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背景音樂療法對孕婦負性情緒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背景音樂療法對門診糖耐量試驗孕婦負性情緒及心率、血壓的影響。方法:選擇2019年5月1日~2020年2月29日接診的200例接受門診糖耐量試驗的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性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背景音樂療法開展干預;比較兩組糖耐量試驗前5min、試驗后5min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頻次及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結果:糖耐量試驗后,研究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頻次低于對照組(P<0.05),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背景音樂療法應用于門診糖耐量試驗孕婦中,能緩解孕婦負性情緒,穩定心率,控制血壓水平。
【關鍵詞】背景音樂;糖耐量試驗;孕婦;負性情緒;心率;血壓
門診糖耐量試驗是孕婦在妊娠階段必做的檢查項目,而大多數孕婦因擔憂自身在妊娠期間可能存在血糖波動而產生負面預期,加之大多數女性對該項檢查存在陌生感,使內心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1]。而孕婦若伴有消極情緒,將間接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導致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使血壓增加、心率加快,導致檢查結果有所偏差。因此,對接受門診糖耐量試驗的孕婦,在口服葡萄糖后等待期間,更多的是關注個體的精神情感水平,并引導個體全身心放松,從而保證血糖測試的準確性,幫助孕婦對護理服務產生正確的認知期待。因此,為這類女性尋找出一種相對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幫助孕婦以相對平和的心理狀態面對疾病,具有重大的護理價值[2]。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了基于門診糖耐量試驗下的背景音樂療法,即通過受試者所喜愛的音樂風格,為其播放具有律動且舒緩的音符,能幫助個體回歸內心本真狀態,使其從容應對檢查。但該項干預方案未在我院獲得全方位推廣與普及,故缺乏一定的數據支撐,因此,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的科研思路,進一步分析背景音樂療法應用于門診糖耐量試驗孕婦所產生的干預成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5月1日~2020年2月29日接診的200例接受門診糖耐量試驗的孕婦作為調研對象,年齡25~35(28.34±3.19)歲,孕周24~38(25.97±2.06)周;受教育程度均為大專或本科。納入標準:①經子宮B超及血生化指標檢查,再結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確為妊娠期女性;②首次妊娠者;③心臟、肝臟與腎臟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者;④精神狀況正常,具備良好的聽力與視力水平者;⑤孕婦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曉,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溶血、凝血功能異常者;②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③伴有言語交流異常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孕婦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在開展糖耐量試驗時實施常規性護理干預。護士告知孕婦有關糖耐量試驗的流程及注意事項;及時解答孕婦提出的有關問題,并做好情緒安撫工作;囑孕婦有關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告知食用優質蛋白、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的食物。1.2.2研究組。在開展糖耐量試驗時實施背景音樂療法。①組建干預小組團隊:由3名成員組成,其中1名主管護師,2名護士。由主管護師作為組長,對2名成員開展背景音樂療法的相關知識培訓,共8個學時。其中,理論學時與實操學時分別為3個、5個。完成培訓后,所有成員均接受理論和實操考核,只有考核成績達標者,方可進入門診護理實操。若有1項考核不達標者,則繼續接受相應的理論與實操培訓,直至成績達標。②孕婦喜愛音樂類型評估:由專人對孕婦喜愛的音樂風格進行初步調研,包含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等,并在該基礎上初步擬定基本的音樂類型。在該調研基礎下,由專人從中遴選出幾首音樂曲目,涉及《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漁舟唱晚》《虛懷若谷》《高山流水》等,由孕婦從中挑選出喜好的音樂曲目。③背景音樂療法的應用:由專人為患者營造出一個相對舒適且安靜的休養環境,取平臥位,指導孕婦緊閉眼睛,將遴選的音樂曲目進行播放。而護士則將預先準備好的旁白語錄予以口述,并引導患者想象自身正在一片廣袤的綠意盎然世界中,逐步進入冥想狀態。具體旁白口徑:“你將所有的專注力聚焦于你眉心處,并以放空的狀態讓眉心向遠處擴散。”用專注力感受這片世界中的風聲吹拂面龐的聲音、陽光照拂大地的氣息、雨水敲掉樹葉的律動,使孕婦產生畫面感聯想,幫助個體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均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并使其全身心均與大自然相融合。在開展冥想的同時,由專人引導孕婦進行腹式呼吸,并結合背景音樂的律動音符自我調整呼吸頻次。具體操作:讓孕婦將左手放于肚臍處,將右手放于胸部乳頭處,引導個體用力吸氣,肚臍會緩慢上抬,當上抬至最高部位后,再屏氣2s,之后再緩慢呼氣,胸部會緩慢上抬至最高部位,并再屏氣3s。其中,呼氣與吸氣時間比例為1∶1,呼吸頻次為3~5次/min。背景音樂療法的干預時間為20~30min。④背景音樂下的肢體肌肉放松練習: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的休養空間,為其播放背景音樂,讓其將專注力聚焦于面部肌肉,之后快速過渡至頸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雙上肢與雙下肢等。先引導個體開展肌肉收縮練習,之后再緩慢進行舒張練習。干預時間限定在10min以內。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糖耐量試驗前后5min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頻次。②比較兩組糖耐量試驗前后5min的負性情緒,以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作為評估工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負性情緒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試驗前后生理指標比較見表1。
2.2兩組試驗前后SAS、SDS評分比較見表2。
3討論
孕婦在妊娠期間需接受多項檢查項目,而門診糖耐量試驗是檢測孕婦是否存在高血糖的重要檢查項目之一[3]。但多數女性對該項檢查的流程不清晰,導致其在等待檢查結果出來前常處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中。而不良情緒將誘發個體出現身心應激性事件,不僅不利于孕婦對檢查項目的配合度,還會誘發個體陷入身心應激狀態[4]。身心應激狀態的出現,會間接作用于下丘腦-內分泌系統,導致體內分泌、合成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引起血壓、心率等波動性異常。本研究旨在引入背景音樂療法,幫助孕婦在相對放松的身心狀態下調整自身情緒,并在回溯內心真我狀態后表達和調動社會支持體系,有效地緩解應激事件對人體所產生的身心壓力[5]。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了背景音樂療法,該項干預策略能有效穩定個體的負性情緒,使交感神經張力下降,進而達到控制血壓、穩定心率的目的[6]。該項干預方案旨在從個體的精神情感維度出發,通過心理學視角,并借助律動音符的刺激,使患者產生相對愉悅的內在感知。該項干預方案最初是由西方學者首次提出,在我國的應用處于起步階段,而近年來我國所倡導的優質護理理念與該項干預方案相吻合[7]。在本研究中,通過引入背景音樂療法,能使接受門診糖耐量試驗的孕婦身心狀況均處于相對平穩的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試驗前SAS、SDS評分均高于國內相關指標,這說明孕婦在接受糖耐量試驗時會出現負性情緒。所以,針對這類群體更需引入精神情感照護,從而有效提高個體應對負面事件的情感閾值。試驗后,研究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背景音樂療法的介入能有效平復個體的消極情緒。原因分析:主要在于律動的音符能影響個體的大腦右半球,使腦垂體合成、分泌一定量的內啡肽,它能有效抑制機體分泌兒茶酚胺,使心率和血壓處于相對穩定的水平,保證孕婦從容面對檢查。有研究指出,律動的音符對個體的精神情感影響具有即時性、波動性,它能有效調整個體的呼吸頻次和血液循環狀態,使內分泌處于相對平穩的水平[7]。另外,通過音樂的形式能有效轉移個體對檢查結果與流程的專注度,進而降低等待結果過程中的消極反應[8]。再者,個體通過聽覺來接受律動聲波信號,能有效提高個體神經細胞的興奮閾值,進而調節個體的內部臟器功能與生理狀況[9]。當孕婦的負性情緒得以有效糾正后,能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提高迷走神經興奮性,使個體的血壓與心率均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后,研究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及呼吸頻次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背景音樂療法能穩定門診糖耐量試驗孕婦的相關生理指標。背景音樂療法的應用能有效緩解孕婦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并結合個體的性格特征和喜愛的音樂風格來遴選合適的曲目,最終能幫助個體享受到相對輕松且優美的律動音樂。當孕婦在等待試驗結果的過程中獲得身心放松,能提高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度,達成較佳的身心體驗,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總之,將背景音樂療法應用于門診糖耐量試驗孕婦中,能有效緩解孕婦的焦慮、抑郁情緒,穩定血壓、心率及呼吸頻次,幫助個體能更從容地面對糖耐量試驗。
作者:鐘麗娟 梅婷 李麗芳 關曉玲 單位:佛山市南海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