景”中會形成情境式傳播,新的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對身居其中的公眾的認知、行為會產生影響,個體在情境化的場景實踐中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會更加深刻、更具有主體的情感認同。由于沂蒙紅色文化的歷史年代久遠,親歷者比較少,使得后續在傳播過程中僅僅依靠圖片、文字等有限的史料很難達到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對沂蒙文化進行多重視角的故事再現和文學重構,借助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原沂蒙兒女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比如近幾年備受青睞的民族歌劇《沂蒙山》、民族舞劇《乳娘》等,借助舞臺搭建沂蒙革命歷史場景,通過演員具有情感表現力的身體語言、聲音語言、舞臺燈光、音樂等,建構一種時空交錯的沂蒙歷史文化敘事場景。當演員和受眾同時存在于場景中時,受眾會產生一種“沉浸體驗”,他們完全沉浸在情境化的場景中甚至忘我。雖然每個受眾帶著個性差異聚集在一起,但是在相對封閉的舞臺空間場景中,沂蒙紅嫂與革命戰士生死與共的紅色歷史場景借助舞臺場景再現,讓受眾產生強烈共情,沂蒙紅色文化得到有效傳播。借助場景構造實現情境化傳播還可以用于沂蒙紅色文化旅游、博物館中,利用VR/AR等技術建構數字化或者網絡虛擬展館。將沂蒙歷史文化場景還原,讓原本“不在場”的受眾具有了紅色文化傳播的現場感,比如“沂蒙精神”紅色主題數字化展覽通過聲光電等數字媒體技術,營造三維立體展示空間,虛擬的場景重構讓受眾回到戰火紛飛的歷史場景中,受眾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歷史,理解歷史,在體驗與互動中自覺認同并接受沂蒙紅色文化。
(三)個性化符號場景的交互體驗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認為,“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賴于符號,正是使用符號的能力使文化得以產生,也正是對符號的運用使文化延續成為可能”。[7]人生活在由符號編織而成的世界中,借助各種符號交流和思考,文化的傳播通過獨具特色的符號表征來傳達。“場景符號化”是全媒體時代場景傳播的主要范式,他強調由有意義的符號建構各類場景,借由全媒體的技術和審美創設情境,從而實現符號與場景的完美融合。受眾在具有審美意義的符號化場景中,通過交互性體驗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網絡游戲是當下具有標志性特點的場景符號化范式,我國擁有龐大的以青壯年為主的動漫和網游人群,他們是紅色文化的主要傳播對象,如果占領這個陣地,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將更具有廣泛性。這就需要挖掘沂蒙精神中的顯性和隱性文化元素,通過VR、AI等浸入式技術建構跨媒介的符號化場景,同時對沂蒙文化進行游戲故事重構,讓受眾在虛擬的紅色故事和游戲空間中得到共情和共鳴。把紅色歷史與具有娛樂性和交互性的網游聯系起來,使得青少年受眾在虛擬的紅色網游中取得主流價值文化認同。場景的符號化同樣也可以用于沂蒙紅色主題動漫、影視、文創等文化衍生產品中,通過有創意、有溫度、有深度的視覺文化符號,提升沂蒙紅色文化傳播的滲透力。新時代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任重而道遠。全媒體語境下沂蒙紅色文化要充分利用好場景傳播在技術層面、理念層面、審美層面、用戶體驗層面的優勢,激發紅色文化傳播的活力,借助全媒體場景體驗,讓更多的受眾深度介入沂蒙文化的精髓之中,在場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傳播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記憶,獲得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人民日報.2013-11-29.
[2]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3]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趙乾坤,周寶曜,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4]鄭曉迪.提升沂蒙紅色文化傳播效率和針對性的思考.中國報業,2017(09).
[5]凱文·凱利.失控:全人類最終的命運和格局[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6]張志安,黃劍超.融合環境下的黨媒情感傳播模式:策略、動因和影響[J]新聞與寫作,2019(03).
[7]懷特.文化的科學[M].沈原,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周瑩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