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物學書面表達能力問題和提升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對D校高一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的生物學試卷答題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對薄弱,體現在書寫不規范、審題析題不全面、語言表述不清晰、答題邏輯不準確等方面。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重視名詞術語、規范口語表達、訓練書面表達,強調解題思維、增加課堂互動等策略來提升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培養。
關鍵詞:高中生;生物學;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策略
《中國考試評價》制定的學科素養指標體系明確指出,“語言表達”是指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準確傳達信息并進行交流溝通。能夠根據具體情境的不同,選用口語、書面語等不同語體并靈活轉換。新高考生物學科關鍵能力確立為理解能力、實驗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這些關鍵能力的考查都需要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來體現學習者的思想和觀點。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實現學生內化知識、發展高階思維、形成內心體驗等一系列深度學習的前提。與初中學習相比,高中的學習內容更多,知識網絡更加復雜,更注重科學觀念的養成和理性思維的培養,同時在各種考試中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要求也更高。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每一年的生物學高考試題都重點凸顯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每一道難度較大的試題,都重點考查學生對試題的理解,強調對生物學現象的科學解讀,而區分度往往就體現在表達能力的差異上。從非選擇題答題的情況不難發現,一般答題字數較多的試題,學生的整體得分都相對偏低,這一現象就源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欠缺。在教育部考試中心進行的高考試題評價中,著重強調了高考試題以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區分考生的綜合能力水平,有助于高校梯度選才,還有利于改善目前學生語言表達與文字書寫能力整體薄弱的狀況,以此引導加強對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與培養。經過對D校高一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學考試的非選擇題(題號為46~51題)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有待加強,需要提高重視。
一、答卷中學生書面表達的常見問題
(一)生物學名詞術語書寫不規范。此次考試非選擇題答題出現的錯別字有“磷脂”寫成“膦脂”、“重鉻酸鉀”寫成“重各酸鉀”、“核糖核苷酸”寫成“核糖核甘酸”等情況。在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有很多生物學專有名詞,如雙縮脲(尿)試劑、麥芽(牙)糖、蔗(庶)糖、磷(膦)脂、肽(鈦)鍵、油脂(酯)、囊(襄)泡、飽和(合)、淀(米定)粉、內質(置)網、液(葉)泡、溶酶(霉)體、線(細)粒體、有氧(養)呼吸、光合(和)作用等,學生在答題的時候容易寫錯別字(括號內為學生常出現的錯誤寫法)。個別學生還會出現語言不通順的問題,如試題中設問速率的變化應該回答提高或者加快,有的學生回答加強,動賓搭配不當,在標準閱卷中不能得分。必修一還有一些生物學反應式學生存在書寫錯誤現象,如此次考試中“49.(5)栽培植物常用疏松透氣的基質代替土壤,不僅可以減輕重量,而且有利于植物根部細胞進行有氧呼吸,請寫出該呼吸方式的化學反應式:________。”此小題要求正確書寫有氧呼吸的反應式,學生答題中出現的錯誤主要有:箭頭寫成等號、反應物沒有寫水、沒有寫能量、能量寫成少量能量等。還有個別同學出現個別書寫過于潦草,閱卷教師無法辨認從而無法得分的現象。
(二)審題析題不準確。學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答題語句,但是在考試中不能根據情境和要求靈活作答。例如,試題中“46.(2)d中構成生物膜的主要是_________。”此空出題人僅要求答出構成生物膜主要的脂質——磷脂,很多學生答成了磷脂和膽固醇。再如“46.(3)新冠病毒的遺傳信息貯存在e中,e物質初步水解的產物是_________。”此小題e為RNA,此空要求答出核糖核苷酸,但是很多學生答題中想當然答成徹底水解產物:磷酸、核糖、堿基。有的試題的答題方式有具體要求,必須按照要求才能得分。如試題“51.(2)圖甲是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簡圖,正確的分裂順序依次為________(用圖中序號和箭頭作答)。”很多學生沒有看到括號里的答題要求,沒有用箭頭作答。還有的題有備選選項的必須從備選選項中選擇填寫,如“50.(2)CO2濃度不變,若暫時停止光照,短時間內⑤含量將會________(增加/減少),原因是________。”此小題的第一個空,答案為增加,有的學生答成增多,沒有認真閱讀試題要求從選項中選擇答案。如果按照標準批卷方式,以上兩個例子中沒有箭頭作答、增加答成增多都不能得分。又如在答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時,正確的應該是磷脂雙分子層,有些同學沒有認真思考答成磷脂,審題不細心、答題粗枝大葉現象非常普遍。審題和分析試題能力不足不僅在非選擇題中體現,在選擇題中也是學生常犯的一個錯誤。如試卷中錯誤率非常高的42題:“下列措施中不是通過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來提高產量的是”的四個選項分別是合理密植;大棚中懸掛白色燈管;向農田中使用有機肥以及夜間適當降低溫度。這幾個選項都是提高作物產量的措施,但學生對使用有機肥不熟悉,覺得施肥可能是有害的措施,故多數誤選了使用有機肥,沒有注意到題干中強調的是利用光合作用原理,而夜間適當降溫是利用了抑制呼吸作用的原理來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是正確選項。審題不認真,分析問題不深刻,思考問題僅停留在表面,對問題的實質和原理只是大概的狀態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三)答題邏輯不準確。試題中涉及“原因是”“理由是”等設問對書面表達能力要求尤其高,學生往往答得不理想。此次考試有三處涉及了文字敘述量較大,學生的書面表達常常抓不住重點或者不全面。如試題中“50.(2)CO2濃度不變,若暫時停止光照,短時間內⑤含量將會________(增加/減少),原因是________。”此小題的第二個空學生錯誤率比較高,往往只答出了光照停止,C3的消耗減少(答案是暫時停止光照導致光反應暫停,ATP、NADPH含量減少,C3的消耗速率減慢,而CO2濃度不變,C3的生成速率不變),忽略了物質含量的變化,往往是來源和去路兩個方面共同影響的結果,回答不全面。再如試題中“51.(3)圖乙中實線表示_________(染色體/核DNA)含量的變化,虛線所表示物質的數量由4變成8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題目問的圖乙的實線代表核DNA的含量變化,虛線則代表染色體的數量變化,染色體由4變成8的原因是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部分學生的答案不全面或出現知識性錯誤,如“中期著絲粒加倍,染色單體成為染色體”(應該是后期);“紡錘絲牽引染色體使染色體均分”(應該是著絲粒斷裂導致);“后期一個染色單體成為兩個染色體”(應該是兩條染色單體成為兩條染色體)等。
二、提升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生物學名詞術語。科學技術名詞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按照《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法》確定的、在某一特定專業領域內表達一個特定科學概念的語詞形式。它作為科學概念的語言符號,既是知識的基本單位,即人們對于某些認知的成果總結,又是思維的活動起點,是判斷、推理的基本單位以及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石。出現名詞術語書寫不規范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素養較差,如流動鑲嵌模型、溴麝香草酚藍等一些專有名詞寫得不完整,識記不準確;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對這些名詞的生物學含義沒有真正理解。明確名詞術語的來源與內涵。每個科技名詞的命名都有其特定由來,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介紹名詞術語的來源可以促進學生更好進行掌握。例如,教師在第一次介紹溴麝香草酚藍溶液時,就要先簡介麝香草(百里香)這種植物,再介紹溴麝香草酚藍這個物質;介紹高爾基體的時候要介紹1898年意大利神經生物學家高爾基以銀染法在貓頭鷹的神經細胞里發現這種細胞器;介紹磷脂的時候結合化學知識介紹其組成含有磷酸基團;介紹重鉻酸鉀時重點介紹鉻元素等。名詞術語有其獨特的內涵和外延,例如,介紹光合作用名詞的定義時,教師強調概念里的光合作用場所葉綠體,也可以拓展藍細菌沒有葉綠體也可以光合作用,讓學生明確這一概念的外延,也與學習光合作用的結構基礎相呼應;強調光合作用是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釋放氧氣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合”是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的過程,避免學生將其錯寫為“光和作用”。善于歸納與總結名詞術語。在高一的《分子與細胞》的學習中,一些名詞術語相似,學生往往容易混淆。例如,色素提取液、層析液與觀察根尖有絲分裂實驗里的解離液;病毒與病菌;丙酮與丙酮酸;赤道板與細胞板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總結并對比,在高一階段培養善于歸納總結,勤于梳理分類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加強規范訓練口語表達1.教師口語表達規范化。教師是學生的示范者,教師的語言生動優美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情境和引起共鳴。同時,教師要突出學科語言的嚴謹性、條理性,對學生的規范表達潛移默化,更能起到培育學生科學思維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述染色體復制后期平均分配時,要先講著絲粒斷裂,染色單體成為染色體,再講子染色體被紡錘絲牽引向細胞兩極運動,每條染色體均是如此,從而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子細胞中。在這個例子中教師的講述應該有先后順序,先設問請學生分析染色體數目增多的原因,然后給出答案,在此處強化學生識記,并有意識引導學生看教材相關描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使用標準發音,書寫正確板書,為學生做出正確范例。如學生偶爾會將線粒體誤寫成細粒體,就是由于在第一次接觸這一名詞時教師發音模糊,使學生腦海里閃現了錯誤的詞組。教學中闡述科學原理和核心概念時,教師應注重語言表達,降低口語化程度,在體現邏輯思維的問題上強化書面用語,讓學生在初步學習階段就養成科學思考和表達的習慣。2.教材內容問題化。教材是教學最重要的資源,但是一些學生往往重視教輔資料,忽視教材的閱讀或者閱讀教材的方法不當。閱讀教材應該重視理解,把教材現象問題化、教材結論問題化、課后習題問題化,學生思考討論后作答,并相互糾正,教師再輔以正確描述進行示范。例如,在學習氨基酸的脫水縮合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例(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讓學生口語表達“兩個氨基酸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最后得到規范答案,在這一過程中糾正學生易錯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概念,減少書寫錯誤。在學習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過程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思考討論欄目“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的三個問題進行提問,由學生構建概念圖,以形成正確的模型。再如講解課后題植物的“午休”現象時,教師讓學生根據夏季溫度和光照日變化大膽猜測和口頭表達,教師再補充完善形成正確的解釋:中午時,光照強烈、溫度高,植物葉片失水多,氣孔關閉,導致二氧化碳不足,暗反應速率下降,從而植物光合作用強度下降。教學內容問題化使學生在思考中將知識內化,同時能夠在內化過程中發現易錯點和認識誤區,有助于知識的固化。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要強調科學思維,力求學生共同討論形成全面化、步驟化、正確運用科學術語的表述。3.問題情境生活化。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課堂進行表達。例如,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可以歸納出以下生活中的問題:包扎傷口應選用透氣的敷料;提倡慢跑等有氧運動使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及時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長;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防止幼根因缺氧變黑、腐爛;利用糧食通過酵母菌發酵可以生產酒、面包、饅頭;利用醋酸桿菌或谷氨酸棒狀桿菌生產食醋或味精;利用乳酸菌發酵生產酸奶;利用產甲烷桿菌等生物進行沼氣發酵。在解釋以上關于細胞呼吸的實例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可能是五花八門的。但是經過師生討論后可以得出最準確的解釋,從而更好地理解細胞呼吸的原理。可以說生物學《分子與細胞》模塊的每一章、每一節內容都可以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而學習內容生活化正是學生喜愛生物學科的一個重要原因,利用生物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正是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所在,也是調動學生思考和表達的重要契機,教師在備課中要把握住這一學科特點,注重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力。4.運用師生、生生互動的課堂交流模式。生物試卷中的非選擇題往往綜合性較強,具有一定難度,既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生物學概念、原理,對生命現象的各種關系和規律有深刻的理解,又要求學生有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較強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這也是許多學生對生物學習形成畏難情緒的重要原因。讓學生多寫多練的同時,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情境,通過問題驅動式整合教學,針對具體事件和生物學現象面對面溝通、點對點交流,借助教師引導和學生分析的互動模式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課堂中點對點交流可以在教師和個別學生間進行,能夠起到示范和引領效應,也可以發生在學生和學生間進行,促進建立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引導互補的另一個交流模式,就是學生進行錯因分析,反饋學生錯答心理,從答題者角度深入挖掘思考誤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正確思路。例如在分析一條正相關曲線不能體現出酶的最適溫度的原因時,錯答為“還需要其他組溫度”的同學,通過分析發現可能增加了其他組溫度曲線仍然是正相關,并沒有解決出現拐點來體現“最適”這一關鍵詞,更深入地理解了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先做到敢說、會說,進而再學會把要說的內容轉變為語言文字,形成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主動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書面表達強調解題思維。科學思維是生物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揭示生命現象之間的聯系和規律的重要工具。在考試評價中,科學思維的考查往往通過書面長句的表達來體現。在平時訓練中由于題量或者閱卷的限制,教師往往較少考查學生的書面長句表達。但是對于典型例題或者思維模式,教師要予以點撥。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整理錯題,關注典型錯誤、建立常見解題模型。在日常訓練中,不僅在語言文字題中注重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在客觀題的講解中也要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養成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解題過程包括注意階段、加工階段、生成階段三個階段。審題過程,就是破解題意的過程,細心、審慎地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審好題,才能做好題;審題慌,思維淺,做題易出錯。審題通常需要確定試題考察的范圍并聯系教材知識,審題是信息加工時進行著“題目問題情境與已有知識情境”的檢索匹配工作。加工的過程是信息的進一步分析,需要答題人確定目的、分析因果以及信息的轉換。分析的時候確定答題的思路,可“由因導果”,亦可“由果尋因”。在具體答題時注意分步說明原因和物質含量來去,有時也可以采用模仿教材敘述或題干已有敘述,并注意分類敘述和從正反兩個方面敘述等策略。高中的生物學與初中的生物學學習方法有很大區別,有很多學生往往因為學習方法不當而不能迅速適應高中生物學的學習。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實際上是學習過程中細致程度、思維嚴謹性和邏輯正確與否的體現。從高一年級就逐步滲透書面表達的技巧,強調語言表達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重視生物學科的思維養成,加深思考深度,形成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而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核心素養的培育都需要學生經常性的思考和表達。學生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實踐中,能夠自覺運用生物學知識對現實中的生物學現象與問題作出理性思考、解釋與判斷,體悟科學研究過程與思維方法。科學精準地進行語言和文字的表達與交流是實現生物學科素養培育目標達成的有效路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科學設計試題助力素質教育——2018年高考生物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18(07).
[2]杜益飛,童恩球,吳際偉.創新實踐探索提升學科素養——2020年高考全國卷力學實驗題研究[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12).
[3]何苑瑩,李德紅.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用人名命名的專業術語的由來[J].生物學教學,2020(10).
[4]楊帆,郭學恒.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生物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5]梁莎.湖南省高考數學(理科卷)試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徐微 孟安華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