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旌仙唇Y構班級管理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職院校的規模不斷擴大,招生途徑得到拓寬,生源的構成也呈多元化趨勢,在學生管理上也面臨新的挑戰。本文在探究高職院校生源結構多元化背景下,根據混合生源結構班級特點,結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針對班級存在問題探索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混合生源;班級管理;策略
一、高職院校班級生源結構特點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通過普通高考的招生途經也發生了變化,生源結構呈多樣化趨勢。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通過普通高考升學;二是通過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升學;三是通過對口招生考試進入高校就讀。據筆者調查,部分高職院校對三種類型生源采取混合編班模式,以筆者所在二級院系為例,生源結構比例為:普通高考生源占45.6%,單獨招生生源占31.8%,對口招生生源占22.4%,各班生源比例,對口占最大比例的班級為54.3%,最低為2%,其中較為集中為25%-40%。由此可見,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對口學生人數占據一定比例,多數院校采取混合制編班。
二、混合生源結構班級存在的問題
通過普通高考和單獨考試升學的高中起點學生,他們的文化水平與基礎條件比較好,素養較高;單獨招生學生在高考前通過職業院校的單獨考試,無需再參加高考,他們的文化基礎較薄弱,缺乏自信,自我約束力較差。
(一)班級學生心理素質差異大
1.自卑心理。對口生源學生,即通過對口招生考試進入高職進行三年深造,無需通過普通高考進入大學,一般情況下,對口學生在高職所就讀專業與中職專業相對應或相似,以中職二年和高職三年時長安排教學活動,即“2+3”人才培養模式。中職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兩年間,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課程開設不如高中階段全面,此外對口生源學習在中職階段只學習兩年,學習時長較普高學生短。學習設置上,中職培養模式更自由、更靈活,同時注重第二課堂的發展,普通高考學生高中階段學習較為緊湊,注重學科的全面發展,學習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對口生源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較普通高考生源薄弱。當面臨新的學習環境時,這部分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2.畏難情緒。新生入學初,普通高考生源學生從中學階段進入大學,新鮮感強烈,不管對課程學習還是校園文化活動都表現得較為積極,充滿向往和活力。因此,高中起點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大多能積極參與。中職起點學生由于已經度過兩年的職業教育學習,在入學一段時間后,發現所學的專業知識和中職時期有類似甚至是重復,對大學生活缺乏新鮮感,在面對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時,因為基礎薄弱,自覺跟不上,內心的挫敗感開始顯現,對大學喪失了目標和期待,且尚未找到合理的克服方法,此時部分同學會出現休學、退學等念頭。
(二)班級凝聚力差,容易出現“小群體”
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采取混合編班制。據調查數據顯現,普高生源、單獨招生生源(高中起點)仍是招生的重點,對口招生所占比例分布在25%-40%之間,對口生源學生從人數上相對少些,且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這就容易導致這部分同學在人際交往中不自覺地選擇和自己“相似”的同學交往,他們在班級生活中融入性較差,容易出現“小群體”,不利于班級的健康和諧發展。
(一)正視學生心理差異,培養學生自信
對口生源學生雖然基礎課程的學習基礎不及普高生源學生,但他們經過二年專業技能的學習,動手能力強,專業技能掌握情況較好,多數選擇對口升學的學生,在學習上基礎處于較為優勢的位置。作為班級管理者,應正視班級學生心理差異,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情況,尤其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方面,從學生已有的優勢入手,引導學生樹立奮斗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參與技能型學習,利用職業技能比賽的機會,重建自信心。
(二)組建合作小組
合作學習早在18世紀初就被提及,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我國也開始介紹西方合作學習理論,并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性探索。合作學習理論除了運用在教學活動中,在班級管理中同樣適用。當小組成員聚集在一起時,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需要依靠的是所有個體相互團結的力量。此時,個體之間的優點、團結、互助、愛,會在個體之間相互影響。班級管理中組建合作小組,每個小組和混合生源制班級一樣,采取混合結構,即每個小組是一個微型的班級,不僅能以小組為藍本,發現并解決整個班級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在小組中盡可能地將普高生源學習的基礎課程學習優勢、對口生源學生的技能水平優勢充分展現出來,以課堂學習、班級活動為載體,為小組成員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網。小組合作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展示個人優勢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培養自信等方面具有極大作用。小組合作實現了班級的多向交往、多邊信息的溝通,學生間的互幫互學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這就消除了因不同群體組建班級而導致部分“特殊”情況難以融入的矛盾,在團體互助中讓團體的優勢盡量凸顯,逐漸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實現自我認同,不再是班級的“特殊”群體,而是一個完整的團體。
(三)打造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同學們長期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統一的精神風貌。引導學生打造班級文化,形成凝聚力強、積極向上的班級,對個體的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同時,認識到混合生源結構班級的特點及學生特點,針對學生有自卑心理、畏難情緒大、自我約束力不強、班級出現“小群體”等問題,打造班級文化顯得尤為重要。班級文化雖然是非正式的規矩,但是可以發揮柔性的、潤物細無聲的管理效果。依托班級活動,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第二課堂活動等,在日常管理中規范班級成員的語言、行為、習慣,又從文明禮儀、個人修養、建立信心、強化自我意識等方面入手,打造班級品牌,提升班級影響力,用班級品牌活動反哺學生個人,使學生在健康向上的班級氛圍中提升自信,增強榮譽感,會對班級成員產生正向作用,激勵同學樂觀積極、開拓創新,明確個人的職業目標,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也能達到對學生的規范管理,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作用。
(四)以仁愛促發展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是四有教師的標準。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班級管理上,尤其是生源結構多樣化背景下的班級,對口生源學生,不能將他們定義為后進生,但他們需要班主任給予更多的關注。放眼整個班級,由于高職學生大多存在自我約束力不強這一特點,在沒有人監督管理的時候,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語言、行為上都存在松懈的情況,特別是在新生入學初,班級組建時間還不長的情況下,班主任通過經常與學生交流,與學生聯系更緊密,使他們感覺到關愛,目的是緩解甚至是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增強對學習與生活的自信心,使班級達到均衡發展。混合生源招生、編班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為實現職業教育目標,作為學生教育工作者、班級的管理者,應更多關注學生心理發展狀態,根據班級和學生特點,增強創新意識,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任務,以學生為本,促進班級均衡發展,保障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嵩,馬樹超.實現職業教育強國夢[N].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8-04-26.
[2]崔慧娥.高職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7(10):127-130.
作者:謝菊 單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